王在琪的辦公室附近有一條小河。這條小河讓他想起許多許多年前,他經常去歐洲出差的情景。那些院校的教授在小河旁的公司里,喝著咖啡,等著像他這樣的跨國公司的人去找他們談研發合作。
“20年后的中國,我們也可以在小河旁有個公司,有自己的辦公室,喝著茶,談著事情,做點有全球影響力的事情。”王在琪舉著茶杯,看著窗外的小河,笑著道。
王在琪博士辦公室附近的一條小河
01 從早期到晚期,從美國到亞洲
王在琪學醫出身,1989年到美國攻讀生物化學博士。獲得博士學位后,他在醫院做起了內科醫生。但僅一年,就轉向臨床藥物研發。
“我當時發現藥物研發非常有意思。”他表示。
進入產業界,最早他是在禮來,從事早期藥物研發。但待的時間最長的公司是先靈葆雅,并隨之被入默沙東。
“早期研發是非常關鍵的部分。”王在琪認為,藥物研發的早期,實際上就是在尋找靶點的過程中,找到對應的藥物化合物包括抗體等治療手段,并且判斷是否達到預期的生物學和藥學成藥效果,再決定是否投入更多的人力、物力、財力繼續往前走。
王在琪在先靈葆雅和默沙東工作了16年——從2001年到2017年。這16年間,他在不同的崗位,從藥物研發的早期做到了晩期,從美國做到亞洲。
2011年底,默沙東在中國設立研發中心,王在琪是臨床研究負責人。“把臨床團隊從1個人做到30多個人,注冊了8個產品,包括K藥和宮頸癌疫苗。”王在琪簡單的總結。
但在這簡單的話語背后,卻有著豐富的故事,僅從K藥和宮頸癌疫苗這兩個震動中國醫藥市場的名稱就可以感受一二。
若再往深挖,可以發現還有故事。例如K藥,在中國報CTA的時候,已經比BMS、羅氏的同類產品晚了一兩年。面對這種情況,王在琪負責K藥的中國開發策略, 采取了差異化的研發策略。
“從快出發,我們做了中國罕見病瘤種——黑色素瘤;從廣出發,我們做了肺癌、食道癌、胃癌和肝癌四種癌癥,保證了足夠廣的覆蓋面和很好的應用前景,從中國臨床需求出發, 我們采取了差異化的研發策略。”最終,K藥僅比BMS的O藥晚了一個月獲得中國上市批準。
2017年,王在琪離開默沙東,成為羅氏在中國創新中心的負責人。當時,他這一動向引起了業內廣泛的關注與討論,但他卻言:“我當時是很低調的離開的。”
羅氏創新中心的定位是從源頭開始做創新,從臨床需求開始,做更能解決臨床問題的研發。這一理念無疑是契合王在琪對藥物研發的一向觀點。
他認為,把藥物做好,有三點因素非常關鍵。
首先是根據對臨床未滿足需求的了解,對疾病的了解,以及對靶點的了解,選好作用的靶點;其次,針對選定的靶點通過好的化學家合成最好的化合物,或生物學家做出最好的抗體等;最后,把生物標志物盡可能做到精確。“精準的基礎一定是對疾病的了解。”他強調。
而在羅氏做的從源頭開始的創新,正是以臨床需求為指導原則,從生物學和靶點開始,尋找新的化合物,把毒理、藥理等臨床前數據做扎實,推進臨床……
他重組了羅氏的臨床團隊,幫助建立了免疫團隊。他的團隊有各種不同的人,可以提供臨床醫學知識、疾病生物學知識、藥物研發知識等等。
02 創業:做全球有價值的創新
在羅氏工作的那段時間,王在琪看到了中國創新藥環境的變化。
“如果說過去20年新藥開發機會在歐美的話,這兩年中國小型biotech公司的機會也已經出現,中國創新藥生態環境大為改善,新藥研發及產業化的鏈條已經形成,小分子把結構設計出來之后,找CRO公司做,接著做活性、安評,甚至不出張江,就可以找到團隊、CRO公司去完成,同樣的方式也用來研發生物大分子藥。此外,在法規方面,中國也與世界更加接軌。”
當時,他認識到中國新藥創制鏈條中的短板是能夠快速創造價值的高質量的轉化醫學平臺:“這個方面中國有很好的基礎,但需要對標國際化升級和真正用好。化合物的機會已經儲備了非常多,但如果把臨床轉化這個關鍵環節做好是個大問題”。
“我覺得我能把這個事情做好。”于是,他毅然離開羅氏,創立了應世生物,“羅氏是個大企業,每個崗位都有明確的職責范圍;而小公司可以有更大的靈活性,可以做自己更有熱情的事情。”
應世生物應世而生,應世的英文是“InxMed”,這背后有很多個“In”。包括:Invent,研發,international impact,具有全球影響力的,以及individualized,個體化治療。合起來正是“研發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個體化治療”。
程增江博士與王在琪博士在應世生物合影
關于“全球影響力”,王在琪希望通過做二三十個病人,回答關鍵的臨床相關問題,體現產品的價值,最終研究希望能發表在《柳葉刀》《新英格蘭雜志》這類世界前沿的雜志上。
至于“價值”,他認為對于小型biotech而言:“找一個小的、真正的痛點,通過有效的干預讓病人盡快受益,就是價值。”
說到“全球影響力”,王在琪補充到,“實事求是地講,目前中國市場對創新藥的接納能力還不強,同時我們做藥物研發也要有前瞻性,能夠看到5-10年以后的迫切臨床需求,因此創新產品開發必須有全球眼光,對標國際高水平的生物技術公司,同時定位于全球市場,這也是為什么要有international impact。”
應世生物成立于2018年12月,短短半年,公司已經搭建起了20多人的研發與臨床團隊,跨上海、北京、美國和澳洲,并完成了從歐洲跨國公司引入的項目的美國FDA的IND申報。
“這個項目在國外做到了I期。我們要做的是把技術有效的轉移過來,生產本土化。”而之所以能如此高效的進行IND申報,“因為我們知道痛點在哪里,聚焦于關鍵步驟和強有力的執行。”
這是一個針對腫瘤目前許多藥物療效有限,并且很快產生耐藥的新藥項目。
“腫瘤為什么難治?為什么初始有效的治療手段也只能短暫的臨床效果?耐藥是腫瘤藥物治療失敗的重要原因之一。”從臨床問題出發,通過充分的了解,王在琪和他的團隊最終選擇了這個項目。“這是基于對科學的了解,基于對疾病未滿足的需求,以及基于產品的特征做的決策。”
作為一個合作項目,談起合作的心得,王在琪表示:“合作一定要從對方出發,從全局出發。”
產品在中國如何做,如何與全球的布局有機結合;合作過程中,如何讓產品產生價值;如何在西方文化背景下,向合作方尋求有效的幫助,而不是簡單的把東西復制過來……
“這幾方面合起來,得到對方的認可,合作就會比較容易。”他指出。
與國外伙伴的合作,王在琪看來,盡管也會有磕磕碰碰,但整體良好。而最大的挑戰反而是另外兩個:其中一個是眾所周知的人才挑戰,另一個則是來自于投資人方面的。
“要做從源頭的創新,需要較長的時間。如何獲得投資人的信任,讓他們給予更充足的時間,這是個很大的挑戰。”
為了降低風險,也為了更早有回報,應世生物選擇了“兩條腿走路”,一面做著從源頭上的創新,一面引入其他產品,做好布局。
在創業激情澎湃的另一面,王在琪也向寫意君表達了他對創業風險的敬畏。表面上看起開來中國創新藥研發很繁榮,實際上暗含極大的風險。你甚至都不知道自己的爭競對手是誰,將來你會怎么死掉都不知道。今后2-3年,很多新藥都要經歷臨床考驗,可能很多公司會消失。
新藥研發決不僅僅是批下一個藥來,更重要的是你的產品是否有市場價值,是否是具有臨床意義的差異化產品。同質化嚴重的產品開發,未來在臨床推廣上可比為蜀道之難難以上青天。
03 未來十年,中國的轉化醫學將快速發展
如今,越來越多的人意識到轉化醫學對藥物研發的重要。
對于創新,王在琪認為很少有所謂獨一無二的產品。“你能想到的,別人也能想到。”他指出,“創新、研發有很多想象空間,但想象是需要數據支撐。”
一個startup biotech的創新能力,關鍵是要看這個公司想解決什么問題(改變何種臨床現狀)?用什么方案?是否有清晰的目標,以及清晰的有邏輯的可行的執行方案。
比如腫瘤:針對早期還是晚期?什么腫瘤?晚期轉移如何克服?用什么技術手段來克服……
只有對疾病生物學充分了解,知道臨床前數據怎樣轉化成相關的臨床試驗,最直接地回答這個藥物是否達到預期效果。如此,想象才能落地,才能執行。
“轉化醫學家必須是個好的思考者,能在別人看起來沒什么關聯的地方,把因果串起來。”他表示。
他舉了個例子:
哈佛大學的RB Corcoran教授發現,雖然同樣是BRAF基因的突變,但BRAF+MEK抑制劑療法對黑色素瘤和肺癌療效很好,但對結直腸癌卻只有不到10%的患者有效。這個教授通過取結直腸癌組織去觀察、試驗、找關聯和因果關系。
經過整整兩三年,終于發現,結直腸癌病人在服用了BRAF+MEK抑制劑后,體內一個分子會上調,并因此對抗癌藥物不敏感。
于是,他引入了第三個藥物,做了三藥聯合,取得了非常好的效果。美國 Array生物公司以此為基礎的臨床試驗取得了巨大的成功,之后公司以114億美元被輝瑞斥資巨額收購。
如今,這種治療方式已經被美國腫瘤協會列入指南。
“轉化醫學難就難在生物學太復雜,約90%的信息是干擾的噪音,要從千頭萬緒中找到線索,才是一個好的轉化醫學家。”王在琪指出。美國經過這些多年的發展,培養了一大批轉化醫學家,能把基礎和臨床有機結合起來。
而中國的醫生,目前獨立思考的時間有限。但他依然相信,三五年內,中國的轉化醫學就能發展起來,成為中國藥物研發領域很大的競爭優勢,十年后,就能發展得很好。
他表示,中國的醫生要學會如何把有效的信息結合起來,提出假設,進行驗證。“美國的腫瘤醫生,他們已經非常習慣的將臨床試驗做為腫瘤病人一個治療手段,中國的腫瘤醫生也在向該方向發展。”
而且,中國存在著巨大的未被滿足的醫療需求的同時,也擁有豐富的病人資源,尤其是現在基本還未被觸及的二三線城市。
“中國藥物研發要真正往前走,臨床資源必須擴大。”他建議,二三線城市也有很優秀的醫院,藥企可以下沉到二三線城市去開展臨床研究,“形成了這種生態,我們才可以走得更遠。”
個人簡介
王在琪博士
應世生物科技(上海)有限公司董事長
美國弗吉尼亞理工大學博士,擁有美國內科醫生和臨床藥理醫生執照。
2001年任美國禮來(Eli Lilly)公司早期研發擔任臨床藥理專家,2001-2010年先后任美國先靈葆雅(Schering-Plough)公司早期臨床研發實驗中心主任、美國先靈葆雅公司轉化醫學中心(新加坡)主任;
2010-2017先后任默沙東(MSD)藥業轉化醫學中心(新加坡區)主任、默沙東中國研發中心擔任臨床研究副總裁,2018年任瑞士羅氏(Roche)上海創新中心研發負責人和總經理。
王博士在基礎和轉化醫學方面有很深的學術造詣,發表SCI論文30余篇。他同時是美國轉化醫學雜志編委。
參考資料
[1]微信公眾號同寫意(ID:tongxieyi),寫意人物丨王在琪:研發具有全球影響力的個體化治療藥物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