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迎軍校長微笑著端坐面前,樸素的著裝掩不住知性女性的書卷氣,優雅謙和的氣度詮釋著一個學者特有的淡定、從容和涵養,而工科人的嚴謹、理性和認真常閃爍在整個對話過程中。
隨著王迎軍正式走馬上任華南理工大學建校史上首位女校長,她創造了中國高校多個“唯一”:目前全國39所985高校中唯一的女校長,目前廣東公辦本科院校中唯一的女校長,改革開放30多年來廣東重點本科院校首位女校長,而由書記轉任校長的轉變,在廣東甚至是中國高校中也極為罕見。
無論是在政界,還是大學,女性擔任要職,總是媒體關注的焦點,王迎軍也不例外。人們在觀察,一位女性校長會給一所老牌理工科名校帶來什么樣的化學變化?
“這些所謂的唯一,真的不值得一說,在華工的辦學中,有很多的唯一比我這個女校長更有亮點。”在接受記者獨家專訪時,王迎軍校長的第一句話就顯示了她一貫低調的作風。
在華工學習、工作、出國留學,從一名工科大學生,成長為一名女科學家,繼而擔任華工副校長、黨委書記、校長。王迎軍校長說:“我恰恰沒想過自己是女的。做研究也好、搞管理也好,男女都平等,不可能因為你是女的就會有特殊待遇。”
但華工師生還是以有這樣一位女校長而自豪,而女性特有的細膩親和,給華工的文化注入了新的內涵。不論是老師還是學生,在校園的小路上見到自己的校長,會直接走過來,嘮嘮家常,說說心里話。他們的校長像一個鄰家的朋友,交換電話號碼,還囑咐人家“經常聯系”。
“好的大學應該是校長、教授與學生之間沒有距離,更沒有‘心墻’,這正是走向現代大學的重要一步。”王迎軍說。
985高校唯一女掌門
“真的不值得一說,在職場不會因為你是女性而被特殊對待”
南方日報:祝賀您就任華工校長。您的任職在網上引起了不小轟動。作為目前全國39所“985高校”中唯一女校長,您自己是怎么看這個“唯一”的?
王迎軍:這個“唯一”真的不值得說。就因為我是女的,才變成了“唯一”,如果是男的就不稀奇了。我恰恰沒想過自己是女的。做研究、搞管理,男女都平等,不可能因為你是女的就會被特殊對待。
其實在華工的辦學中,有很多的“唯一”比我這個女校長更有亮點。例如,瞿金平院士是今年廣東省唯一一位躋身中國工程院的新晉院士。華工現在已經有4位工程院院士,3位科學院院士。前陣子,華工在不到20天的時間內獲得辦學捐款超過億元,這在廣東省高校也是“唯一”。而我們生命科學創新班的學生攜手深圳華大基因研究院,不到三年時間,就有21名本科生,先后在《Nature》、《Science》上發表了14篇高水平論文,這恐怕在全世界也是“唯一”,我更希望媒體、社會來關注學校的這些“唯一”。
南方日報:您認為女性在職場中有何優勢和劣勢?
王迎軍:女性要做同一件事,比男性要面對和克服的困難更多。1981年我研究生畢業,是我國實施學位制度后的第一批碩士學位獲得者,華工也就40多位。當時有很多機會出國繼續深造,但由于當時的政策限制,夫妻兩人不可能同時出去。我的潛意識里還是想做一個賢妻良母,想保證丈夫先有這個深造的機會。在他出國學習的那段時間,我自己一個人帶著孩子,上班的時候騎單車來上班,下班時就沒力氣再騎回去了,只能坐公交車慢慢搖回去。當賢妻良母是女性的本份,但自己的工作又想要認認真真做到最好,的確很辛苦。但我這個人有一個選擇性忘記的毛病,吃過的苦很快就忘記了,心里記著的都是好的事情(大笑)。
廣東少見“校長之家”
“我和先生有個約定,盡量不把工作上煩心的事帶回家”
南方日報:您先生汪建平是中山大學常務副校長,還是著名的胃腸外科專家,您家是校長之家。在家里誰說了算?
王迎軍:工作上的事我們盡量不會帶回家里。家里的事,他在家就他說了算,不過他很少在。他不在時就只好我自己說了算,所以還是我說了算的時候多(笑)。
南方日報:先生支持你的工作嗎?
王迎軍:全力支持!他是一個很大度、胸懷寬闊、很gentleman的人,他永遠都在為你著想,包括我后來的兩次出國訪問研究都是被他“逼”出去的。我很感謝他。
評價老搭檔李元元
“書記校長搭檔不能有私心,有什么不能放在桌面上談呢?”
南方日報:有網友評價說,華工這幾年,李元元校長和您的雙人組合取得了了不起的成績,他們稱這個組合為“無縫組合”,在您心目中,已走馬上任吉林大學的李元元校長是一個怎樣的人?
王迎軍:李元元校長在華工當了八年校長,這是華工歷史發展中不容忽視的八年。這當然不是一個人的功勞,也不是我們一屆領導班子的功勞,是上幾任班子打下的良好基礎,是所有華工人的共同努力。我們在很多場合都說,“華工如果不是建在廣東省,就成不了現在的華工。不為廣東省做事,是說不過去的”。李元元校長是一位富有開拓性和創新精神的校長。世界上最難辦的事就是改革創新,沒有老規矩可依,沒有舊的車轍可以沿著走,不知道前面會是什么,非常不容易。但學校要發展,不改革不創新,是沒有出路的。在這一點上,我們有高度的共識,沒有私心,不爭彼此,有什么事都放到桌面上談,所以可以做到“無縫銜接”。這對學校的發展很重要。
南方日報:您準備怎么創造華工新的輝煌?您這一任校長會與前任有何不同?
王迎軍:一個好的大學的發展,要有一個薪火相傳的歷史沉淀過程。不管是誰當校長,“自強不息、艱苦奮斗,求真務實、追求卓越”的華工風格永遠不會變。華工沒有和任何高校合并,在現有的考評制度下比較吃虧。但華工有很好的辦學基礎和很強的辦學實力,尤其是經過幾期“985”、“211”的建設發展,華工的辦學特色愈加凸顯,我們已經具備了沖擊一流大學的條件。所以建“國內一流、世界知名”大學的辦學理念和辦學目標都不會改變。但體制機制創新和具體辦學內容要與時俱進地完善。
心目中的好大學校長
“學術不一定最優秀,但有辦法把最優秀的人引進來”
南方日報:得知您當選校長后,學生對您的期待很高。在您心目中,怎樣的校長才是一名好校長?
王迎軍:當校長后,想的第一件事就是“努力做一個好校長”。怎樣做?我認為在我們現在大學體制下,校長必須是“懂政治的教育家和懂教育的政治家”,否則大學辦不了。作為一名校長,學術上不一定是最優秀的,但一定要設法把最優秀的學生和最優秀的教師吸引到學校來。第二,要能讓優秀的學生和教師充分地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創新精神,讓學生在學校能學到更多的東西、更全面地成才,走出校園后,做對社會有用的人。我覺得這是對校長最起碼的要求。另外,校長要為優秀的人才提供做事情的條件,學術才能上水平,學校就有知名度。
對于校長的期待,不同群體的期望值不一樣。記得美國的教育家克拉克·科爾說過,大學校長應當是這樣的人:既堅定但又不失禮貌,對別人敏銳,對自己遲鈍;既看到過去又展望未來,而且牢牢地扎根于現在;既富于幻想又明智穩重;既和藹可親又深思熟慮;既深知金錢的價值,又承認思想無法用錢買到;既勇于幻想又謹慎從事;既是一個有原則的人又能大膽作為;既有廣闊的視野又能有意識地尋根究底……
一名好校長,也許未必能符合這所有的期望值,但最起碼的一點,應當是教職員工的知心人,是學生的關愛者,是學校發展的推進者。
南方日報:在就職講話上,您說:“我們的體制機制應該是更有利于激發教師隊伍創新的活力,最大限度地調動和發揮他們的聰明才智和工作熱情,而不是束縛他們。我們的管理水平應該是讓我們的老師更加心情愉快地工作,更加方便快捷地做事,而不是讓他們感到障礙重重。”請問,您打算如何創新華工的體制、機制,提高管理水平?
王迎軍:學校的管理和發展,靠的不是書記、校長,而是制度。只有制度有活力,教師才有活力、學術才有活力。近年來,華工大力度地推進教學、科研、管理等各方面的改革,在體制機制創新方面取得了較好的成效。今后,我們將把改革向更深層次推進。簡要來說,一是建設以學校章程為主要標志的現代大學制度體系,它的核心是建立和完善促進學術發展、提升學術水平的學術管理體制。二是建設有利于提高辦學效益的資源配置制度。三是建設提高師生滿意度、促進和諧幸福的綜合管理體系。6
從書記轉任校長罕見
“組織和師生們信任我,在其位,謀其政,更要謀好政”
南方日報:此次您從黨委書記轉任校長,這是您的愿望還是組織的安排?
王迎軍:組織安排。如果讓我自己選擇,我更想當一名老師,每天面對學生,就像面對自己的孩子一樣,還可以做很多想做的研究工作,但我是一名黨員干部,要服從組織的安排。
南方日報:您對組織的承諾是什么?
王迎軍:組織上找我談話時,并沒有對我提出更多的要求,只是說,“我們相信你一定能當個好校長,你要注意身體。”當時我很感動。教育部宣布任命后,很多老師和學生給我發短信鼓勵我,我也很感動。
有句古話說“士為知己者死”,這個比喻可能不恰當,但是在其位,謀其政,更要謀好政。我唯有竭盡全力,把工作做好。
南方日報:中國大學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那今后在華工,您和書記的分工是怎么樣的呢?
王迎軍:在中國這樣一個國度,辦大學跟發達國家和欠發達國家都不一樣,只能走自己的發展之路。這幾年華工發展得好,一個重要原因就是黨委領導下的校長負責制貫徹到位。
黨委領導下校長負責制是集體領導、集體決策。這其中,書記和校長能否同心同德齊心協力,太重要了。班子的團結也太重要了,關鍵是不能有私心,有問題都擺到桌面上談。
南方日報:從書記到校長,您可能也是廣東高校第一位,外界解讀這是大學向專業、向學術的回歸,您對此怎么看?
王迎軍:這更多是一種偶然。對于大學來說,書記和校長都很重要。在我們現有體制下,大學校長不是完全職業化的。現在的書記、校長大部分都是從優秀的科學家和教師中選拔出來的,完全不懂教育和學術不行,外行領導內行會有點困難。所以很多書記也是從教育系統甚至教學、科研一線產生的。
在我看來,書記更多是著眼于整個辦學方向和發展大局,黨管教育是必須要堅持的。而校長更多地傾斜于更具體更直接的工作,對學校的教學和學術發展管得比較多。兩個人的分工界限不能太清楚,既要有分工,更要有合作。
未來華工如何發力
“華工不能磨平自己的棱角,不能丟掉自己的特色”
南方日報:今年華工將迎來建校60周年。您對華工新的甲子有何期望?
王迎軍:對下一個甲子,我很樂觀。華工是一所有著光榮革命傳統的大學,形成了鮮明的辦學特色。最突出的有兩個:一個是主動服務經濟社會發展,促進學校自身發展;還有一個就是不斷創新的人才培養模式,我們培養的學生在校期間就有高水平的論文發表,就有社會急需的專利技術轉讓,就為企業解決了很多技術瓶頸問題,這在社會上都很有影響。這些都是我們的辦學特色,所以說辦學一定要有特色,不能人云亦云,要強化特色上水平、不斷提高辦學質量。
南方日報:在全國高校格局中,您希望未來華工在哪些特色方面發力?
王迎軍:華工的工科特色和優勢是其他大學模仿不了的。這十幾年搞產學研合作,華工與華南地區的企業無縫對接,已經融合在一起了。在辦學思路、辦學資源及互助共贏等各個方面都已形成了歷史沉淀。我們在人才培養、科學研究、服務社會和文化傳承創新的四大功能上,都具有華工特色。
實際上,人文社科發展了會反過來推動理工科學生的培養。我們搞的通識教育,就是注重對學生全面培養。我覺得其中很重要的一點,當代大學生要對國家富強、民族復興、社會進步懷有強烈的責任感。
華工十幾年來堅持組織學生開展社會實踐調查,培養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的責任和感情。我們就是要讓大學生到社會上去“讀圣賢書”、到群眾中去“問國家事”。上個月作家陳丹燕來華工做演講,一個機械學院本科生的提問讓她很驚訝,“文科生都提不出來這樣的問題”。
參考資料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