他篳路藍縷,見證中國科學事業起步的艱難歷程;他不改初心,開辟中國科學事業創新發展新征途;他發揮余熱,培育中國科學事業繼承人。這個社會,因他帶來的知識而更美好。
1927年12月2日,沈允鋼出生于浙江省杭州市,1947年9月,高中畢業的沈允鋼考入浙江大學農業化學系學習,四年后獲得學士學位畢業。畢業后的沈允鋼進入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室生物研究所植物生理室工作,任研究學習員,開始從事光合作用研究。
沈允鋼在中國科學院上海實驗生物研究所參加了羅宗洛帶領的防風林調查組,赴蘇北開展調研活動。之后,又參加了小麥、大豆品質的調研工作。這些工作使他增添了植物生理生化方面的新知識,掌握了必備的實驗技術,特別是生化基本技術,成為他以后科研必不可少的基礎。
沈允鋼一直致力于植物生化和光合作用方面的研究,闡明和發現了植物生命活動過程中一些重要的現象,取得了多項深受國內外學者矚目的研究成果。他在關于植物體內碳水化合物的轉化方面,關于光合作用產物的積累、轉化和運輸方面,關于光合作用測定與光合作用效率方面,以及關于光合磷酸化與電子傳遞、原初反應及其他生理過程的聯系及其調節方面都有深入的研究,并取得了突出的成就。比如,他與合作者在實驗中證明了β-淀粉酶可通過迅速分解引子淀粉而影響磷酸化酶合成淀粉的能力,從而否定了國外文獻中認為β-淀粉酶對磷酸化酶有直接抑制作用的說法。
在沈允鋼的教學、科研生涯中,他有著自己獨到的治學觀點和方法。在人才培養方面,他認為導師的作用在于領學生進門,導師在于“導”,對學生要善于啟發、循循善誘,使之舉一反三,觸類旁通。在科研上,他認為要勤于工作,勤于學習,博學是擴大成就的基礎, 堅持嚴密和嚴謹的科學態度和作風,是沈允鋼在科研工作中奉行的原則。
沈允鋼對科學研究、青年人才培養等都傾注了大量心血,為國家培養了一批卓越人才,對科學研究發展做出了重要貢獻。他嚴謹的工作作風、創新的學術思想、正直的人格魅力和高尚的學風道德是年輕科技工作者學習的楷模。
參考資料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