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兩院院士石元春:非糧生物質新能源最適合國情

來源:經濟參考報   戴勁松 何豐倫 劉凡   2016-10-31
導讀:石元春 1931年生,湖北武漢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著名土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49年考入清華大學農學院,后合并入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1956年該校土壤農業化學系研究生畢業。曾于1985年擔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1987~1995年任校長。長期從事土壤地理、鹽漬土發生和改良研究。近年關注生物質能源科技,著有《決勝生物質》一書。

1.png

石元春 1931年生,湖北武漢人。中國農業大學教授,著名土壤學家。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1949年考入清華大學農學院,后合并入北京農業大學(現中國農業大學),1956年該校土壤農業化學系研究生畢業。曾于1985年擔任北京農業大學副校長兼研究生院院長,1987~1995年任校長。長期從事土壤地理、鹽漬土發生和改良研究。近年關注生物質能源科技,著有《決勝生物質》一書。

“我后來關心生物質的發展,有人說我功成名就,什么都不缺了,為什么還要去操心。我說不,知識分子能夠先知先覺,因此要作用于社會發展,這就是求真和責任。有這種沖動,也自然就會為此獻身。”

記者第一次見到石元春時,他剛剛經歷了一場突如其來的風波。

在面對面采訪他之前,記者以為這位耄耋老者在應對這場風波時多少會有些疲憊,但很意外,長達兩三個小時的對話中,石院士始終平靜從容。

2011年9月,舉報“三院院士”(中國科學院院士、中國工程院院士、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石元春學術造假事件引發各方關注。壓力之下,石元春發表《事實與真相》一文對舉報予以正面回應,并請求上級科教部門對其提供的事實和材料進行調查。

時隔數月,由科技部等5家單位組成的調查組對“舉報”一事作出正式答復。調查報告指出:舉報中所謂“石元春學術腐敗第一貪”沒有任何依據;網絡炒作的“院士告院士學術腐敗”的說法不成立,這是一次違背事實的炒作。

“我還是我”

回顧這場風波,石元春表情平靜。

2011年8月,石元春在某網絡論壇看到了這篇題為《中國學術腐敗第一貪——揭露、控告原北京農業大學校長、“三院院士”石元春的學術腐敗》的實名舉報文章。盡管這則網帖言辭激烈,但一開始他只覺得這是一場無聊的網絡炒作,并未選擇回應。

很快,網帖開始受到媒體關注。因實名舉報人中,有同樣年過八旬的中科院資深院士李季倫,此事被發酵為所謂“院士告院士”事件,引發社會各界持續議論。

被推至風口浪尖的石元春感到輿論壓力如井噴般擴散開來。至此他才不得不打破沉默。

石元春隨后在本報發表了8000字長文《事實與真相》,文章的結尾這樣寫道:“我作為一個上世紀50年代、新中國培養成長起來的科學工作者,在農業科教戰線上拼搏了半個多世紀,長期風餐露宿和在農村蹲點,至今一刻也未敢懈怠。現已耄耋之年,竟遭此不白之冤。我請求黨組織和上級科教部門對我以上提供的事實和材料進行調查,還我以清白。”

文章見報那天,他帶著一家老小興致盎然地去頤和園賞桂。他相信“真金不怕火煉”,也因此更加坦然。

事情總算有了結論,對其中的波折,當事人不愿多談。只是不少熟悉石元春的人常常關心他的身體,畢竟是80多歲的人了,他總是報之一笑:“我沒事。”

“我還是我。”風波過后,石元春說自己的內心平靜如初。

曲周往事

石元春是我國著名的土壤學家,他結緣土地的故事要從河北的一個小縣城說起。

上世紀50年代末60年代初,黃淮海平原因治水方針失誤,土壤次生鹽漬化大發展,鹽堿地擴大了一倍。糧食產量大減,農民談水色變,談鹽色變。

那時的石元春師從著名土壤學家李連捷先生,隨著導師剛剛從待了4年的新疆鹽堿灘上回來。他認為黃淮海平原的情況比新疆要復雜得多,必須把水鹽運動規律摸清楚,才能對旱澇鹽堿實行綜合治理。

于是他給自己出了一個選題,只身一人,在北京大興縣蘆城公社選了一片水鹽運動觀測場。

每月一次,他扛著取樣工具和背包,從學校出發轉乘好幾趟公交車,再走上十幾里路抵達取樣點。回程時身上背著30多斤重的土壤標本。回校后他對采集的樣本做室內化驗,一做就是個把星期。就這樣,一干就是3年,積累下大量寶貴資料。

在那個年代,石元春是土化系出了名的“白專道路典型”。“文革”的第二年,紅衛兵抄家時拿走了全部資料。留給石元春的除了無奈,只有拿不走的“水鹽運動科學思想”。

幾年后,這些思想有了用武之地。1973年6月,接到上級指示,北京農業大學要在河北省曲周縣的“老堿地”建一個鹽堿地改良試驗點,石元春是挑頭人。

受命第二天一早,石元春就搭上了趕往邯鄲的火車。

曲周縣,是當年邯鄲地區鹽堿地最為集中的地方,其北部張莊村一帶被稱為“千年不治的老堿窩”。石元春的眼前,農民家徒四壁,麥子本該成熟的季節,農地里幾乎荒蕪一片,喝的水更是咸苦難咽。

這年秋天,石元春和他的同事們正式駐扎張莊村,開始鹽堿地治理。

有之前的研究基礎,他們很快就拿出了一整套初步治理方案,其核心是調控地下水位。可是,當地的老鄉卻遲遲不肯配合上工。他們說,改堿的來了一撥又一撥,領導換了一茬又一茬,地里被挖得千瘡百孔,最后什么也沒解決。

“我們這個老堿窩要是能治好,還用得著你們從北京來嗎?”老鄉們并不相信眼前這些白面書生。憑他們的經驗,這些人不過是挖挖地,待幾個月就走人了,不想再折騰。

張莊村的黨支書趙蛾是個直性子,他問石元春:“你們在這里到底能住多久?”

“改不好這塊地,我就不走了。”石元春回答得干脆。

“等的就是你這句話,今晚我就召集支委會討論。”趙蛾拍著石元春的肩膀當即允諾。第二天,村里的老鄉就跟著專家們轟轟烈烈下地挖溝了。70歲高齡的李連捷,也跟著大家推起了土車。 

第二年,麥種下地,原本寸土不生的地方,麥苗一棵棵長出來。周邊的村民都跑來圍觀,連連說真是遇到了“高人”。曲周縣志記載中,這塊兩千多年的鹽堿地,愣是被這幫書生給治住了。

“這次立功的可不是我一人,而是一個實力很強的團隊。花了不只3年,而是20年。”

此后幾年間,石元春和同事們繼續駐扎在曲周,完善各項農業工程措施,提出了“半濕潤季風區水鹽運動理論”和監測預報技術,把治理經驗推廣到更多地區。

黃淮海平原綜合治理與農業發展的成功,帶動了我國黃土高原、三江平原、南方紅黃壤等低產地區的治理,促進了全國性中低產地區農業開發,為緩解我國糧食短缺、1995年糧食總產超過5億噸作出了重要貢獻。黃淮海科技攻關項目獲得了1993年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石元春是第一獲獎人。

后來每每憶起曲周往事,石元春都心緒難平。 

“家里孩子托鄰居照顧,我和老伴一年中有8個月都在地里,住著漏風漏雨的房子。我們付出生活和健康的代價是為了什么呢?”石元春說,各種獎勵紛至沓來,但那是后來的事情,當時并不知道前面有“可以摘到的果子”。

現在想來,石元春覺得,這一切行為的驅動力,無非是因為“那些窮得要命,又跟我們好得要命,見面就要擁抱的農民”。自己有這方面知識,就想要做點事情,回報給他們。

農大校長“五子登科”

擔任北京農業大學校長,是石元春人生中的另一個重要角色。受任之初,他倍感壓力,農業高等教育一線的管理工作,就像治理鹽堿地一樣充滿困難和挑戰。他想讓遭受“文革”重挫、尚未恢復元氣的農大,有一個脫胎換骨的變化。

在他的構想中,農大要建成小型的高端研究型大學,并提出研究生和本科生比例要大幅提升至1:1。“有人說我是癡人說夢。”石元春也知道,這個比例極端超前。

最嚴峻的現實是,當時的北京農大出現師資隊伍斷層,除了60歲左右的老教師,就是30歲以下的年輕教師,中堅力量微乎其微,教學質量自然下滑。

在一次工作會議上,石元春語出驚人,說要在任職期間從海外引進100名博士。可是,當時學校的住房條件之差,在北京高校中也算得上“赫赫有名”,海歸們望而卻步。石元春一家四口,也是有8年時間擠在一間倉庫房里。

眼看著許多優秀人才因為房子問題被兄弟院校“挖了墻腳”,石元春只能搖頭,“房子就是人才啊”。

石元春找到學校總務處處長,讓他準備一二十套房子,回國人才進校就能分配。這個事情在當時引起一場不小的震動,也引來了校內普通教師的不滿。

“我跟著農大走南闖北,一大把年紀了還住在教室里。他們寸功未立,就能拿走一套房子。你太偏心了吧!”一些老教師的質疑聲聲入耳。

“我不是居委會主任啊,我是大學校長。再過十幾年,我們就要靠這批年輕人了。”石元春耐心地解釋,只有這些辦法才能吸引到優秀人才。

于是,人才真的來了,一批批年輕博士開始擔任科研項目負責人、開展教學工作,如今已成為農大的中流砥柱。

為吸引并留住人才,石元春提出要“五子登科”:房子、妻子(安排工作)、孩子(安排小學托兒所)、位子和票子全到位。為了便于年輕教師的成長,學校在評定職稱中采取“老人老辦法,新人新辦法”,農大評出28歲的教授,一時引起轟動。就這樣,石元春做了2年副校長、8年校長。

“干自己喜歡的事情去”

卸任校長一職時,石元春給自己定了個“六字方針,三不政策”。他說,“六字”無外乎功過、是非、恩怨,要把這些過往忘記;“三不”,就是以后對學校的事情,不聞、不問、不說。

“我要另起爐灶,干自己喜歡的事情去了。”石元春是性情中人,每一次角色的轉換他都能很快適應,不論遇到怎樣的環境,他也都能泰然處之。

年過花甲,石元春開始潛心研究更為宏大的問題。

在2003年我國制訂《國家中長期科技發展規劃》的戰略研究過程中,石元春擔任農業組組長。其間,他偶然看到時任美國總統克林頓在1999年發布的總統令《發展生物基產品和生物能源》。

“像在一座封閉的房子里突然打開了一扇窗戶。”石元春受到了強烈的啟發。他說這是另一片與現代農業發展、國家能源轉型、人類社會由工業文明向綠色文明過渡密切相關的廣闊天地。

2011年,石元春著作《決勝生物質》面世。而在8年前第一次接觸“生物質能源”這個新鮮事物時,72歲的他還完全是個門外漢。

“石老師,您都70多歲了,怎么開始‘不務正業’了呢?”有學生善意提醒石元春,還是別去“憂思”能源問題了,應該享受天倫之樂。

“我已經站在20年以后的道路上等著你們吶!要是你們什么都理解了,我還怎么當你們的老師?”石元春的玩笑中,亦有幾分對未來的期許。

對于生物質,石元春說這就像戀人,理解得越深,就越是愛她。在癡迷背后,則是他對農業現代化問題的深邃思考。

在石元春看來,我國傳統的農業現代化之路沒有充分考慮農業自身的發展規律,使得農業附加值極低。他認為農業必須要形成自己獨特的產業鏈,而生物基產品和生物質能源,正是通往此路的廣闊大門。

走進這扇門,石元春將其視為自己科學生涯的最后一站。他說路途中充滿艱難險阻,但是科學這個行當,從來就是要求真、要擔責任,更要為此獻。

參考資料

[1] 經濟參考報,兩院院士石元春:非糧生物質新能源最適合國情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