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趙玉沛院士的大醫情懷

來源:科學時報   祝魏瑋 段文利   2015-10-14
導讀:趙玉沛,1954年7月出生于吉林長春,畢業于中國協和醫科大學,外科醫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外科學教授,博士生導師,享受國務院特殊津貼。現任北京協和醫院名譽院長。

1.png

9月8日,在第十一屆中國科協年會開幕式上,首屆“周光召基金會臨床醫師獎”頒發給了北京協和醫院趙玉沛教授等3位德才兼備的臨床醫師。

中國科協名譽主席周光召院士在頒獎詞中介紹說:“趙玉沛教授開展胰腺癌綜合治療,延長了患者生存時間,使患者生存質量明顯改善。他還通過技術改進努力減輕病人的痛苦和經濟負擔,是深受百姓信賴的好醫師。”

近日,趙玉沛在接受記者采訪時說:“病人把生命托付給了你,醫生所作的一切付出都是理所當然的!”

把手術當藝術,視醫學為人學

2004年,一位帶瘤生存29年、腫瘤重達10斤的女患者,被多家醫院婉拒后,慕名來到協和求救于趙玉沛教授。這位不幸的患者在出生的第101天在外院接受了畸胎瘤切除手術,但更不幸的是在術后被告知,由于腫瘤已侵犯下腔靜脈,此次手術并未切除干凈。29年來,瘤子漸漸長大,直至撐滿了整個腹腔,臟器明顯受壓、移位。

患者很快被收住院,趙玉沛教授親自主持了全院多科大討論,并為患者主刀。在他的帶領下,普通外科、泌尿外科、骨科和胸外科專家密切合作,輪番上陣,處理與各自專科相關的器官。歷經7個多小時,10斤重的腫瘤終于被徹底切除,病人的臉上浮現出久違的笑容。

像這樣多科協作的大手術在協和并不少見,而趙玉沛常常就是那位運籌帷幄、指揮若定的“將軍”。趙玉沛非常強調外科醫師的手術決策。

他說,“作為一名外科大夫,不僅要會做手術,知道什么樣的手術可以做,更要知道什么樣的手術不可以做”。一位60多歲的患者,體檢發現腹部有個約13.3×8.7厘米大的淋巴管囊腫,傳統的做法是開腹進行切除。但趙玉沛經過認真觀察思考,認為可不開腹,直接采用腹壁穿刺的方法把囊水吸出來。據此治療后,病人的囊腫消失了,一直再未復發。

“遇到棘手的問題,他往往不拘泥于任何書本上死的東西,而是能跳出書本,從經驗和實際出發制定一套科學的治療方案。”同事們這樣評價他。趙玉沛則說:“優秀的外科大夫,首先應該是一位出色的內科大夫。”

趙玉沛的手術做得又快又好。手術切口小,并發癥少,皮膚愈合好,深受病人歡迎。圈內人形容他操刀手術就像是一場精彩的藝術表演。但不為外人所知的是,為了追求這樣的完美他所付出的巨大代價。因為長年累月地長時間站立做手術,趙玉沛在1995年患上了腰椎間盤突出癥。左腿肌肉開始萎縮,他只好靠右腿支撐著,“金雞獨立”做手術。10年后,趙玉沛腰痛又發作了,右腿肌肉也開始萎縮,身體的傷痛使他每次做手術時都得綁著護腰上陣。即使這樣,他從未放棄對自己苛刻標準的堅持,他總是一絲不茍堅持把最后的環節做到完美,哪怕自己累到筋疲力盡。

因為,趙玉沛有自己的想法:給病人做手術有兩個“事關重大”,一是事關病人的生命安全,病人一生中也許就做這么一次手術,做好了,病人終生受益。二是事關醫生的聲譽,醫生要把手術當做一個精美的藝術作品來完成。

為胰腺癌患者

搭建生命的“綠色通道”

從邁進協和大門,成為一名外科住院醫師起,趙玉沛輪轉的第一站就是曾憲九主任所在的胰腺外科病房。曾主任的風范、令人神往的學術氛圍,胰腺疾病的挑戰性,使這個初來乍到的小伙子一下子迷上了這里,心里暗暗許下一個心愿:今后一定爭取被選到這個科里來。經過努力,他考上了時任北京協和醫院院長、著名外科專家朱預教授的研究生,從此開始了在胰腺疾病領域長達20多年的跋涉生涯。

胰腺癌的發病機理、診斷和治療迄今是醫學界的一大難題,其因早期診斷困難、手術切除率低、死亡率高,被稱為“21世紀醫學的頑固堡壘”。面對這塊難啃的骨頭,趙玉沛迎難而上,多年持之以恒,在曾憲九、朱預等前輩工作的基礎上,對胰腺癌進行了全面的基礎和臨床研究,提出并建立了胰腺癌診治“綠色通道”,規范了胰腺癌診治流程,為更多患者贏得了手術切除機會,使北京協和醫院的胰腺癌手術切除率明顯高于國際同期平均水平。

“早期胰腺癌極易和其他消化系統疾病混淆,病人往往出現胃疼、膽囊疼等癥狀。即便要捕捉一些‘蛛絲馬跡’也需通過超聲、核磁、抽血化驗等一系列檢查,患者常需在醫院各科轉上2~3周時間。所以盡快完善必要檢查、盡早看到專科大夫,就可能為患者換來生的希望。”趙玉沛說。

早在上世紀70年代末80年代初,曾憲九就牽頭建立了胰腺疾病診治協作組,每周都召集消化內科、放射科、胰腺外科的醫生,對于疑似胰腺癌的病例進行會診討論。“雖然參與討論的僅有幾個醫生,但那卻是我們今天的胰腺癌‘綠色通道’的基礎。”趙玉沛說。

1998年,趙玉沛牽頭整合協和多個科室資源,建立了“胰腺癌診治綠色通道”。所有科室只要見到胰腺專科開出的檢查單,一律主動配合,相關檢查結果迅速出來,胰腺癌患者到了協和一周之內大多能得到確診。“這為患者贏得了更多的救治時間,在腫瘤很小、沒有淋巴結轉移的時候盡早診斷、盡早切除,胰腺癌的治愈率會提高很多。”趙玉沛說。

手術切除是胰腺癌的主要治療手段之一,但在實際工作中,趙玉沛發現,80%的患者就診時已屬中晚期,因此開展術前可切除性評估對減少不必要的開腹、合理利用醫療資源、減少患者痛苦和提高手術成功率具有重要意義。

趙玉沛牽頭組織多個學科,對胰腺癌常用評估方法加以分析整合,建立了以螺旋CT血管三維重建為基礎,與內鏡超聲、PET顯像及腹腔鏡探查等手段相結合的胰腺癌可切除性評估體系。目前,他領銜的胰腺癌課題組已完成3500例次的評估,準確率達95%以上。同時,他們還通過完善手術適應癥、規范手術切除范圍和強化圍手術期處理,使北京協和醫院胰腺癌切除的手術死亡率降低到2%以下,胰瘺發生率降低到2.5%以下,國際同期水平分別為5%和10%~20%。

按醫學常規,胰頭癌患者術后一段時間內需要禁食,常規需要放胃管以起到減壓作用,這無疑使病人感到十分痛苦,而替代胃管的傳統胃造瘺術對殘胃創傷大,操作復雜。根據自己多年的行醫經驗,趙玉沛想了個新方法——經空腸改良式胃造瘺:從小腸逆行插管到胃里,其創傷小,操作簡單,從而大大減輕了病人的痛苦,避免了留置胃管所帶來的多種并發癥,明顯改善了患者術后生活質量。該術式在國內多家醫院推廣應用。

青年時立下當一名好醫生的理想

1954年7月20日生于吉林省長春市的趙玉沛,從小聰慧過人,成績優異。在“文革”期間的1970年,初中畢業升入白求恩醫科大學下屬的衛生學校,學習基礎醫學技術,之后在白求恩醫科大學做了6年基礎技術員。成為外科名醫的趙玉沛回憶說:“也正是在那時經常和手術器械打交道,積累了扎實的基礎醫學功底。”

1973年,趙玉沛剛剛參加工作的第二年,就參加了醫院的下鄉巡回醫療:“大夫們為村民看病,我們技術員在鄉村講課,培養‘赤腳醫生’。”

那時,巡回醫療隊的外科手術,往往就在村民的炕頭進行。公社僅有的一間正規手術室沒有通電,每次手術時,趙玉沛都要打著手電筒充當“無影燈”。缺少藥品,趙玉沛便與其他人一起親自制藥,親自采集來中草藥,捻成面兒,裹上半濕的小米,做成藥丸。這種“中藥西制”的辦法,有效地解決了當時藥品短缺的困難。親歷廣大農村缺醫少藥的困境,使趙玉沛堅定了當一名好醫生的決心。

1977年,得知恢復高考,趙玉沛毅然決定報考。為了工作學習兩不誤,趙玉沛下班后在單位復習,每晚看書到凌晨三四點鐘。3個月后,趙玉沛順利地“啃掉”了一尺高的書籍,考上了白求恩醫科大學,成為1977年恢復高考后的第一批大學生。1982年,成績優異的趙玉沛被北京協和醫院選中,成為協和的一名實習醫生。

20世紀80年代,北京協和醫院的病房辦公室,每天晚上都燈火通明,實習大夫幾乎都是夜里12點后才會離開病房。來到協和,趙玉沛立刻融入到這種氛圍中。他每天早上6點鐘進病房,診斷、治療,晚上看書、寫病歷、節假日堅持查房,有時周末也回不了家。“那個時候上一臺手術,都會非常興奮,幾個實習大夫常常為了一臺闌尾炎手術而爭得面紅耳赤。”從那時起,他養成了上班先看病人,睡前再去查房的習慣。“有事隨時叫我”,成了他的口頭禪。這種習慣他一直堅持到了現在,做了院長后仍然沒有改變。

也正是這種忘我的工作使他很快成為一名出色的外科醫生。1988年,趙玉沛被派往美國加州大學洛杉磯醫學院做訪問學者。兩年后,他毅然回到了協和醫院,繼續做一名普外科醫生。

“協和的文化氛圍非常吸引我,醫生這個職業非常吸引我,我的理想就是做一名合格的醫生,從來沒有想過留在國外,況且我也要對得起為我出國做擔保的導師朱預院長。”談起回國,趙玉沛輕描淡寫。

出色的學術成就、敏銳的學科發展方向感、豐富的管理經驗,使年富力強的趙玉沛2005年當選為中華醫學會外科學分會主任委員,2007年當選《中華外科雜志》總編輯。同年,英格蘭皇家外科學院授予趙玉沛榮譽院士稱號。具有200多年歷史的英格蘭皇家外科學院在全球僅可授予150位榮譽院士稱號,而此前已經授予了145人。

作為亞洲外科學會主席和全國胰腺外科學組組長,他時刻牢記肩上的責任,沒忘記將協和在胰腺癌治療方面的成功經驗向全國推廣,以協和胰腺外科中心為基地,引領全國胰腺外科的共同進步。他還帶領全國16家胰腺外科中心,承擔了國家“十一五”科技支撐計劃“胰腺癌綜合治療體系的建立”,就胰腺癌診治中存在的重大問題開展前瞻性臨床研究,搭建了全國胰腺癌診治技術平臺,對我國胰腺外科的發展起到了重要的輻射和帶動作用。

豐富的經歷,使趙玉沛在更加寬闊的平臺上思考中國外科的未來。中科院院士、香港中文大學教授劉允怡說,在過去的20年間,隨著香港與內地外科學術交流日益頻繁,我目睹了內地普通外科的飛速發展和顯著變化,也見證了趙玉沛從一位青年學者逐步成為國內外著名的外科專家和學術領袖的歷程。我對他出色的組織能力、溝通能力和人格魅力有強烈的感受。

甘當鋪路石

主治醫師小吳是趙玉沛的博士生,第一次在手術室當助手的經歷,他至今記憶猶新。戴橡膠手套時,一慌神,竟把手套弄破了,本想好好表現一番的小吳一下窘得不知所措。趙玉沛走到他跟前,親自幫小吳重新戴好新的手套,環視了一下,嚴肅地說:“學生不會干的事,首先是老師的責任。”言傳身教間,他讓學生們懂得了真正的行醫之道,也使寶貴的協和精神——“嚴謹、求精、勤奮、奉獻”得到了很好的傳承。

2000年,時任外科主任的趙玉沛出于“為青年人提供暢所欲言的機會和鍛煉表達能力的舞臺”的目的,把該科年輕的博士、碩士、實習生和進修醫生組織在一起,倡導成立了“青年醫師沙龍”,讓大家利用周末聚在一起,圍繞事先定好的主題展開熱烈的討論。醫院的專家或行政領導有時也會被請來對話。為了提高大家的外語水平,有時還規定必須用英語演講討論。

趙玉沛說:“臨床工作中,學生往往很少有發言的機會。而大家利用周末時間聚在一起,圍繞事先定好的主題展開熱烈的討論,學生則可以自由抒發見解,這對青年人的成才很有幫助。”

除了悉心培養自己帶教的學生,對協和醫院青年醫生的培養他都投入很大的精力。在趙玉沛的倡議下,醫院2008年投入1000萬元設立中青年培養基金。今年3月,經趙玉沛院長積極聯系,協和醫院迎來了英國愛丁堡皇家外科學院、香港外科醫學院對該院外科住院醫師培訓基地的認證考察;今年9月19日,北京協和醫院普通外科住院醫師培訓中心正式掛牌成為全國首家獲得英國和香港這兩家醫學院認可的基地,這標志著協和的住院醫師及專科醫師培訓已經與國際接軌。“要想讓外科事業發展壯大,做人就要有胸懷,要承前啟后,甘當鋪路石。”趙玉沛如是說。

身為我國著名醫院院長,日常管理工作十分繁重,但趙玉沛多年來始終工作在臨床第一線。即使在2008年協和的院務工作最繁忙的一年,趙玉沛親自為病人主刀的手術達100多例。全國最大的非官方網站“好大夫在線”上,他的療效和態度均得滿分,這是全國范圍無記名投票獲得的“德藝雙百”。

周光召指出:“臨床醫師為保障人民身體健康,實現和諧社會,發揮了極其重要的作用。一位醫德高尚、醫術精湛的臨床醫師,以高度的責任心和仁愛心,治病救人,應當得到社會熱情的支持和贊譽。”

“當一個好大夫不僅要業務強、技藝精,還要醫德好,不能辜負患者對你的期望。”趙玉沛說。

趙玉沛做人光明磊落,堂堂正正,置個人得失于不顧,把患者的疾苦看得最重。他帶給大家的,是一種質樸淳厚的大醫情懷。

《科學時報》 (2009-10-15 A1 要聞)

參考資料

[1] 科學時報,趙玉沛的大醫情懷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