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六句話讀懂陳丙珍院士的“教師”角色

來源:清華大學      2016-09-12
導讀:陳丙珍,中國工程院院士。自70年代后期即致力于化工系統工程新學科的建設和工業應用,創建了教學科研基地。圍繞石化企業能源和資源的優化利用,在化工系統綜合、在線數據校正及在線優化、人工智能應用等前沿領域中展開研究,不少創新性成果在工業實踐中得到了應用。
人物簡介:

陳丙珍,清華大學化學工程系教授,中國工程院院士。1936年5月生于江蘇省無錫市。1959年畢業于莫斯科門捷列夫化工學院,隨后于1962年獲得技術科學副博士學位。曾任第8屆過程系統工程會議(2003)國際組委會主席,國際學術期刊Computers & Chemical Engineering編委,國際自動控制學會(IFAC)技術委員會委員以及中國化學工程學報(英文)副主編等職。

1.png

陳丙珍院士,清華大學第十五屆“良師益友特別獎”獲得者。

吾教承吾師

“我有極大的責任感,就是要回來加速國家工業化!”

1954年,陳丙珍還只有18歲。經過層層選拔,她被國家派往蘇聯門捷列夫化工學院留學。完成本科學習之后,由于成績優秀,她被破格接收直接攻讀該校副博士學位。1962年,陳丙珍畢業歸國,她總共在蘇聯度過了八個春秋。

剛到蘇聯之時,對于一個沒有俄文基礎的小姑娘來說,學習、生活等方面的不便可想而知。聽不懂課程無法做筆記、每天只睡6個小時、早飯常常是將就甚至略過等等。

而今回想起那段艱苦的歲月,陳丙珍淡然地說道:“我來自一個小城市無錫,能夠到蘇聯那兒學習完全是國家分配的,所以我有一種強烈的責任心,一定要把所學的東西拿到國內加速我們國家的工業化。”年輕的她用自己瘦弱的身軀,承載起自己愛國愛家的責任情懷。

吾教承吾師

在蘇聯求學期間,陳丙珍獲得了導師的悉心指導。無論多忙,導師每天都會來實驗室見她一面,有時為了不打擾她做實驗,只是站在一旁看一會兒。

導師認為,開拓實驗對于培養研究生非常重要,為此,他專門聯系了各種研究所和專利局讓陳丙珍前去參觀,還提供機會讓她旁聽重要的學術會議。在學術科研上,導師的要求卻一直十分嚴格,“必須要發表三篇論文才允許畢業,對于實驗給出的曲線,必須要明確每個點是幾次實驗做出來的,能不能重復。”

回憶起恩師,陳丙珍說,“導師從來沒有嚴厲批評過我,要批評也是很婉轉的,老師的這種導學關系影響了我一輩子。作為學生的導師既要在科研上為學生提供盡可能的資源,也應關心學生的生活。”

“要把丟掉的東西撿回來,失去的時間找回來!”

image.png

陳丙珍(左)和同事探討科研問題

文革十年動亂過去后,陳丙珍和同事們立刻開始了辛勤的工作。在圖書館查閱資料后,她驚訝地發現化工中的計算機應用在國外已經成為一個獨立學科,被稱作“過程系統工程”。有豐富工程經驗的她,立刻敏銳地認識到這十年我們落后太多,于是就與其他幾位同事各展所長,開展過程系統工程學科的國內建設。

然而,當時的情況可謂一窮二白,面對全新的領域,只能從零開始。陳丙珍和同事們決定發揮外語方面的優勢,先從翻譯書籍著手,邊翻譯、邊學習。她們4個人組成了一個學習小組,然后幾個人分別學習,輪流講課,撰寫教材,開設培訓班,從無到有,自學成才。就這樣,幾個人在小小的教研室內逐步建立起了中國的過程系統工程學科,填補了中國化學工業的一塊技術空白。

陳丙珍是不服輸的,很倔強。“國外有的技術,我們也要有,甚至要更好!哪怕我已經四十多了,們只能從零開始,但就是要把丟掉的東西撿回來,失去的時間找回來!”

這就是老一輩科學家對學科發展的那種責任感,個人興趣和國家需求相結合的使命感。

亦師亦友亦家人

導學關系是可逆的!

執教54年,陳丙珍一直嚴格要求自己,時刻保持嚴謹的作風。“我一輩子都要學我的導師,在學術上一定要嚴謹,一定要實事求是”,短短一句話概括了陳老師的科研態度。

陳丙珍一直堅持“導師要能解決學生的問題”。為此,80高齡的她,依舊在科研上嚴格要求自己,時常查閱文獻,一方面緊跟國際前沿熱點,另一方面發現新的突破點,為的就是能夠在學生遇到困難時能夠給予他們指導和啟發,為的就是使工作富有創新性。

在學術討論中,陳丙珍堅持平等的觀念,當遇到學生有不同的思路時,她認真聽取同學的想法并進行反思,有時候甚至會回過頭質疑自己的知識結構。陳丙珍認為,導學關系是“可逆”的——導師能教學生,有時候學生也能教導師。她堅信,這是導師和學生共同成長和進步的過程。

我看到過我的學生大哭

作為導師,除了指導學生的科研,陳丙珍還在生活和個人成長上關懷著自己的每一位學生。每周和學生交流完研究進度之后,陳丙珍都會問一句,“最近過得怎么樣啊?”

歲月流逝,陳丙珍和學生之間的年齡差距越來越大,可是她那隨著歲月增長而流淌出的親切與從容能幫助打破師生之間的隔閡,拉近心的距離。陳丙珍成了學生們無話不談的好朋友,感情傾訴的知心人。

“我看到過我的學生大哭……我就去安慰他,因為他這么痛苦,我也難受……”

談起有一個學生,陳丙珍的眼角卻逐漸濕潤了。“他啊,學習特別特別棒,他來的時候挺好的,后來我就發現他駝背了。我真的對他很內疚,因為我覺得我沒有關心他。因為我們長期用計算機,容易這樣,所以我就和另外一個老師,我們一再找他談話,叫他一定要挺直……作為老師如果不注意他們的身體的話,那我覺得老師應該是很內疚的。”

我記得你的愛好,可我還一次沒聽過呢

image.png

 學生們為陳丙珍慶祝生日

杏壇耕耘54載,陳丙珍門下早已是桃李芬芳。現在已經到高校任教的王冰是陳丙珍的博士生,在校期間,王冰因為有手風琴演奏的特長還參與過不少演出。臨畢業之際,陳丙珍和他閑聊道,“你就要走了,我挺舍不得的,我知道你手風琴拉得特別好,但是我還沒有聽你拉過一次呢,你能不能給我拉一個曲子啊?”

陳丙珍沒想到,自己這一句話讓幾個學生都忙了起來。王冰和師門的其他同學一起,策劃了一個畢業專場音樂會,專門給陳老師演奏了15支曲子。回憶起這一幕,陳丙珍還是記憶猶新,“他一個人拉了兩個小時,滿頭大汗,一口氣拉下來了……”談及此事,陳丙珍先是笑容滿面,而又眼角濕潤起來,“他走的時候,我都沒有去送,太舍不得了,沒法送……”

如今,陳丙珍早年的學生們都還是經常來看她。有些旅居的學生,只要有機會回國,都一定會專程來北京探望她。他們中有人知道老師愛讀人物傳記,回國時還不忘帶給陳老師一本原版《喬布斯傳》;亦常有學生會近期生活的照片發給陳丙珍,分享點滴喜悅,“前兩天我一個學生,剛剛生寶寶,發照片給我,小孩子那個大眼睛啊!”陳丙珍邊說邊在眼睛前比劃了一個圓圈。

尺方案牘著此身,桃李清香滿乾坤

image.png

陳丙珍獲得清華大學第十五屆“良師益友”特別獎

聲名卓著,載譽無數,陳丙珍卻始終保持著最樸素平淡的生活。10多平米的辦公室內,一桌,一椅,一臺計算機,一個書柜,僅此而已,剩下的就是堆滿各處的論文、期刊、書籍、講義。

她覺得,這樣就足夠了。有時,年輕的老師打趣她,一年到頭就只有那么幾件衣服,“不是黑的就是白的,再就是灰的”。陳丙珍只是談談笑著說,“其實我們這代人,這樣很普遍。” 一如這身素凈的著裝,陳丙珍的性格也極為低調謙遜。她說,“我就喜歡聽學生叫我老師。叫我院士我也不喜歡聽,叫我教授我也不喜歡聽,叫我陳老師最合適了,這是最高尚、最準確的一種關系。”

然而,低調的她每每提起自己的學生時,言語間又總是流露著抑制不住的自豪。談到如今國內很多研究生畢業之后放棄多年所學,另起爐灶,陳老師立刻說,我的學生很少有轉行的。“他們每一個都很棒,特別棒。”陳丙珍總說:“我最喜歡的就是青出于藍而勝于藍,畢竟一個人的能力太有限了,如果我指導的十個學生都比我強,那么我的貢獻也就體現在我學生的成就里。所以,我希望他們都能成才,都能做得比我好。”

莫道她身材嬌小,分明是剛柔并濟,胸懷天下。

八十個人生春秋,五十四年辛勤耕耘,陳丙珍用知識播種,用心血滋潤,用責任守護。她把學生的每一滴淚珠都視作珍珠,為學生的每一分成績都驕傲。

立身行道,始終如一。陳丙珍用歲月詮釋了師魂。

參考資料

[1] 清華大學,【導學思政】六句話讀懂陳丙珍院士的“教師”角色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