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張薄薄的分離膜能給生活帶來多少變化?
“膜是能起到分離和轉化功能的一個薄層。從海水淡化、污水凈化、廢氣過濾,到人工肝、人工腎…… 都離不開這層薄膜。”秋日陽光正好,在浙江工業大學膜分離與水處理協同創新中心的辦公室里,中國工程院院士、浙江工業大學海洋學院院長高從堦,用50年的不懈奮斗向我們解答。
這位滿頭銀發的資深院士,用濃濃的山東普通話,向記者娓娓道來這一張張輕巧薄膜的魔力。“高性能膜材料在社會經濟發展的許多領域都扮演著戰略性角色。掌握了膜技術,就是掌握了未來的發展大計。”
今年76歲的高從堦是我國膜技術領域的泰斗級人物,見證了我國膜技術從無到有、向世界先進水平邁進的歷程。
我國的膜技術是從海水淡化領域起步的。把海水變為甘泉,傳統的蒸餾法等能耗高。上世紀60年代,美國率先實現了用反滲透膜法脫除海水鹽分制淡水,該法成本低,操作更便捷,在軍事和民用領域都展現出巨大實用意義。
“中國決不能落后!”1967年,大學畢業不久的高從堦參加了全國海水淡化會戰——全國多家科研機構、各領域的科技專家齊集于北京和山東青島埋頭苦干,自主取得了膜法海水淡化的多個突破。這場會戰給年輕的高從堦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從那時起,他就始終沒有離開過膜技術科研一線。
1970年,破解反滲透膜制備難題的探索仍在繼續。高從堦領導的課題組只有4個人,充分分析國外產品的結構與性能后,他們堅定地嘗試自己的設想,不斷努力,用8年時間解決了原料、配方和工藝條件等一系列關鍵技術,成功推出中國自己生產、性能相當的“中空纖維反滲透膜”,迫使國外同類產品降價30%。
類似這樣的創新成果,在高從堦此后的科研生涯中不斷問世。1997年,高從堦主導建成國內第一條反滲透復合膜生產線,成功實現反滲透復合膜的國產化,打破了國外產品價格壁壘和壟斷地位,使進口膜價格大大降低。“這是我們中國人通過自己的努力,滿足了國家訴求。”高從堦的目光無比堅定。
“2002年前后,我們探索發現了一種對膜分離模式具有指導性意義的新理念——促進傳遞,屬于國際首創,我認為這更有意義。”說這番話時,高從堦臉上洋溢著天真愉快的笑容,讓人深深體會到“創新”二字對這位工程院院士的無上價值。
2013年,年過七旬的高從堦院士選擇“從零開始”——以巨大的熱情組建了浙工大膜分離與水處理協同創新中心。這個創新平臺快速成長,核心協同單位包括杭州水處理技術研究開發中心、浙江大學、中科院寧波材料所等。“高老師為膜做了很多事,膜又為社會做了很多事,可以說他與膜技術是融為一體的。”高從堦的弟子、浙工大學海洋學院教授周勇說,“高老師現在仍堅持每天閱讀膜技術最新的外文文獻,遇到有啟發意義的就分發給我們,材料上寫著他的思考。”
作為高從堦院士的助手,浙工大海洋學院副教授劉立芬時刻為前輩充沛的精力所感動。“高老師跟我們講得最多的一句話,做科研要頂天立地,頂天就是對膜領域最前沿的一些問題開展最基礎的研究,做一些原創性的工作,立地就把這些原創性的工作真正落地、實施。”她說。如今,精神矍鑠的高從堦院士依舊堅持清晨就到教學樓工作。每個月,除了參加一些場重要的學術會議外,還會走進浙工大膜分離與水處理協同創新中心湖州研究院,與研發人員一起討論最新技術。
在浙江工作、生活了40多年,高從堦遠遠超過了在山東老家的居住年頭,浙江也成為他一系列創新成果率先轉化、推廣的地方。在他的積極推動下,一批專業從事膜技術研究開發、生產制造和工程應用的企業成功孵化,杭州由此發展成為全國領先的膜產業發展集聚區,帶動相關產業年產值達百億元。
50年如一日,只為一張膜,這是高從堦矢志不移的科研宗旨。“我國膜產業已進入快速成長期。今年,全國膜產業總產值已達2000億元,年產值還在以30%至40%的速度增長,市場份額重大。”談及未來,高從堦的話中還是圍繞“創新”,“我們要提高膜行業的創新意識和創新能力,以新材料、新技術研發提升產業競爭力。”這是這位資深院士的希冀,也是他的不竭動力。
參考資料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