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中科院院士閻錫蘊:捧出一朵濟世“花”

來源:中國科學報   李晨陽   2016-08-30
導讀:閻錫蘊,出生于河南開封,畢業于德國海德堡大學,納米生物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科學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她從事腫瘤免疫學研究,發現納米酶、腫瘤血管新靶點CD146,曾榮獲談家楨生命科學成就獎、全國三八紅旗手標兵,其代表作有《納米材料新特性及生物醫學應用》。

image.png

閻錫蘊在做實驗 

在電子顯微鏡下觀察,仿生合成的24聚體鐵蛋白納米粒子像是一朵精致的小花兒。你很難想象,它的直徑只有12納米。

“這是個魔幻般的小分子。”中科院院士、中科院生物物理所研究員閻錫蘊談起它時,毫不掩飾自己的興奮與喜悅。

2012年、2014年、2016年,閻錫蘊帶領的課題組連續發表研究成果,證明這個花朵一樣的鐵蛋白不僅能夠診斷腫瘤,還可以有效裝載化療藥物并將其精準輸送到腫瘤部位,實現腫瘤診療一體化。

一個新藥:鐵蛋白納米載體

2013年,閻錫蘊在接受媒體采訪時,就將自己的夢想概括為“One Kit, One Drug”(一種試劑,一個新藥)。其中的新藥,指的就是鐵蛋白藥物納米載體。如今,鐵蛋白納米探針及藥物載體都已處于臨床前研究階段。

所謂鐵蛋白,是一種早已被人們熟知的蛋白質。此前,很少有人想到,它還有儲鐵功能之外的其他奧秘。而閻錫蘊團隊的新發現及仿生改造,讓這個不起眼的蛋白質“脫胎換骨”。

“經過改造的鐵蛋白納米粒子,與天然蛋白可謂‘形似神不似’。閻錫蘊介紹,天然鐵蛋白的外殼是輕重鏈混合的,然而她們發現只有重鏈能識別腫瘤,于是創造出了重鏈鐵蛋白納米粒子,使其具備區別正常細胞與腫瘤細胞的能力。再將鐵蛋白的內核分別置換為磁鐵礦和化療藥物,前者可催化酶底物使腫瘤細胞可視化,后者則將藥物精準投放到腫瘤部位,殺傷腫瘤細胞。

“正因為我們有前期知識的積累,才能將鐵蛋白的各種理化特性巧妙地組合起來,得到這個神奇的‘魔法粒子’。”閻錫蘊說。

鐵蛋白藥物載體的最大魔力就是直接靶向腫瘤,無需標記任何靶向分子。這是因為鐵蛋白納米粒子能與腫瘤細胞膜上的轉鐵蛋白受體結合,從而精確地富集在腫瘤組織周圍。只有在腫瘤的酸性微環境中,載體才能釋放所攜帶的藥物。這種對腫瘤細胞的高度選擇性是其他載體所缺乏的,也是其最大效率殺死腫瘤而免于誤傷正常細胞的原因所在。

不僅如此,鐵蛋白藥物載體作為一種天然蛋白質,還具有很多無機納米物質無法比擬的優勢。一方面,它體內生物相容性好,不易引起機體的免疫排斥反應;另一方面,它通過自組裝自動形成,顆粒均一,批次間重復性好,易于臨床轉化;另外,鐵蛋白超常的穩定性,大幅降低生產難度和成本。

種種精巧之至而又恰到好處的特性,讓鐵蛋白納米載體像是一份天賜的禮物。但是閻錫蘊強調,她的發現和再創造,離不開課題組多年的研究積淀。

一種試劑:納米酶試紙條

《中國科學報》記者采訪到閻錫蘊時,她剛從發展中國家婦女科學組織(OWSD)女科學家大會歸來。會上,她作了一場大會報告,介紹了一項剛剛實現轉化的新成果:“納米酶試紙條”。

2014年,西非暴發了有史以來最嚴重的埃博拉疫情。受當地條件限制,那些需要特殊儀器、實驗場所和專業人員的檢測技術很難普及。而經濟、方便的傳統試紙條,卻又往往靈敏度不夠。

于是,閻錫蘊課題組同中國疾控中心高福院士等合作,將傳統試紙條中的膠體金替換為磁納米酶,將靈敏度提高了100倍。

磁納米酶同時具備分離富集樣品的磁性和使底物顯色的催化活性。雙重特性讓納米酶試紙條成了一種非常理想的“平臺技術”。只要加上不同的探針,就能實現各種功能,應用于醫療、法醫、海關、畜牧業等領域。

“我一從講臺上下來,就被一群女科學家們圍住了。”閻錫蘊笑著說。這些學者大多來自科威特、尼日利亞等發展中國家,她們關注這項技術,是因為在缺乏儀器、設備的國家和地區,小小的試紙條有望成為快速檢測埃博拉等瘟疫病毒的利器。

2015年底,閻錫蘊團隊憑借這一技術獲得Atlas國際獎,這也是中國科學家首次獲得該獎。當時的頒獎詞是:“讓科研把世界變得更美好”。

“我們不能辜負Atlas的頒獎詞,要讓這項科研成果為民服務,為世界作點貢獻。”閻錫蘊說。

當初作為夢想的“one kit”,如今正在變成現實。很多人讀過這篇論文后,從世界各地來找閻錫蘊商談合作。預計明年,納米酶試紙盒就會進入臨床應用。

兩大法寶:交叉與轉化

從“one drug”到“one kit”,都延伸自一曲前奏:2007年閻錫蘊課題組發現的氧化鐵納米酶。這一成果模糊了無機材料與有機生物的界限,促進了納米科學與醫學的交融。

在此之后,閻錫蘊團隊繼續研究納米酶的催化機制并拓展其應用,取得了許多重要科技進展,得到國際同行的認可。最近,Springer出版社邀請她編寫《納米酶》英文著作,美國Gordon Research Conferences邀請她組織納米酶專題。“我們能走上交叉學科這條道路,離不開生物物理所給予的‘非常土壤’。”她說。

2003年,生物物理所交叉科學研究中心成立,引入一批物理、化學、材料學等不同學科背景的人才。每到周五,中心就提供茶水、咖啡,讓這些學者們坐在一起閑聊。

起初,大家沒什么共同語言。但耳濡目染下,閻錫蘊漸漸了解了不同學科的需求和關注熱點,并且嘗試從生物學的視角出發,兼容并蓄。正是這種思想的碰撞,讓她有機會思考如何從納米科學的角度解決生物學的問題。

從與其他學科合作開始,閻錫蘊團隊的合作之路越走越寬,目前已經在與臨床醫生和企業合作。她說,她愿意把最大化的利益讓渡給合作者。這樣,她的科研成果才能走出實驗室,實現最大化的價值。

“我們做這些事的意義,就是想填平研究機構和企業之間的交流鴻溝,幫助中國人自己的原創思想落地生根,使這些科研成果成為造福社會的濟世之花,讓我們自主研發的納米之花結出豐碩之果。”閻錫蘊說。

參考資料

[1] 中國科學報,中科院院士閻錫蘊:捧出一朵濟世“花”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