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南粵院士——梁棟材

來源:方志廣東      2017-03-20
導讀:梁棟材,我國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蛋白質晶體學研究室主任、所長,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兼職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1993年10月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image.png

梁棟材,我國著名結構生物學家,歷任中國科學院物理研究所助理研究員,中科院南海海洋研究所副研究員、研究室副主任,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研究員,蛋白質晶體學研究室主任、所長,中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中國科技大學生物系兼職教授,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1980年當選為中科院學部委員(1993年10月改稱中國科學院院士),1985年當選為第三世界科學院院士。 

◆寒窗苦學  立志報國

image.png

原泮塘村的梁氏宗祠,現屬荔灣區逢源街道梁家祠社區

梁棟材1932年出生于廣東省南海縣泮塘鄉(今廣州市荔灣區逢源街道、昌華街道一帶)。父親梁仕與母親劉氏生育有9個兒女,梁棟材排在第六。他從小家境貧寒,缺衣少食,9個兄妹有2個夭折。母親也在貧病交加中早逝,姐弟七人靠祖母照料。父親在藥材行打工,有什么賺錢的事情都做,生活比較艱難。雖然父親微薄的收入僅夠一家人勉強糊口,但卻堅持送兒女去讀書。他對孩子們說:“只要你們能讀下去,把祖居賣了也供你們讀”。為了分擔父親的負擔,孩子們常在課余的時間做些小工補貼家用,年少的梁棟材也在假期到米店打工賺取一些學費。在窮困的環境中,梁棟材斷斷續續地完成了小學和中學的學業。

image.png

上世紀30年代的荔枝灣。童年的梁棟材常在這一帶玩耍

在七個兄妹中,梁棟材最頑皮好動,小時候的他喜歡游泳、打球、爬樹,貪玩,不好學習,和小伙伴們常瞞著家人去荔枝灣游泳,游累了就摘荔枝吃,吃飽了又去游泳。荔枝園的工人追過來,就撲通一下跳到水里去了,躲過工人后又去摘荔枝。讓父親頗為傷神。父親對孩子的管教很嚴厲,頑皮的小棟材沒少挨父親的懲罰。就連祖母也說這仔以后適合去當軍(軍閥)。上高中后,梁棟材好像忽然醒事,開始知道思考自己的前途,學習開始用功。1951年,梁棟材從廣州市一中高中畢業,順利地考入中山大學化學系。上大學后的他學習十分勤奮刻苦,畢業時以優異的成績被學校選送到留蘇預備部學習。學業優秀的梁棟材同時也是體育健將,曾獲得廣州市游泳比賽第三名,還曾是中大足球隊隊長。梁棟材認為,體育鍛煉不僅強健身體,更重要的是訓練意志力。無論晴天雨天、寒冬酷暑,他每天都會堅持鍛煉。長年堅持不懈的鍛煉使他成為一個意志堅強、困難面前不退縮的人。

1956年,梁棟材被選派到蘇聯留學,在蘇聯科學院元素有機化合物研究所跟隨導師 基泰戈羅茨基教授學習X射線晶體結構分析。晶體學是數學、物理和化學的交叉學科,在當時一門相對較新的科學。留學期間,他勤奮學習,同時還參加業余游泳隊、舉重等項目訓練,每天一小時的訓練風雨無阻,每天除6個小時的睡眠,其他時間都用在了學習和運動上,沒有看過一場電影,沒有看一場戲劇。在蘇聯學習的三年多時間里,梁棟材一共只休息過三天,那還是因為參加在莫斯科舉辦的第一屆世界青年聯歡節。就這樣,勤奮的他用了三年半的時間便完成了四年的學業,以優異成績獲得副博士學位。回顧起留學生活,梁棟材感慨地說:“留蘇的學生都是精選的,當時的社會條件下,二三十個農民的勞動才能供養一個留學生,因此留蘇學生的報恩思想很重,腦子里想的就是努力學好本領,報效國家。”1960年4月,梁棟材帶著優異的成績和他精心收集的大量資料回到祖國。

蛋白質晶體學的奠基者

回國后,梁棟材立即投身于建立和開展我國的有機化合物X射線晶體結構的研究工作。當時,我國的晶體結構分析研究工作比較薄弱,梁棟材看到全部計算還停留在使用手搖計算器甚至算盤的水平上,他敏銳意識到,只有改善計算方法和技術,才能提高我國的結構分析研究水平。于是梁棟材和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人員一起立刻展開計算程序研究,在我國自行建造的104電子管計算機的基礎上,建立了我國第一套用于小分子結構分析的計算程序,并運用這套程序成功測定了一批有重要意義但難度很大的有機化合物的晶體結構,為我國小分子單晶結構分析的發展和后來生物大分子晶體結構研究奠定了重要基礎,這是梁棟材在沒學過計算機的情況下,憑著百折不撓的勇氣與中科院計算技術研究所的人員一起攻克了這一科學難關。

image.png

1982年7月,梁棟材在D.C.霍奇金教授家中

20世紀50年代末,國際上誕生一個新的學科——蛋白質晶體學。1965年底,梁棟材被選派到英國學習,成為我國首個接觸并進入蛋白質晶體學研究領域的研究者。他先在英國皇家研究所,很快又轉到牛津大學,跟隨著名晶體學家、胰島素結構研究的創始人D.C.霍奇金教授學習。D.C.霍奇金教授1964年獲諾貝爾化學獎,是第3位獲得諾貝爾化學獎的女科學家,曾于1949年成功運用X射線衍射分析技術測定了青霉素的三維結構,1956年又測定了維生素B12的結構。在一年多的學習時間里,梁棟材跟隨D.C.霍奇金教授從事生物大分子晶體結構研究,他勤奮刻苦的精神和卓越的研究成果贏得D.C.霍奇金教授的高度贊賞。

image.png

梁棟材,1992年3月21日攝于北京

1967年初,梁棟材出色地完成學習任務回國。這時期,我國在多肽和蛋白質合成方面的科學技術已居世界先進地位,并于1965年在世界上第一次成功地人工合成了一種具有生物活性的結晶蛋白質——牛胰島素。雖然當時發生“文革”動蕩,只有一些為數不多的重大科研項目在一批老革命家的支持下得以繼續進行。經過充分醞釀和準備,梁棟材在聶榮臻元帥的大力支持下,與其他的科學工作者一起組建了“北京胰島素晶體結構研究協作組”,經過三年的不懈努力,在1969年底成功地解出胰島素高分辨率結構,完成了2.5埃(長度單位,一埃等于一億分之一厘米)分辨率的豬胰島素晶體結構的測定,使我國正式跨入了國際蛋白質晶體學的研究行列。

image.png

1998年10月,梁棟材(左)在貝時璋院士壽辰暨生物物理研究所建所40周年時向貝老祝壽

這一研究成果引起了梁棟材的英國老師D.C.霍奇金教授的密切關注。1972年,D.C.霍奇金教授來到北京,詳細考察了這一成果,對這一批年青的中國學者在短短幾年內所取得的成果,D.C.霍奇金教授十分欣喜,她在給牛津大學同事的信中盛贊中國的這項科研成果,并在國際結晶學大會上專門作了介紹,將國際科學界的目光引向中國。遺憾的是,D.C.霍奇金教授這次北京之行沒有見到梁棟材,由于“文革”沖擊,梁棟材在1970年就被迫離開了剛剛起步的事業,從北京調到在廣東的中科院南海海洋所工作,由此失去與老師在北京見面的機會。

image.png

1999年11月,梁棟材在日本筑波高能物理研究所同步輻射光設施BL-6B上進行實驗

生物物理學的棟梁之才

1978年的全國科學大會,是中國科學技術事業發展的一座里程碑,標志著中國科學技術事業進入一個嶄新的發展階段。在這次大會上,梁棟材作為先進個人出席了大會,受到黨和國家的表彰。此后不久,在廣東工作了八年的梁棟材重新調回北京,受命組建中科院生物物理研究所蛋白質晶體學研究室并任主任。

1980年,48歲的梁棟材選為當時中科院生物學部學部委員(1993年10月改稱院士),是當時生物學部中最年輕的學部委員,并于1983年成為生物物理所第二任所長。作為中國生物物理學的領軍人,梁棟材從1986年起任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副主任;1989年,他和鄒承魯,楊福愉三位院士一起倡議,成立了生物大分子國家重點實驗室,并受命擔任副主任一職。他還是第二屆和第四屆全國生物物理學會理事長,博士生導師,中國科技大學兼職教授。

image.png

image.png

2011年10月30日,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成立三十周年慶祝活動在北京國家會議中心隆重舉行。大會授予梁棟材“中國生物物理學會杰出貢獻獎”,并向他頒發了“中國生物物理學會名譽理事長”聘書。下圖為梁棟材在會上致辭

在梁棟材的日程里,最不愿意浪費的就是時間。他為了保證每天有1/3以上的時間搞科研而忘我工作,每天工作到深夜兩點已成習慣,即使現在已進入古稀之年,每天都會準時來到研究室工作。因為珍惜時間,近十年來他沒有接受過媒體采訪。惜時如金的梁棟材院士帶領他的研究團隊,多次承擔國家和中科院的重大研究課題,取得了多項科研成果,為我國結構生物學研究能繼續在國際學術舞臺上保持一席之地作出重要貢獻。特別是他開展的高分辨率高精度胰島素三維結構與功能關系研究,是當時蛋白質晶體學領域中處于前沿的課題。梁棟材和他的團隊用了四年的時間,終于將我國胰島素晶體結構測定的分辨率推進到1.2埃,將五肽胰島素的晶體結構測定的分辨率推進到1.5埃。D.C.霍奇金教授曾專門在世界科技界權威學術刊物——英國《自然》雜志上發表文章贊揚說:“北京圖譜目前是(也許永遠是)胰島素最精確的圖譜。”

上世紀80年代以來,梁棟材院士以突出的科學成果獲得諸多獎項:1982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9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7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1986年、1992年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二等獎,1992年獲首屆王丹萍科學獎金,1995年獲何梁何利科學與技術進步獎,2004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獎一等獎,2009年獲首屆貝時璋獎。作為我國生物物理學和結構生物學的杰出科學家,梁棟材院士在半個多世紀的學術生涯里寫下近兩百篇學術論文。2006年,梁棟材院士的《X射線晶體學基礎》一書由科學出版社出版,該著作英文版于2011年問世,這部集梁棟材院士科研心得的著作,成為中外學子走進結構生物學殿堂的教科書。

image.png

梁棟材院士帶領的團隊測定的晶體結構圖譜

 倡導科學精神和科學道德 

2002年,中國科學院向社會公布了《中國科學院院士科學道德自律準則》,這是中科院近50年來第一部規范自身行為的準則。此前,梁棟材院士曾多次參與“準則”討論。他認為,客觀來看,院士群體在中國科技界道德水平依然是很高的,不僅為國家建樹了不朽的科學功勛,而且以高尚的道德操守和唯真、求實的作風贏得了崇高的社會聲譽。院士群體作為國家科學精英,理應成為科學道德的楷模,將嚴格作風、嚴密思維、嚴肅態度的優良傳統一代代繼承下去。梁棟材指出,科技界也并非凈土,作為社會群體的組成部分,社會上的不正之風也難免污染到科技界,使科技界出現一些學風問題,正因為如此,才需要制訂行為準則來鞏固學風建設成果,通過加強教育建立良好的學術風氣。科技界還需要建立能公開批評、公開爭論、公開監督的機制體系,樹立對違反科學道德事件曝光的輿論導向,宣揚正面的批判負面的。科學家群體應該為維護科學道德、凈化科研環境、推動學風建設作出努力。

image.png

image.png

2012年12月26日,梁棟材院士在辦公室向本書寫作組講述自己的求學經歷和人生信念。

說到科學道德與精神,院士侃侃而談,語重心長

鄉情在心教誨諄諄

出于對家鄉的眷顧,梁棟材院士長期義務在華南師范大學擔任兼職教授,返回北京后,他每年都回華師教授育人,近幾年由于身體原因才停止兼職。雖然梁院士的家鄉泮塘村于1947年從南海劃入廣州,但卻仍然說自己的家鄉是南海,因為這份鄉情,多年沒有接受采訪的梁院士終于同意安排時間接受來自家鄉的采訪。

談到人的成長,梁棟材院士說,孩子調皮不是壞事,調皮的孩子身體健壯,很愛動腦筋,好奇心強。比如爬樹掏鳥窩是為了看里面究竟是什么,同時也說明孩子身體好才能爬上去。好奇、創造性、不怕苦、不退縮、好身體等等,這些在科學研究和人生道路上都很重要。一個會創造性玩的孩子必定是思維活躍、行動力強的孩子,只要加以引導,就會迸發出良好的能量。談到做事,梁棟材說,不要怕失敗,不要怕出錯,錯了不要緊,負結果也是結果,沒有負結果就難以靠近正結果。對于什么才是聰明,梁院士有自己的見解,他認為,不是知識多就叫聰明,善于思考和提出問題,并尋找出問題的答案才叫聰明;創造力和活躍的思維也是聰明的表現。要成就事業,僅有聰明是不夠,意志的訓練十分重要,只有具有堅強的意志,才能有堅定的信念和堅忍不拔的精神。

image.png

1993年5月,梁棟材和夫人張思柔

image.png

梁棟材與前來拜訪的少先隊員合影

工作上,梁棟材院士是一個嚴謹嚴格、不茍言笑的科學家,生活中他又是一位慈祥可親的老人。自夫人1995年病逝以后,他對兩個兒子更多了一份疼愛和責任,兩個兒子相繼成家立業,現在有8歲和4歲的兩個孫女。對這兩個孫女,梁棟材院士疼愛有加的同時也注重教育引導,他常對孫女說:“你們是爺爺的好孩子,犯錯了不要緊,學會找到錯并加以改正,就還是好孩子。”繁忙的梁院士難得有與兒孫共享天倫的時間,但談起兩孫女,院士的臉上露出慈愛的微笑。這位鞠躬盡瘁、攀登不息的科學家,不僅為他的兒孫所敬愛,更為家鄉的父老鄉親乃至國人所崇敬。

參考資料

[1] 微信公眾號“方志廣東”(ID:Fzhi-GD),【南粵院士之南海篇】梁棟材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