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40年1月29日,金屬材料專家才鴻年出生
他用過硬的技術,鑄就他愛國的鎧甲,科研、教育,哪一個都落不下他,他用愛國的燭光,指引著他前進的方向,從未動搖,他就是才鴻年,一個用技術武裝兵器的科研者。
1940年1月29日,才鴻年出生于北京市。1962年,他畢業于北京鋼鐵學院鋼鐵冶金專業,后來又攻讀研究生。1966年,也就是才鴻年碩士畢業的第二年,他被分配到兵器工業部五二研究所工作,歷任課題組長、研究室副主任、科技委主任、總工程師、所長、研究員,后又調任中國兵器工業總公司科技委副主任。1996年,兼任國防科工委先進材料技術專業組組長、中國兵工學會理事兼金屬材料分會主任委員等職位,目前擔任總裝備部科技委委員,國家國防科技工業局科技委委員、總裝備部先進材料技術專業組組長等社會兼職。在金屬材料研究方面有很深的造詣。
一個好的科學工作者,一個優秀的金屬材料專家。才鴻年在金屬材料的研究方面,為我國兵器工業做出了卓越的貢獻。他長期從事軍用新材料的研究工作,有很多研究都取得了重大突破和進步。他主持了焊后不回火薄裝甲鋼和我國第一代復合裝甲的研究工作,發明了我國第一代具有自主知識產權的薄裝甲鋼,為我國復合裝甲材料與結構的發展奠定了較好的基礎。他主持了火炮身管自緊技術及應用基礎研究工作,參加了自緊身管疲勞壽命的研究,先后創立了火炮身管液壓自緊技術和高效液壓自緊技術,使炮管強度提高60%-100%,并成倍提高疲勞壽命。他還組織了軍用新材料發展戰略、中長期規劃研究和先進材料技術預先研究“十五”、“十一五”計劃指南、關鍵技術報告的編寫工作。
才鴻年這些年的辛勤工作,取得的成就,使得他獲得了眾多榮譽。他多次獲得國家和省部級獎勵,“焊后不回火薄裝甲鋼”獲1982年國家發明二等獎。1984年,他被授予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火炮系統”獲1988年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1991年,榮獲兵器工業功勛獎并享受政府特殊津貼等。2001年當選為中國工程院院士。
才鴻年在科研研究的同時,還擔任科技管理的領導工作。他的理論基礎扎實,專業知識面廣,治學嚴謹,學風正派,具有較高的學術水平和組織管理能力。他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學術論文百余篇,其中被SCI和EI收錄了數十篇之多,出版了多本專著。
才鴻年院士是兵器工業系統中一位優秀的科技專家,多年來,他為我國科研教育事業的發展培養了很多優秀的人才,為我國兵器工業的現代化建設做出了重大的貢獻。
參考資料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