對常人而言,病毒是可怕的,許多人都會“聞毒色變”,因為病毒常常侵入人的肌體,危害人的身體健康,甚至無情奪去人的性命;對科學家而言,病毒同樣是可怕的,它也會傷害科學家的身體。但為了消滅那些危害人類健康的病毒,用科學技術造福人類,中國科學院院士毛江森幾乎一生都在與被稱之為“魔鬼”的甲肝等病毒打交道,特別是積極為人類尋找降伏甲肝病毒這一“惡魔”的“靈丹妙藥”,他說這是一個科學家的責任。他主持研制成功的甲肝減毒活疫苗,有效避免了類似1988 年春天在上海和江浙地區爆發的甲肝疫情慘劇重演。因此,他被人們稱為甲肝病毒的“克星”。
聰明多病的孩子想當醫生
1934 年1 月15 日,毛江森出生在浙西的一個農民家庭里。毛江森5 歲那年,父母就讓他上了本村的小學。村校里采取復式教學,一個班開設了4 個年級,只有1 名老師。毛江森聰明好學,老師上的每堂語文課,他都認真聽講,放學回家后還主動背課文給母親聽。對于算術課他更感興趣,他的運算能力很強,老師出個計算題,他腦子一轉,幾秒鐘答案就出來了。每次算術考試,他總是全班第一名。
在村里讀完初小四年級后,毛江森便到江山縣清湖鎮浦明寺上高小。由于離家有5 千米,才9歲的他只好住校。白天他認真聽講,晚上同學們都睡了,他還在宿舍里“開夜車”溫習功課,所以學習成績一直都很好。由于長期營養不良,學習上也不知疲倦,毛江森的體質一直很差。有一個學期他得了病,父母聞訊后連夜把他用籮筐挑回家中,靜養了近一個學期,他一時成了家里的“病秧子”和“藥罐子”。在家養病時,只要身體略有好轉,毛江森就仍然堅持自學課文,結果他的學習成績照樣趕上了其他同學。當時清湖完小的考試很嚴格,德智體都要考核。盡管體育老師很想幫他考及格,但結果由他于體質太差還是被亮了不及格的“紅牌”。幸好班主任老師看在他平時學習用功,成績又好的份上,才沒有讓他留級。
1943 年,毛江森考上了江山縣立中學。1946 年春天,毛江森以驕人的成績考取了省立杭州高級中學。從江山縣城來到省城杭州讀書,一下子讓毛江森的眼界開闊了很多。特別是杭州高級中學是一所著名的中學,曾與蘇州中學、揚州中學和上海中學并稱為“中國四大名中學”。在校期間,物理、化學和生物課的實驗令他著迷,由此他對數理化等科目產生了越來越濃厚的興趣。而晚上“開夜車”解數學題也成了他的一種課余樂趣。這對他后來從事科學研究無形中產生了深遠的影響。
轉眼間到了1951 年,毛江森面臨著高考,填報志愿時他毅然選擇了學醫。雖然他的數理化成績很好,但他忘不了自己在清湖讀高小時,因體質弱差點留級的事;忘不了自己小時候每次生病,父母只好到山上挖些草藥、刮些樹皮煎湯給他喝;更忘不了村民生病時,同樣因家境貧寒無處求醫,在家痛苦煎熬的情景……生在農村、長在農村的毛江森心中便有了一個剪不斷的“農民情結”,所以他沒有去報考自己喜歡的理工科大學,而選擇了國立上海醫學院,他決意學醫并成為一名好醫生,打算學成后為群眾解除病痛,救死扶傷。進入國立上海醫學院后,毛江森被分配在醫療系學習。這所學校的學風也很好,老師精于教學、善于育人;學生好學上進、樂于競爭。每天晚上,到圖書館搶位子看書成了學校的一道風景。在大學期間,毛江森便對生物化學及神經內科學產生了濃厚的興趣。
走上艱辛的病毒研究之路
1956 年,毛江森大學畢業后,被分配到中國醫學科學院,在當時的病毒系從事科研工作,成為一個與病毒打交道的人。最初,毛江森覺得所從事的工作既不是自己所喜歡的理工科,也非在上海醫學院學習的醫療專業,有點被“亂點鴛鴦譜”的味道。但是他還是靜下心來,投身到病毒等方面的研究中。
上世紀60 年代,劉少奇提出了《科研工作十二條》,其中有一條就是要為著名科技權威配備助手。毛江森所在的中國醫學科學院病毒系主任黃禎祥教授是解放前留美回國的我國著名醫學病毒學奠基人、中科院學部委員。他在日常的科研工作中,發現毛江森不僅聰明好學,科研潛質好,而且工作熱情高,科研態度嚴謹,是個可造之良才。1960 年,黃教授向組織上提出讓毛江森當他的助手,并著手進行干擾素的研究。經過了兩年多的認真研究后,黃教授和毛江森便發現了乙型腦炎病毒———雞坯細胞系統是良好的干擾素生成系統,并較全面地研究了高滴度干擾素產生的影響因素,開創了我國干擾素研究的新領域,建立了一個新的病毒———細胞干擾素產生系統。毛江森還在《中國科學》等雜志上發表了6 篇論文,分析了干擾素的產生機理、測定方法和抗病毒作用等因素,這是中國最早的干擾素研究文獻。1963 年,毛江森晉升為助理研究員。
有一天,毛江森在一本新到的美國國家科學院院報———《PNAS,1964》中,看到一篇Temin 教授的研究簡要報告,他用羅氏肉瘤病毒(這是一種RNA 致家禽腫瘤病毒)接種到艾氏腹水瘤細胞中,病毒感染后,Temin 教授發現除了病毒特異的RNA 外,還發現了少量病毒特異的DNA。這一結果讓毛江森眼前一亮,他感到非常興奮。因為當時在分子遺傳學上占統治地位的觀點是所謂的“中心法則”,即遺傳信息是由DNA 轉錄給RNA,再譯成蛋白質。Temin 教授的這一發現,顯然與當時的“中心法則”是相違背的。如何解釋這一現象呢?毛江森經過再三思索,覺得這可能是具有顛覆普遍性的遺傳生物學的重大新苗頭。“莫非遺傳信息有可能從RNA 傳遞給DNA?”毛江森作為一個年輕的助理研究員,提出了這一重大的命題,成為當時世界上認識到有這種可能性的極少數科學家之一。這時,正好有一家雜志主編約毛江森寫一篇論文,他便把這一想法寫到《病毒感染細胞的機理》一文中。1965 年論文發表后,引起這一研究領域科學家們的關注。上世紀60 年代末,Temin 教授在研究中證實了“RNA 逆轉錄酶的存在”,為分子生物學的到來打下了基礎,因而他獲得了諾貝爾獎。同時也使長期存在于毛江森腦海中的那個“問號”,變成了一個“句號”。
研制成功甲肝的靈丹妙藥治愈
1978 年1 月,經毛江森申請,他回到美麗的西子湖畔,在浙江省衛生實驗院(浙江省醫學科學院的前身)微生物研究所,從事他長期關注的甲肝病毒的研究工作。
最初,浙江省衛生實驗院里尚沒有病毒學的研究任務,毛江森可以自由選擇自己的研究方向,但他沒有跟風挑選一些當時熱門的課題,而是想選擇能解決老百姓實際問題的課題。他花了長達半年時間,深入到杭州、寧波、紹興等地農村患甲型病毒性肝炎的農民家里,挨家挨戶地詳細調查疾病流行的相關情況。他堅持親自與病人及家屬進行交談,查看病人的生活環境,認真做病例記錄……一次,他到杭州市西湖區袁浦鎮一個自然村里調查時,親眼看到該自然村有41%的村民都得了甲型病毒性肝炎,一個個看上去面黃肌瘦、四肢無力,根本不能下地勞動,生活非常貧困。為了降伏甲肝病毒這個“惡魔”,讓人民群眾不受其害,毛江森下定決心要研制戰勝甲肝病毒的“靈丹妙藥”。
如果說去調查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情況既艱辛又有風險的話,那么去收集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糞便,更是一項又臟又臭又苦的活。要進行病毒研究,必須先收集病人的糞便,因為甲肝病毒就藏在病人的大便里。有好長一段時間,每天早晨,毛江森就帶領實驗室的科研人員到杭州郊區有些農民的家里或是一些醫院,去收集甲型病毒性肝炎患者的糞便標本,回到實驗室后,就用放射免疫方法和電子顯微鏡等設備,像大海撈針般地從這些糞便中分離出甲肝病毒來,這項工作可不是一般人能干好或愿意干的。據毛江森估算,當時收回來的糞便標本可足足裝滿兩大冰箱。正是他千辛萬苦收集回來的這些糞便標本,為后來研究甲肝病毒創造了條件。
為了實現心中的夙愿,毛江森從此變成了一個“工作狂”,每天起床匆匆吃過早餐,便第一個趕到實驗室,經常在忙著制訂實驗室的實驗計劃,做各種各樣的實驗、寫一份又一份實驗報告。他幾乎沒有節假日,實驗室成了他的“家”,家則成了他的“飯店”。在長達十幾年的研究中,實驗失敗了、成功了,又失敗了、又成功了,毛江森仍滿懷信心一絲不茍地堅持做下去。他的夫人這樣回憶道:“那些年他在單位里上班是精神飽滿、干勁十足,可一回到家里是滿臉疲憊、躺倒就睡,連話也不愿多說。只有在科研的靈感來時,他會突然從睡夢中醒來或興奮得嘴里念念有詞,有時干脆從床上爬起來用紙筆在寫著什么……”
經過了幾年時間的努力鉆研,毛江森和他領導的實驗室科研人員基本上搞清了甲型病毒性肝炎發病機理,收集整理了大量的科研數據,取得了一項又一項的研究成果。在上世紀70 年代末,他們分離出甲肝病毒(HAV)。接著,又發現紅面猴和恒河猴對甲肝病毒有感染與免疫反應,從而建立動物模型,并證明甲肝有隱性感染。隨后,又在研究中發現甲肝病毒在組織培養細胞內質網中的增殖現象。在這些基礎上,如何培養出甲肝減毒活疫苗毒種(H2 減毒株),研制成安全有效的甲肝減毒活疫苗的重任又壓在毛江森的肩上。因為這是一項填補世界空白的研制工作,一切都要靠自己去探索,靠自身的努力去攻克研制中的一道又一道難關。
在這期間,毛江森和同事們在對浙江某地人群甲肝抗體水平監視研究中發現,該地人群抗體水平明顯下降。這項看似很平常的調查結果,卻引起了毛江森不尋常的思索,他很快作了如下判斷:在水環境污染日益嚴重的情況下,有可能導致甲肝病毒在江河湖泊中大面積散布。
1988年春天,上海、江浙一帶地區有史以來發病流域最廣的甲型病毒性肝炎大爆發,在短短的幾個月時間內,僅上海市就有32 萬多人被甲肝“惡魔”擊倒,其中有83.5%是成年人,情形大有席卷全國之勢。一時間人心惶惶,不知所措,人們幾乎到了不敢出戶的地步。因為該病緣由“病從口入”,為此無數餐館紛紛倒閉。醫院里連門廳、走廊上也擺滿了病床,城市處于半癱瘓狀態。研究證明,這是一場近海大面積被甲肝病毒污染導致海涂毛蚶帶毒而轉人的甲肝大爆發。這一甲型病毒性肝炎大爆發情況,與毛江森半年前的分析基本一致。在此后的一段時間內,人們都在日夜盼望預防甲肝的“靈丹妙藥”快快問世。
有志者,事竟成。1991 年,毛江森和助手們花了15 年時間成功研制的世界上唯一的甲肝減毒活疫苗,從他領導的實驗室里橫空出世了。當這神奇的疫苗注射到人體內后,就不必再害怕被染上甲肝病毒了,兇狠無情的甲肝病毒“惡魔”終于被人類降服了,毛江森的臉上這才露出了成功的喜悅。臨床使用表明,毛江森主持研制的甲肝減毒活疫苗安全有效,居國際領先地位。該成果在1993 年榮獲國家發明二等獎(該年度無一等獎)、衛生部科技進步一等獎、浙江省科技進步一等獎,并被收入《中華人民共和國重大科技發明成果選集》。同時,他還獲得國家專利局頒發的《專利證書》。1995 年,毛江森發明甲肝減毒活疫苗事件,又被兩院院士評為中國科技界十大新聞之一。毛江森本人在1991 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院士),此外還當選了浙江省政協常委、省科協副主席,并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全國先進工作者等殊榮。
如今毛江森院士已年屆八旬了,但他幾十年上下班的必經之路上仍有一行字還光鮮如20 年前,那就是“為消滅甲肝而奮斗”。這是他1978 年決意攻克甲肝而立下的誓言,現已變成了他一生的執著。
參考資料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