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中央一號文件關注農村征地,強調積極創新農業生產經營體制機制,構建集約化、專業化、組織化、社會化相結合的新型農業經營體系。
培育新的農民生產合作組織,是鼓勵把分散在各處的農民聯合起來,提高生產效率。對此,中科院南京土壤研究所研究員、中科院院士朱兆良對《中國科學報》記者說:“規模化經營、專業化生產將促進農業技術的推廣應用。”
朱兆良一直從事土壤氮素化學研究,對于提高現有氮肥的利用率,他曾提出過一些建議,但將相關理念和技術用于生產實踐卻并不容易。
“當前農技研究成果要大面積推廣應用存在很多困難。”朱兆良認為,根本問題在于,農業經營太過分散。再加上具有一些知識的青壯年大多外出打工,只留下老年人種地務農。
一家一戶幾畝、十幾畝地,多施點肥料不過多投入幾十塊錢,沒有使用新技術提升氮肥利用率的動力,更不會考慮氮肥損失帶來的環境問題。
如果是種糧大戶,就會仔細算筆經濟賬:即使每畝效益增加10元,1000畝的收益就是1萬元。
朱兆良認為:“要使好的農業技術廣泛應用在生產上,需要規模化經營。”其規模化經營是技術推廣前提的觀點,契合今年中央一號文件精神。
一號文件指出:“堅持依法自愿有償原則,引導農村土地承包經營權有序流轉,鼓勵和支持承包土地向專業大戶、家庭農場、農民合作社流轉,發展多種形式的適度規模經營。”
朱兆良認為這適逢其時。分散經營的農戶不大關心種植的經濟效益,家庭收入主要來自外出打工,這樣會導致農業技術含量越來越低。
“從分散經營轉變為規模經營,將大大降低農技推廣的難度,提高技術推廣的效果。”朱兆良說。
此外,農技推廣力量不足的問題也會因為集約化、規模化、專業化經營得到改善。
培育和壯大新型農業生產經營組織,激發了農村生產要素潛能,農業技術需求將會大大增加。
而學科交叉與合作的趨勢,也讓朱兆良感到農技研究進展可期。
“現在越來越多的課題本身就列出集成要求。”朱兆良說,目前有個“973”課題——“主要糧食作物高產栽培與資源高效利用的基礎研究”,充分體現了學科合作研究的趨勢,以及國家和研究單位對交流與合作的重視。
氮肥高效利用技術的研究,一直被朱兆良稱為高產栽培技術中的“零件”。
“提高氮肥利用率的研究作為農業科學中的基礎工作,我們并不提供直接的栽培技術,而是為高產高效栽培技術提供‘零件’,由栽培學家進行‘組裝’。”為此,朱兆良曾召開全國性的氮素工作會議,分享氮肥使用的經驗和心得,以此推動“組裝”工作。
會議上,除了土壤學會,還邀請作物學會等與肥料相關的學科專家,聚焦氮肥利用率的話題,進行大范圍的學科交流和討論。朱兆良認為,學術上的問題必須充分溝通和了解,然后消化、使用,靠行政命令是很難實現的。
“不同學科分享研究心得或成就,圍繞同一個目標相互學習和結合,這個過程會產生創新。”朱兆良說。
參考資料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