俞德超
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創始人、董事長兼總裁
一路拐彎,終進了“醫藥”的道
麥肯錫曾總結中國生物藥發展的8個里程碑式節點,其中有5個與俞德超相關。由此可見俞德超在中國生物藥領域的超然地位。
但俞德超卻不是學生物出身的。從“經濟林”專業,到“植物生物”、“分子遺傳學”,他一路拐彎,終于在完成加州大學博士后研究后,踏入了醫藥領域。
當時 ,他因博士后期間在賈滴蟲中建立起基因表達系統的研究成果,引起了美國學術界關注,并接到了哈佛大學的任教邀請。
然而,他拒絕了。20多年后,他笑著告訴寫意君:“我沒在美國讀過書,怎么教書呢?”并坦言,沒去哈佛任教,“其實是心虛。”
后來,他去了一家斯坦福大學教授辦的“小醫藥公司”(美國Calydon生物制藥公司),并在兩年內從實驗員做到了副總裁,而且,他既管著“R”(research,研究),也管著“D”(development,開發)。“小公司一個人頂幾個人用,所以給了我很好的機會。”在這個公司的經歷,讓他獲得各種經驗。
再后來,這個公司被上市公司收購了,俞德超也因此賺了一點。財務自由的他開始做起了天使投資,“投了很多小項目,大部分死掉了。”
在投資的過程中,他間接聽說了中國國內的發展機會。2006年回國,開始創業。其時,他發明的全球首個抗腫瘤溶瘤免疫類藥物 “安柯瑞”已經在中國上市。
未來5年4個單抗上市,價格僅進口的一半
俞德超在2011年注冊了信達生物,在拿到美國富達投資集團的A輪融資后,于2012年1月1日搬進了裝修好的實驗室。
“當時想的只是做做抗體生物藥,弄幾個產品,規模也不用很大。”然而,在大洋彼岸的生物醫藥發展之快出乎他的意料,并帶來了一波投資熱潮,而后,這股熱潮也席卷了中國。
隨著資本與人才的聚集,信達快速發展起來。歷經三輪融資,獲得了國內外知名創投基金2.32億美元的支持,信達建立起一條12個新藥品種的產品鏈,具有全球自主知識產權的9個,生物類似藥3個。目前,已成功遞交8項臨床試驗申請、4個產品進入臨床研究、2個新藥品種獲得國家重大新藥創制專項支持。
2015年,兩次和美國禮來簽署戰略合作協議,6個創新藥的里程碑付款總金額超過33億美元,其中首付5600萬美元。
這兩次合作亦被麥肯錫列為中國生物藥發展的兩個重要里程碑——這是國際醫藥巨頭第一次不計成本地買下中國人自主創新的生物藥。加上安柯瑞上市與康柏西普直通美國FDA臨床III期,中國生物藥發展的8個里程碑中,已有5個與俞德超相關,未來還會更多。
俞德超對信達的期待也不再是“弄幾個產品”那么簡單,如今,他的目標是“信達能變成中國生物藥領域受人尊敬的公司。”
而這個目標最具體的表現,就是信達的愿景——開發出中國老百姓用得起的高質量生物藥。“中國老百姓現在挺可憐的,世界上的好藥,比如PD-1抗體,對治療腫瘤還是有幫助的,但大多數中國人買不著,也買不起。”他估計,信達在未來5年內將有4個單抗上市,而且價格至少比進口的要低50%。屆時,他將再配套一些患者援助項目,讓更多的中國人用上這些藥物。
“土鱉”與“海龜”,一個都不能少
俞德超的團隊中有一批人,他們曾與俞德超共事過,后來都隨著他來到蘇州。“有的同事把原來的房子賣了,有的小孩子剛出生,都就辭了工作跟著我來。”這些人已經成為信達的中流砥柱,“他們懂我。”
一個“懂”字,道盡俞德超與這些老部下的感情,是一種時間沉淀出來的默契。只需要俞德超講一句話,他們就懂得如何走后面的兩三步,同時,因為懂得,他們在受到委屈時候也只有理解的心態,“他們只會在最艱苦的時候,幫助我。”
隨著信達的發展壯大,又漸漸地吸收了一群海歸。俞德超本身也是個海歸,他深知這個群體的優勢與劣勢:“海歸眼界高、見識廣、專業強、英語好,深諳國際標準。但海歸最大的問題是不接地氣。”他表示,自己剛回來的時候也是很不接地氣的,在經歷了許多事情后,才慢慢地有些改變。
俞德超認為,信達發展快的一個重要原因就是“人和”,信達要做得與別人不一樣,則“一定要把這兩幫人揉在一起”。所以,他重用國內土生土長的優秀人才,同時讓海歸發揮優勢,尤其是與禮來的合作。“禮來的盡職調查前后做了三次,沒有這批海歸,這肯定是不可能完成的。”
與創業者分享經驗
“任何創業的人,都有一些經驗教訓。”談起創業,他總結了一些經驗。
選擇地點
選擇創業地點需要考慮當地的商業氛圍,在商業意識較濃的地方往往比較有契約精神;其次,需要觀察當地政府官員的作風,支持創業、法制意識強是創業成功的一個重要保證。
選擇產品
安柯瑞作為全球首個抗腫瘤溶瘤免疫類藥物,“作用機理講起來很漂亮,從科學的角度而言非常好,但它的市場表現很一般。”而且,這種“一般”在他看來是必然的,因為其使用方法的局限(需要腫瘤內注射,必須由經過專門培訓的醫生操作)。“一個好藥,一定要有好的科學,但好的科學卻不一定是好藥。”。
選擇投資人和合作伙伴
開發藥物,找合適的投資合作伙伴很重要。中國有很多科學家與投資人最后散伙的案例,是因為雙方的價值觀存在差異。此外,投資人的眼界,也很大程度地影響著項目的未來。“眼界要一樣,他看不到的東西,你逼著他看,那兩個人會不愉快的。”
關于frist-in-class
這是很多做創新藥的人所追求的,然而,在俞德超看來不必都去做frist-in-class,中國還沒到時候。只要把產品做出特點來,一樣可以值很多錢。信達與禮來合作的藥物正是如此。
俞德超博士簡介
中國科學院分子遺傳學博士、美國加州大學藥物化學專業博士后。發明并成功開發上市兩個國家一類新藥(安柯瑞和康柏西普)。俞博士先后被評為2013年度“國家生命科學領域最具影響力的海歸人才”、2014年度“創新中國十大年度人物”、2015年度“安永企業家”獎、2016年度“江蘇省優秀企業家”。俞博士先后任職于多家美國及國內生物制藥公司, 2011年8月創辦信達生物制藥(蘇州)有限公司,致力于開發老百姓都能用得起的高質量的生物藥。依托產品自主創新,2015年信達生物與美國禮來制藥集團達成了兩次總金額達33億美元的全面戰略合作,創造了多個“中國第一”。
參考資料
[1]微信公眾號同寫意(ID:tongxieyi),D輪融資2.6億美元,俞德超的“吸金”之道|寫意人物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