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福州大學(以下簡稱福大)校園內坐落著一棟面積3500平方米的光催化研究開發樓,開發樓不遠處,還有一棟面積1500平方米的光催化工程化中試研究樓,它們共同形成了我國光催化領域唯一的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國家環境光催化工程研究中心。
這里的學科帶頭人就是福大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付賢智。
付賢智領導的國家環境光催化工程研究中心是我國光催化領域創新基礎研究、應用技術開發和工程化研究的重要平臺,擁有一支在國內外具有重要影響的研究團隊,可是這支隊伍的領頭人,卻保持一貫的低調和謹慎,“成就都是一步步干出來的”他常常這樣說。“對科研工作者來說,最怕的就是浮躁和急功近利,要耐得住寂寞。”“只有不斷創新,才能把我們國家的科研實力提上去。”
學成回國辦個實驗室
1997年,付賢智決定舍棄美國舒適的生活環境和先進的科研設備回國。當時他所在的威斯康星大學麥迪遜分校為了挽留他,許諾以“杰出科學家”的身份為他全家辦綠卡,但付賢智拒絕了。對于這段經歷,付賢智說:“我是‘50后’,我插過隊,能上大學不容易,我的經歷決定了我要回國。”他說,出國就是為了看看國外的教授怎么做科研,打算掌握了他們先進的科研方法,再報效祖國。當時他把兒子一年級到五年級的課本都帶到美國,讓妻子教。為的是有朝一日他們回國,孩子的功課能跟國內銜接上。他的妻子楊青說:“賢智是個民族感情特重的人,在國外學習期間,他總念叨著,學成后要回國辦個實驗室。”
1997年5月,經過10多個小時的飛行后,付賢智走下飛機見到的第一個人是從福州專程趕過來的福大副校長、中國工程院院士魏可鎂教授。握住魏院士溫暖的雙手,付賢智一下子找到了回家的感覺。
對于福大,付賢智有自己的認識。福大雖然是地方院校,但也有自己的優勢所在,它以工為主,應用見長,與經濟建設聯系密切。而且付賢智覺得自己是喝著閩江水長大的,八閩的山山水水凝聚著他太多無以言表的情懷。妻子楊青雖為地道的北京人,多年來一路相伴走來,從同學、同事到妻子,楊青比誰都明白丈夫的志向。就這樣,付賢智攜妻帶子來到福大,在這里開始了他人生的新征程。
回國之初,不等福大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大樓建設完工,魏可鎂院士先為付賢智擠出了20多平米的實驗室。付賢智帶上剛畢業的碩士生丁正新、本科生鄭華榮、林華香和環保設計院調來的邵宇等4個年輕人,還有同為科研人員的妻子楊青,開始了一段并不輕松的創業之路。
說干就干,不等科研經費到位,付賢智就帶領著這幾個人一邊在簡陋的條件下開始研發新型高效光催化劑的實驗,一邊想方設法以光催化技術的開發應用為突破口、爭取國家重大科技攻關項目的立項和科研基金,一邊積極從國內外物色志同道合的科技英才加盟他的科研團隊。
邀請付賢智回來的魏可鎂院士,作為當時福大主管科研的副校長,更作為一名同樣熱衷科研的人,對付賢智來說,是長者更是同事。近30年來魏可鎂院士致力于化肥催化劑的研究和應用,取得了巨大的經濟和社會效益,在福大這樣一所省屬“211”院校,建立起了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先后研制開發成功5種催化劑,榮獲國家技術發明獎和科技進步獎。
付賢智認為,這些前輩的經歷,能夠繼承的除了科研成果及設備條件,留給他更多的是一種拼搏進取的精神鼓舞,這比什么都重要。魏可鎂院士不僅鼓勵和支持付賢智組建國內第一家光催化研究所,在光催化新學科領域開展研究工作,而且在新落成的化肥催化劑國家工程研究中心大樓內為付賢智提供了一整層樓,作為光催化研究所的科研場所。
從此,對付賢智領導的團隊來說,光催化所就是大家的家,沒有節假日,沒有上下班之分,有難題一起做,有問題一起克服。做實驗,下車間,付賢智帶著大家,一夜一夜地熬,一個項目一個項目地做。項目雖有大小之分,卻沒有主次之別,只要是工作上的事情,都認真對待。以致現在身邊的同事說起老付,第一句話就是“他呀,認真,一個做事特別認真的人。”
福大長期以來,一直將人才建設放在學校發展的重要位置。從付賢智回國至今,前后幾屆校領導班子都對付賢智關懷備至,給予極大的支持和幫助。
除了人才資源,在科研的環境建設上,福大還先后投入500多萬元,并將學校逸夫樓科教館全部用于建設福建省光催化技術工程研究中心和光催化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使付賢智領導的光催化研究團隊擁有了一座3500平方米的研究開發樓,具有價值近2200萬元的先進專用儀器設備,一座1500平方米的工程化中試研究樓,內有兩條復合光催化劑中試生產線、一條光催化膜材料中試裝置和一整套光催化空氣凈化器評價裝置,建成了光催化劑制備實驗室、分析與性能測試實驗室、光催化技術與產品設計開發實驗室、工程化研究實驗室和中試生產車間。
在原國家計委、福建省和福大領導的大力支持下,付賢智回國不到1年,便爭取到國家的重大科技攻關項目——光催化功能材料及系列產品產業化前期關鍵技術研究。這個科研經費達3060萬元的項目是當時我國光催化領域和福建省高校最大的科研攻關項目,內容涵蓋了光催化技術在環保、新功能材料、太陽能應用等領域的應用研究,對光催化技術的發展和產業形成意義重大。
研究所先后引進了中科院從事無機材料研究的劉平博士、留學法國從事分子篩研究的王緒緒博士、有科技開發及管理經驗的張星和陳旬、從事半導體納米材料研究的李旦振副教授、在香港從事光催化研究的吳棱博士、留學美國從事材料合成研究的李朝暉博士等一批骨干人員,加入到福大光催化研究團隊。
鑄就科研高地
光催化到底是一門什么樣的科學?于普通人的生活有著怎樣的聯系呢?付賢智說,“光催化技術是近年來迅速發展起來的可以利用太陽能進行環境污染治理和潔凈氫能源生產的高新技術。光催化技術集中了催化化學、光電化學、環境科學、材料科學和半導體物理等學科領域的科研成就,使環保技術與可再生潔凈能源技術自然結合與擴展,成為具有強烈應用背景的新興交叉學科。因而近年來受到世界各國政府和企業界的高度重視,投入了大量的經費和研究力量從事光催化技術的研究與開發。”
面對日本、美國、加拿大等國家光催化技術近年來的迅速發展并已初步形成一個新的高技術產業,而我國在這一領域才剛剛起步,產業化幾乎還是空白的局面。從留學美國期間研制的第一臺光催化空氣凈化器開始,付賢智就立志做出屬于中國自己的光催化產品。
付賢智說:“人們對室外環境污染的嚴重性和危害性已有深刻認識,而對室內空氣污染的狀況不甚了解,以為室內空氣比室外空氣好,而實際上我國因空氣污染導致人體疾病的醫療費用估算為171億元,而城市的大多數居民有80%以上的時間是在室內度過。”“治理室內空氣污染是一件關系國民健康的大事,而光催化技術就是著力解決此問題的。”讓一定波長的光照射在光催化劑上,使受污染的水和空氣中有毒有害的甲醛、苯等有機物迅速氧化分解為無毒無味的二氧化碳和水等物質,從而達到徹底清除污染的目的。
為了盡快在光催化的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上取得突破,迅速占領這一新興學科的前沿陣地,取得發展這一高新科技產業的主動權,付賢智以敏銳的洞察力,緊跟學科前沿,確定光催化基礎理論研究和應用技術開發以及產業化實施的主攻方向,又制定了在應用領域首先取得突破的多套攻關方案和實驗方法,帶領他的科研團隊,以理論和技術上的創新來實現跨越式的發展。
回國十幾年來,付賢智領導的光催化研究所針對光催化科學和應用的重大科學技術問題,開展了系統深入的研究工作,并將光催化技術應用成功地拓展到環保、建材、電力等領域,取得了豐碩的基礎研究、技術開發和產業化成果。主持并完成了包括國家科技攻關重大項目、國家“973計劃”課題、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點項目在內的50余項國家和省部級科研項目,以及一批與企業合作的應用研究項目,解決了制約光催化技術產業化實施的重大科技難題,成功地研制出固體超強酸高效光催化劑、多功能光催化空氣凈化器、自潔滅菌陶瓷、自潔抗霧玻璃等具有國際領先水平的光催化系列產品,并逐漸實現了產業化,被原國家計委授予“國家高技術產業化示范工程”,獲發明專利授權21項,發表論文210多篇,為我國光催化科學進步和產業發展作出了突出貢獻。科技成果先后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1項、軍隊科技進步一等獎1項、省部級科技進步一等獎3項。
在科研團隊建設方面,培養了一批年富力強的學術、技術和管理的新秀,形成了一支擁有4位享有國務院特殊津貼專家、4位“閩江學者”特聘教授和9位博導為學術骨干優秀科研團隊,入選了教育部“長江學者和創新團隊發展計劃”創新團隊。在科研平臺建設方面,福大光催化研究所經省工程中心和省部共建國家重點實驗室培育基地建設發展成為國家環境光催化工程研究中心,無論是從科研隊伍、科研設備,還是從技術創新能力和工程化研究水平來看,都已成為我國目前光催化領域規模最大、綜合實力最強的基礎研究、應用開發和人才培養基地。
除了科研,付賢智最重要的角色當屬為人師了。他一直告誡自己的學生,治學一是要有吃苦耐勞的精神;二是要有善于創新的意識;三是要有良好的學習方法;四是要有實事求是的品德。回國以來,他已培養60多名碩士和博士。
成就,這不是我一個人的功勞
“功勞不是我一個人的”,這是他經常說的一句話。對于成就,付賢智總是保持一貫的低調作風,他說:“成功的關鍵還是因為大家的支持和我們自身的良好工作基礎。”在這支70余人的隊伍中,有作為學術和工程技術指導的中國工程院院士,有相關領域的專家教授、高級工程師等優秀留學回國人員組成的科技骨干,還有一群年輕的博士、碩士。“團隊”“責任”幾乎是光催化所每一位老師都會提及的詞。副所長王緒緒說:“擰成合力,才能辦大事。”
大家來自五湖四海,不同的個性,卻有著同樣的追求:“做科研,搞學術”。如何把這些富有才華而有個性的人團結以來,付賢智了解大家的心思:“關鍵是要委以重任,讓每一個人能獨立地開展研究工作。做科研的人,能夠充分發揮作用就高興。”而對于每一位新引進的老師,付賢智都要與之親自交談,而談話的內容,首先就是團隊精神。付賢智總是說:“工作不是靠一個人,科研工作尤其如此。不團結,就沒有共同的目標,就很難把力量集中在一起,就很難有大的成就。不要考慮個人的榮譽地位,只要做出成績,團隊上去了個人也就上去了。”談起自己的團隊,付賢智語氣中充滿驕傲和期待。
所里的每一個人都沒有節假日的概念,骨干老師們的勤奮深深地感染了學生,晚上、周末、假期,甚至春節的時候,實驗室里總是有忙碌的身影。
“積力之所舉,則無不勝也;眾智之所為,則無不成也。”在關鍵時刻,這個團隊顯示出了威力與作用。抗擊“非典”時期,在接到國家防治“非典”指揮部科技攻關組調撥光催化抗菌口罩的任務時,盡管時間緊,任務重,研究所還是無條件地接受了任務。付賢智帶領著大家不分晝夜,篩選各種方案,反復試驗,研制具有抗菌和阻隔飛沫等功能的光催化抗菌口罩,3天之內,實驗室精心制作了5000余個光催化抗菌口罩,按時完成了任務。
如今的光催化所已經從那個簡陋的實驗室走出來了,一步一步,踏踏實實地闊步向前,只是面對這些,付賢智卻喜歡談差距,鼓勵大家精益求精,爭取走入國際領先水平。
參考資料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