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精誠大醫吳孟超

來源:中華兒女報刊社       2016-08-05
導讀:吳孟超,出生于福建省閩清縣,畢業于上海同濟大學,著名肝膽外科專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肝臟外科的開拓者和創始人之一、李莊同濟醫院終身名譽院長,被譽為“中國肝膽外科之父”。他在中國首創常溫下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率先突破人體中肝葉手術禁區,建立了完整的肝臟海綿狀血管瘤和小肝癌的早期診治體系。曾獲中國最高科學技術獎、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等榮譽。

1.png

從醫近70載,他書寫著愛黨、愛國、愛民的真摯情懷,用他的妙手仁心書寫著精誠大醫的不朽之魂

60年前,他搭建了我國第一張肝臟手術臺,從此再也沒有離開;60年來,他完成了14000多臺重大肝臟手術,挽救了一條又一條生命,經他手術的肝癌患者最長存活時間已達45年。

年過九旬,手中的柳葉刀游刃肝膽,精準不減當年;一腔熱血,信守誓言,矢志不渝。他就是2005年度國家最高科學技術獎獲得者、中科院院士、我國肝膽外科創始人、感動中國2011年度人物——吳孟超。

一把刀 游刃肝膽

2013年5月9日上午,上海,第二軍醫大學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手術室。92歲高齡的吳孟超主刀,肝外四科主任施樂華密切配合,探查、游離、切除、打結、沖洗、縫合……用時9分鐘,為90歲的陳老太順利切除了直徑達13厘米的右半肝腫瘤,出血量不到150毫升。10天后,陳老太從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康復出院。兩位耄耋老者,共同創造、見證了醫學的神奇。

熟悉吳孟超的人都知道,做手術是老人生活的一部分,說來也怪,只要一拿起手術刀,那雙略顯蒼老的手會立即變得神奇又充滿活力。配合吳老做手術的醫生說,吳老雙手的神奇體現在他的手感上。因為肝臟大部分被腹壁所覆蓋,而肝臟里面的血管、膽管,在肝臟切除過程中需要進行離斷、結扎,在肉眼看不到的情況下,醫生在手術中只能靠手的敏感來判斷。吳孟超的神奇手感當然不是一天練就的,他出生在馬來西亞,從7歲到17歲,吳孟超每天跟著父親起早貪黑割橡膠,吳孟超戲稱,這是他最早的操刀訓練。青年時期,他曾被“下放”到黃土高原去搞醫療,在那個講究手里有老繭才光榮的年代,他勞動時卻總戴著手套,防止長繭。雖然這樣的舉動難免給他帶來麻煩,但他始終小心翼翼地保護著那雙細皮嫩肉、沒有一點兒硬繭的手,他覺得自己這雙手不是他個人的,而是上蒼要他給病人做手術用的,他必須保護住這能夠敏銳地感覺肝臟內部微妙信息的利器。

image.png

肝臟血管密集,縱橫交錯,手術中極易引發大出血,半個世紀前肝臟手術在國內被視為生命禁區。我國是肝癌高發國家,肝癌患者占了世界一半左右,而那時肝癌手術的成功率卻是零。一位到訪的外國專家曾經揚言:“中國的肝臟外科要跟上世界水平至少要二三十年!”這激怒了吳孟超,他說這沒什么了不起,下定決心非要趕上世界先進水平不可。幾十年來,吳孟超用雙手先后創造了我國肝膽外科的無數個第一:

1958年,他和同事胡宏楷、張曉華組成“三人小組”,開始了對肝臟外科的潛心研究,經過四個多月的辛苦努力,灌注出我國第一具結構完整的肝臟血管模型;

1960年3月,已經掌握肝臟禁區“密碼”的吳孟超,主刀完成了我國第一例成功的肝臟手術,打破了中國肝臟外科零的紀錄;

1961年,他創造了間歇肝門阻斷切肝法和常溫下無血切肝法,縮短了手術時間,減少了手術出血,提高了手術成功率;

1963年夏天,他闖入肝臟外科“禁區中的禁區”,成功進行中肝葉切除術,這一成功使我國一舉邁進國際肝臟外科的前列;

1975年,他為安徽農民陸本海切除了迄今為止世界上最大的肝海綿狀血管瘤,體積為63×48.5×40厘米,重達18公斤,直到2011年,這個病人仍然健康地活著;

1984年,他成功為一名僅4個月的女嬰切除了肝母細胞瘤,創下了世界肝母細胞瘤切除年齡最小的紀錄;

1993年,他和學生一起成功進行了世界首例腹腔鏡下的肝癌切除手術;

2011年,以90歲高齡依然創造著每周2到4臺手術的奇跡……

在吳孟超的手中,我國肝膽外科發展成為國際上規模最大的肝膽疾病診療中心和科研基地,肝臟疾病的診斷率、手術成功率和術后存活率均達世界領先水平。多年的臨床實踐,練就了吳孟超一雙靈巧的手和不輕言放棄的性格,他說,“只要拿得動刀,我就會站在手術臺上,直到我倒下的那一天。”

image.png

一顆心 仁濟蒼生

對病人來說,吳孟超不僅有雙神奇的手,更有一顆仁愛的心。幾十年來,不管春夏秋冬,吳孟超的病人們每次遇到吳老查房,總是能握到他那雙溫暖的手。病人陽陽至今清晰地記得,在她生病住院的那些日子里,每次吳孟超走到她的病床前,總是先將手要么放在口袋里捂一下,要么搓熱再去給她檢查,就是這樣一個細微舉動讓她感到了無限的溫暖。每次為病人做完檢查之后,吳孟超都會順手為他們拉好衣服、掖好被角,并彎腰把鞋子放到他們最容易穿的地方。他說,這對醫生而言僅是舉手之勞,卻能帶給病人很大的溫暖。他說“病人沒有高低貴賤,都是我們的衣食父母。”

2010年冬天一個寒冷的上午,兩位女士拎著CT片子滿臉焦慮、腳步匆匆地走進了上海東方肝膽外科醫院。半個小時后,她們在一位醫生的陪同下,站在了吳孟超的面前,其中一位急切地遞上手中的CT片子,說:“這是我哥哥的肝臟片子,麻煩吳老看看,我哥哥幾個月前發現患了肝癌,你看還能不能動手術把腫瘤切了。”吳孟超仔細看完后說:“可以呀,可以切。”那女士一聽這話忽然哭了起來,說:“我們原來送哥哥去一家醫院,那家醫院沒有征得我們同意,就把他收進了肝移植病房,3天后告訴我們,肝上的瘤子包著血管,無法取,病人需要做肝移植。并說他們手上有兩個供體肝,和我哥的肝能配上型,一個是好肝,40萬元;另一個是帶有乙肝菌的肝,可以便宜到20萬元……” 

吳孟超一聽怒不可遏,猛地站起來說:“怎么可以如此對待病人?這個手術我來做!”42天后,病人平安出院。家屬激動地說,我們遇到吳孟超算是遇到了活菩薩,他和我們非親非故,待我們就像他的親人。他不收禮物,我們無以為報,只能祝他老人家長壽了。

在吳孟超的心里始終把病人放在第一位,在他看來,漠視病人的生命,就是褻瀆醫生的神圣稱號。在吳孟超領導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他不允許任何醫生敷衍了事,為此,他那雙能夠給予患者溫暖和力量的手,在弟子的眼中卻猶如一把嚴厲的戒尺,能量度出每一毫米的誤差。也正因為如此,年輕醫生既想讓吳孟超查房,又最怕他查房。希望他查房是想多學點知識,怕他查房是因為他近乎苛刻的要求。每次吳孟超看化驗單一定是手在上面的,用手指引眼光,才不會漏掉一條。如果誰把病人的性別寫錯了、年齡寫得前后不一致、職業和家庭住址沒寫清、偷懶拷貝病歷的話,是一定要挨罵的,而初始診斷記錄和病程記錄更不允許出半點差錯,若粗心犯這樣的錯誤,吳孟超是絕對不給面子的。他常說,如果一個醫生對病人不負責任,那就失去了做醫生的資格。

一切為病人著想是吳孟超行醫幾十年來的準則。肝臟手術后,病人體內都要放雙套管,白色外管用來清洗,黃色內管用來引流傷口滲液,這種雙套管當初就是吳孟超做的,直到現在,這種雙套管仍是醫院的醫生護士自己做。其實這種管子很早就有成品銷售,大概50塊錢一根,但是吳孟超說,就這么一根管子,醫生兩分鐘就能做完,成本只要兩塊錢,干嘛要給病人花那個錢。吳孟超總是說,病人生病已經非常不幸了,為了治病他們可能都已經花光了家里的錢,有的還負債累累,作為醫生,一定要設身處地地為病人著想,替病人算賬,一定要花錢更少,絕不能在病人身上賺錢,更沒有收受紅包的權利。吳孟超說,治病救人是醫生的義務,作為一名外科醫生,就是要用你最高的技術,用你的腦子,你的心,你的手,全心全意的為病人治病。

一腔情 薪火相傳

60年間,吳孟超推動中國的肝臟醫學從無到有,從有到精。1999年,他推動建立了中國的肝膽外科專科醫院,并成為國內最大、國際唯一的肝膽外科疾病診療和研究中心。2009年,吳孟超牽頭的“國家肝癌科學中心”經國家批準在上海建立。

經過幾十年的努力,我國的肝癌術后五年生存率,由上世紀六七十年代的16%,上升到今天的53%,實現了對肝癌傷害力的有效扼制。國際肝膽胰協會前主席威廉姆斯評價說:吳教授對肝癌的基礎研究和臨床工作,在國際上處于領先地位,他的成就令全球同行所矚目和敬佩。

吳孟超說,剛開始是我的老師為我指引方向,研究肝臟,目標就是要治好病人,我一定下來這個方向,就是我要走一輩子的路。肝癌的問題單純靠外科治療解決不了,只靠一個人更解決不了,必須要研究它的發展規律,要想辦法攻克它。我現在90多歲了,攻克肝癌,在我這輩子大概還實現不了,所以我需要培養更多人才,把這個平臺鋪好,讓以后的人繼續往前走。正因為如此,幾十年來吳孟超的這雙手,一邊為病人療傷治病,一邊培養雕琢弟子。早在上世紀八十年代,吳孟超就關注到肝癌的基礎研究。他送學生去學習深造,回來后又積極為他們的研究創造條件。一批又一批醫學新秀經受了“吳氏刀法”的雕琢,學有所成,挑起大梁。吳孟超先后培養出上百名碩士生、博士生和博士后。他們絕大多數成為我國肝臟外科的中堅力量。 
“會做會說會寫”,這“六字訣”是吳孟超的老師、中國外科之父裘法祖先生當年對他的要求。“會做”就是判斷準確,下刀果斷,手術成功率高;“會說”就是善于旁征博引,闡述理論,能走上國際講壇;“會寫”就是善于總結經驗,著書立說,發表高質量論文。這“六字訣”帶給他的成就是:手術精湛嫻熟,一氣呵成,堪稱“神刀”;講課簡潔明了,通俗易懂,四座驚嘆;文章概括準確,結構嚴謹,著作等身。吳孟超正是深刻領悟并秉承了這“六字訣”的內涵,才成就了今天的輝煌。同時,他也把這“六字訣”作為對學生的基本要求,使他們成為功底深厚、素質全面的外科醫生。
吳孟超說:“只有學生超過了自己,才是一個老師的成功。”他從不拘于門戶的偏見,而是以開放的心態對各路人才予以全力幫助。中國工程院院士王紅陽說,當年她受到裘法祖和吳孟超的共同推薦,遠赴德國馬普研究所生化所學習。臨行前吳孟超告訴她,“光靠開刀解決不了肝癌的問題,基礎研究非常重要。你在那邊如果有需要,我們可以給你提供樣品數據。”一席話讓王紅陽心頭充滿了溫暖。在王紅陽赴德學習期間,吳孟超與她一直保持著聯系。“他并不因為我暫時不回來而對我疏遠,用一種很自然的方式和我溝通,給予支持。”在吳孟超的感召下,王紅陽學成歸來,成為吳孟超科研團隊的一員。
如今,吳孟超所在的東方肝膽外科醫院每年都會接收地方醫院的進修醫生。吳孟超盡可能的為每位進修醫生提供近距離觀察學習機會,耐心為他們講解手術的方法、要領和技巧。不少進修醫生對此深感嘆服:“這是一種博大的胸懷,更顯示了一種底氣。”
吳孟超常說他這一生有三條路走對了,那就是回國、參軍、入黨。在他的心里始終裝著全國人民乃至人類的健康和福祉。從醫近70載,他書寫著愛黨、愛國、愛民的真摯情懷,用他的妙手仁心書寫著精誠大醫的不朽之魂。

參考資料

[1] 中華兒女報刊社 ,精誠大醫吳孟超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