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南粵院士——何國鐘

來源:方志廣東      2017-03-26
導讀:學術面前,人人平等。對學術權威應尊重,但不要迷信。做學問要老老實實,不能不懂裝懂,更不能弄虛作假。要繼續提倡科研工作三嚴作風,精益求精。一一何國鐘

image.png

何國鐘院士1933年5月5日出生于廣東省南??h獅山鄉沙坳村(今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獅西沙坳村)。1955年畢業于北京石油學院石油機械系,1991年當選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中科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研究員,物理化學家,主要從事燃燒學和分子反應動力學的研究,研制出我國第一個千瓦級連續波燃燒驅動氟化氫(氘)化學激光器,取得了我國第一批分子束實驗研究成果。

◆艱苦求學路

1933年5月5日,何國鐘出生在廣東省南??h獅山鄉沙坳村(今佛山市南海區獅山鎮獅西沙坳村)。父親何景斌與兄弟三人共同經商,母親是一位相夫教子的家庭婦女。家里有七個孩子,生活負擔十分沉重,但何景斌夫婦節衣縮食,供孩子們去好的學校接受教育。兄弟姐妹中有五個上了大學,長兄何國楨成為我國著名水利專家,弟弟何國任是國家級突出貢獻水電設備專家,他們都是教授級高級工程師,享受國家特殊津貼。

image.png 

獅山鎮獅西沙坳村何氏宗祠

何國鐘的童年時期正逢日本帝國主義大舉侵華,他在幼小的年紀便親眼目睹了鐵蹄踐踏下中國百姓遭受到的無盡蹂躪和深重災難,早早地萌生了長大后建設強大國家的理想。

當年,何國鐘隨父母暫住在廣東省西江邊的一個小鎮。太平洋戰爭爆發后,日寇企圖打通廣西經貴州攻打四川重慶的西南通道,沿西江兩岸西進,派飛機對西江沿岸各城鎮進行狂轟濫炸后,派步兵殘酷掃蕩。那時,幾乎每天都拉響空襲警報。正在上小學的何國鐘一聽見警報聲就得迅速地隨人們跑到防空洞里躲避。由于當地守軍沒有裝備防空高射炮,日寇的飛機肆無忌憚地在低空盤旋。何國鐘記得有一次自己跑得稍微遲了些,飛機就已經飛臨頭頂,在發動機的轟鳴聲中他甚至能看到飛行員。敵機猛烈地轟炸碼頭,遇難同胞的軀體被炸得七零八落,殘骸甚至還落到了附近的樹上,慘不忍睹。日寇即將占領小鎮,何國鐘隨父母逃向附近鄉下避難,途中遭遇日寇,孩子們拼命往山上跑。日寇一面向山上開槍,一面在山下搜索,擄掠了很多同胞任意欺詐。少年時代苦痛的經歷,在何國鐘的幼小心靈烙下了不可磨滅的印記,“毋忘國恥”成為日后他無論求學或是從事國防科學研究的無窮動力。

image.png 

1947年,何國鐘(后排右二)與父親何景斌、母親陳寶根及兄妹們合影

抗戰勝利后,何國鐘在廣州培正中學讀書,成績優秀。培正中學素以師資雄厚校風嚴謹聞名,十分重視培養學生的全面發展,良好的學習環境激發了何國鐘對自然科學的濃厚興趣。

新中國成立后的全國首次高考,何國鐘考入清華大學化工系。當時清華大學實行“通才教育”,采用學分制,課程設置很有彈性,必修課之外,學生還可以選修或旁聽與本專業不同的課程以及自己感興趣的科目。在自主學習的濃厚氛圍中,何國鐘培養和提高自己的自學能力,按照自己的興趣和能力安排學習計劃,涉獵不同專業領域。

image.png 

何國鐘(右)與兄何國楨(左)、弟何國任(中),三兄弟在科研上各有建樹,堪稱“何門三杰”

1953年全國院系調整,以清華大學化工系為主體成立了北京石油學院。何國鐘深知百廢待興的新中國亟須石油,更需要石油專項人才,畢業分配填報的第一志愿就是要去甘肅省蘭州市即將興建的蘭州煉油廠,他決心去條件艱苦但卻是祖國最需要的地方奉獻自己。

◆赤誠報國心

何國鐘到蘭州煉油廠工作的愿望并沒有實現,他被分配到了中國科學院大連石油研究所(1961年改名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學物理研究所)。何國鐘以執著的熱情,嚴謹的工作態度,跨越了不同的專業領域,兢兢業業地潛心鉆研數十年。

何國鐘遵照國家科研發展的要求,先后從事了四項不同性質內容的研究工作。在上世紀50年代的后五年進行石油化工有關的固體粒子流態化床層的基本性質及石油重殘油流態化焦化的小型密相輸送的雙容器反應裝置研究;60年代起改為研究固—液火箭及固體火箭推進劑燃燒的實驗及理論;70年代主攻千瓦級燃燒驅動連續波氟化氫(氘)化學激光器研制;80年代至今深入探索分子反應動力學基礎研究。

image.png 

1948年,初中畢業時的何國鐘

1958—1959年,何國鐘是“石油重殘油流態化焦化的小型密相輸送的雙容器反應裝置研究”項目的負責人,該實驗所需的具有一定粒度范圍的焦炭粉粒,在當時原材料匱乏,設備短缺。他帶領研究組的幾個同事想方設法,將兩噸大油焦塊粉碎然后用手工過篩,苦戰半個月終于得到了合格的焦炭粉粒。一天的工作下來,大家渾身上下都是焦炭粉,全都變成了“黑人”。后來實驗時,用熱油泵把加熱的重殘油通過噴嘴霧化后噴到高達500攝氏度的碳粉流化床(熱裂解室)里,讓重殘油發生熱裂解變成輕質油品。同時,還要用水蒸氣通過一條U形彎路把碳粉密相輸送到另外一個反應器(燃燒室),與空氣進行流化態床層的燃燒反應,以加熱碳粉;再利用另一條U形彎管,把燒熱的碳粉從燃燒室密相輸送回熱裂解室中。實驗是連續進行,何國鐘常常夜以繼日地監控實驗過程,忽略了上下班時間,幾天幾夜的連軸轉,甚至忘了休息。為了對中間放大試驗提供設計數據,課題組還進行了在管徑為10厘米的U形彎管內固體粒子密相輸送速率的實驗研究。上述幾項工作內容,何國鐘分別寫了三篇實驗報告。在大連化物所慶祝中華人民共和國建立十周年的學術報告會上,他作了題為“石油重殘油流體化焦化小型試車及固體粒子密相的氣流輸送”的學術報告。1959年,何國鐘被評為旅(順)大(連)市文教衛生系統先進工作者,1960年他又被評為遼寧省文教系統先進工作者。

image.png 

1953年,何國鐘在邊建設邊上課的北京石油學院

不久,何國鐘被所領導抽調去參與籌建“火箭高能燃料試車臺”的工作。當時張存浩是室主任,何國鐘是課題組長。通過調研和學習,何國鐘確定了課題組中需要研制的項目:測定火箭推力的動態應變儀和推理裝置、測量火箭燃燒室壓力的動態電容壓力傳感器、測量液體火箭燃料的動態渦輪流量計、測定火箭燃料與氧化劑之間的點火延遲期儀器等四項。課題組的人員分成了四個小組,何國鐘負責研制電容式壓力傳感器。經過一年多的努力,該課題組走上正軌,四項研制任務都初見成效,并逐步繼續提高性能。

image.png 

1960年,何國鐘被評為遼寧省文教系統先進工作者,在大連化物所門前留

60年代初,根據國家統一部署,大連化物所開展火箭發動機燃燒的實驗與理論研究。何國鐘于1961年底擔任固—液火箭燃燒理論模型研究課題組組長。研究工作重心的轉換,意味著原來專業是石油煉化機械的何國鐘要轉而研究固-液火箭燃燒規律。早在大學期間培養的——學能力幫助他深入研讀有關各種文獻,很快補上所需的理論基礎,逐步探索和解決固—液火箭燃燒的問題。

實驗在偏遠的深山山谷中開展,作為火箭燃燒試車臺負責人之一,何國鐘和同志們吃住在小山溝里的集體宿舍里,只在周末才乘站在解放牌敞篷大貨車返城回家。由于當時國防科研工作中可供研究的文獻和資料十分匱乏,關鍵的技術細節更無資料可以借鑒參考,工作開展得特別艱難。有一次,他好不容易覓得一篇有關推進劑點火延遲期的文獻,卻是法文版,為了能看懂文獻,從未學過法語的何國鐘硬是擠出晚上的時間,僅用一個月突擊學習法語,讀懂了來之不易的文獻。常常工作到深夜的時候,何國鐘腹中饑餓,就用中午專門省下來的一個窩頭充饑,當時作為助理研究員的何國鐘,每月工資僅69元,適逢國家困難時期,糧食配給不足,他就從自己的中飯里面省下吃的備做夜餐。盡管如此,何國鐘從未想過叫苦叫累,也從不在生活上提任何要求。他深深記得童年留下的烙印,為了祖國的火箭事業,想的只是傾力奉獻,在何國鐘的字典里面查不到“索取”這個詞。何國鐘僅用兩年時間,就突破了專業限制,提出了有新意的“多層火焰模型”、“脈沖火焰模型”和“預混一一擴散微火焰模型”見解,寫出數篇對調節推進劑燃速實踐有指導意義的論文。他的刻苦鉆研精神,被當時所領導樹為“安(心)、專(心)、迷(戀)”的典型。

image.png 

1962年,大連物理化學研究所籌建火箭高能燃料試車臺,何國鐘(前排右一)被選入課題實驗組

何國鐘當時是火箭燃燒試車實驗的現場負責人,每次實驗前,他都得十分認真細致地檢查各項準備工作,完全合格后才可點火試車。有一次實驗,何國鐘在噴口處檢查情況后,轉身剛剛離開火箭噴口幾秒鐘后,由于液體氧化劑發煙硝酸滲漏并沿噴注器滴落到固體貧氧藥柱的表面,迅即引起發動機異常而提前點火,一股火焰瞬間從噴口沖出,何國鐘險些喪命,與死神擦肩而過!多年后,何國鐘接受訪談被問及這段實驗經歷時,只是微微擺了擺手,平靜地說:“當年實驗的時候,這種情況太多了,并不算什么?!?/p>

image.png 

1974年9月至1976年12月,何國鐘開展千瓦級連續波燃燒驅動HF化學激光器實驗項目原始記錄手稿本

實驗永遠存在著困難和危險,不僅僅是這類突發事件,實驗人員幾乎每天都面臨著各種生死考驗。火箭推進劑易燃易爆,毒性極強,幾乎每天都要做一次火箭試車實驗,每次火箭試車之后,燃燒后產生的殘余廢氣不易擴散,彌漫在山谷中,影響研究人員的健康。何國鐘為了改進火箭燃燒性能,不顧有害氣體對身體的危害,和實驗人員一起留在現場觀察監測火箭發動機燃燒后的情況,分析實驗數據,提出火箭燃燒室內各部件的改進意見,特別是針對如何克服低頻振蕩燃燒現象,商討下一次實驗方案。有一次,由于火箭不正常燃燒引起附近山林起火,火借風威,勢頭越燒越大,他率領大家竭力撲滅大片山火,以保證實驗基地的安全。

image.png 

1978年,大連化物所剛組建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室時何國鐘(后排右三)與部分人員合影

經過大約三年多的艱苦實驗,何國鐘和同事們終于在火箭燃燒的穩定性、完全性、均勻性三方面達到預期指標。同時還建立了真空低溫條件下的試車臺,進行了多次在低溫真空條件下火箭的點火啟動及燃燒實驗并獲得成功。

1964年2月20日,國防科工委五局與中國科學院新技術局聯合舉辦火箭發動機燃燒與燒蝕學術報告會,報告會由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承辦,錢學森親臨大會,自始至終參加會議聽取學術報告,最后作了總結性的學術報告。何國鐘向錢學森進行了匯報工作和請教。錢學森向年僅31歲的何國鐘微笑著詢問了他有關情況,并給予熱情的鼓勵。初露鋒芒的何國鐘牢記科學前輩的鼓勵,以更大的鉆研精神去探求火箭燃燒的秘密,渴求登上一個新的制高點。何國鐘等撰寫的四篇論文,發表在1966年出版的該會議的論文集。在1982年以“固體推進劑燃速理論”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何國鐘是獲獎人之一。

 ◆不畏艱難攀高峰

“文革”期間,受到沖擊的何國鐘不得不放下手中的各項工作,被迫離開為之奮斗近十年的火箭燃燒科研戰線,下放到農村。心系祖國國防事業的他,深深覺得應該把自己的研究心得留下來供其他同事們參考,于是在下放前一天,他和往常一樣來到火箭實驗基地,在自己的實驗桌上留下了三篇剛剛趕寫完畢的學術研究論文,并附上一份“臨別的話”,內容主要是下一步工作設想和建議,表達了一個國防建設戰線上從事火箭科研的“戰士”惜別前的赤誠。

image.png 

1979年,何國鐘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瘜W系李遠哲教授實驗室

image.png 

何國鐘在大連化物所分子反應動力學實驗室 

1971年,剛剛落實政策后的何國鐘按大連化學物理所的安排,從事研制燃燒驅動超音速連續波氟化氫化學激光器,并成為課題組負責人。研究方向的改變意味著他又一次面臨全新挑戰。始終一心一意地為國防科研奉獻的何國鐘,受命后沒有顧得上安頓好家人,就立刻投入研究工作。像以往一樣,何國鐘以驚人的毅力幾乎不眠不休地尋閱資料,翻查文獻,充實理論知識,細檢實驗數據。在試驗過程中,強紅外激光散射非常損害眼睛,同時必須使用易燃易爆毒性很大的氣體與化學試劑,但這一切都沒有難倒他們。何國鐘帶領著題目組的同志們憑借著超人的智慧和勇氣,一次次突破研究瓶頸。他們先是找出掌握超音速連續波氟化氫化學激光器的出光機制;然后,采用燃燒的辦法代替用電的方法產生氟原子;最后,把兩者結合實現研制高性能的燃燒驅動超音速連續波氟化氫化學激光器的目的。1973年3月何國鐘領導課題組,齊心協力建成了一套小型的用等離子發生器熱解六氟化硫氣體產生氟原子的超音速連續波氟化氫化學激光器,之后經過半年多反復實驗,1973年11月7日,激光已達110瓦,為后來我國連續波化學激光器的發展扎下了根基。在此基礎上,又發展了燃燒驅動的HF(DF)連續波化學激光器,激光連續輸出功率超過千瓦。1979年,何國鐘帶領的課題組以該項目成果“燃燒驅動連續波HF(DH)強化學激光器”獲國防科委重大成果二等獎。

 ◆投身基礎研究  終生不悔

幾十年來,何國鐘在國防建設科研上取得了巨大成就,但他并不滿足,也從沒有止步,1977年他參加了在北京召開的自然科學規劃會,負責起草化學反應動態學規劃草稿中的化學反應動力學部分,這成為何國鐘科研征途的又一轉折點,從國防科研項目轉入微觀基礎研究方向。分子反應動力學是深入分子或原子的微觀層次認識物質運動的基本規律,探討化學反應本質的基礎學科,也是許多新興分支學科如化學激光體系、大氣化學和環境化學、燃燒化學、激光化學、生物化學等賴以建立與發展的必不可少的理論基礎領域。何國鐘深深地知道,當時中國的基礎理論研究,相距國際水平差距極大,如不盡快開展,將處在永遠被動的局面。HF化學激光體系就是美國科學家用分子反應動力學方法首先提出來的。1978年,何國鐘與樓南泉在大連化學物理所籌建了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室,該實驗室是我國最早從事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的機構。

image.png 

1986年6月,何國鐘主持開展的“分子束反應動態學與分子傳能研究”項目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一等獎

image.png 

1999年10月,何國鐘開展的“分子束和激光束反應動態學研究”獲國家自然科學一等獎

1979年9月始,作為訪問學者,何國鐘肩負著開闊視界承載知識的使命,在加州大學伯克利分?;瘜W系李遠哲教授實驗室度過了兩年零兩個月的時光。在這個設備精良的實驗室工作,何國鐘看到了中國與世界在研究水平上的差距,同時也確定了奮斗發展之路。他先后做過三種不同類型的交叉分子束實驗,即臭氧激光光解、氧原子與烯烴和溴乙烯的反應、惰性氣體與鹵素原子的彈性散射,并和李遠哲等其他同事共同發表了八篇論文,其中氧原子與乙烯的反應,1986年由李遠哲在諾貝爾獲獎學術報告中詳細論述。除了實驗研究之外,何國鐘還對當時世界上性能最好的交叉分子束實驗裝置的原理、結構細節、設計圖紙、測量技術與儀器設備的性能,以及訂貨途徑等方方面面都進行了深入的了解,為回國后能盡快設計制造出一套具有國際先進水平的交叉分子束實驗裝置,迅速深入地開展實驗研究,做著周全而詳盡的準備。

在美國期間,何國鐘的父親不幸離世,得知消息的他悲痛不已,思忖再三卻放棄了回國的打算。身遠在大洋彼岸的何國鐘向父親深深遙拜,掬哀思以奉椿庭,他堅信父親在天之靈必然理解和支持自己的選擇,悲慟將息,他走進了實驗室,繼續不輟的探索。兩年的時光,何國鐘除了夜間的基本睡眠,幾乎沒有給留自己更多的休息時間,全副身心投入在實驗里。學成滿載歸國后,何國鐘立刻投入分子束實驗的工作中,都沒有來得及多照顧一下家里。他和樓南泉教授帶領同志們一起利用化學發光與激光誘導熒光技術,在分子束實驗條件下,系統地研究了堿土金屬原子與氧化劑、鹵素、鹵代烴等反應的動力學,取得了我國第一批分子束實驗的研究成果,在國內外學術刊物及學術會議上發表論文數十篇。何國鐘榮獲1986年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1986年及1987年,他領銜的“分子反應動力學及傳能的研究”先后獲中國科學院科技進步一等獎及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1988年他被評為國家級有突出貢獻的中青年專家。

1990年9月樓南泉被任命為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學術委員會主任,何國鐘被任命為該實驗室主任。1992年3月,由我國著名物理化學家吳征鎧教授等13名科學家組成的專家驗收委員會一致認為“中國科學院大連化物所和化學分子反應動力學國家重點實驗室,其規模、技術水平以及綜合能力均達到了國際上同類著名實驗室水平,已成為我國分子反應動力學研究的基地,具備了向國內外學者開放的條件”。

image.png 

2013年5月5日,慶祝何國鐘八十華誕學術報告會留影。前排左十二為何國鐘

 ◆傳道授業一學人

何國鐘不僅在學術上潛心研究,而且為人謙遜,以誠待人,認真熱心。對領導、對同事、對學生都一視同仁。

1999年,何國鐘帶領課題組自1987年至1998年間的成果“分子束和激光束反應動態學研究”獲中國科學院自然科學一等獎。在搭建國內第一套通用型交叉分子束實驗裝置的前期,參加過設備加工和測量儀器研制和調試的有20余人。作為室主任及課題組長和研究生導師,何國鐘認為這個獎是集體努力的結晶,大連化物所儀器廠設計組的同志和課題研究組的同志都各有貢獻,為了尊重他們的勞動和保護他們工作的積極性,所以在獲獎名單中,他把自己的名字放在最后(第27名)。

做學問的人,首先應具備高尚的品德。何國鐘認為,人才的培養,品德至關重要,這是干大事業成大氣候的基礎。從1986年至今,作為博士生導師,何國鐘擔負著帶博士研究生的任務。他的學識和人品,深得學生們的尊重。他經常放手讓學生大膽實踐,并且根據不同的研究方向和需要讓研究生、博士生出國學習深造。在論文發表時,非常尊重他們的勞動成果,常常把學生的名字排在第一位,把自己的名字往后排。年事已高的何國鐘已經不能在研究第一線奮斗,但是他仍以全身心全天候地做著對國家對社會對人民有益的工作,幾十年如一日,一直保持著謙遜勤儉謹慎的態度。

image.png 

2013年10月30日,何國鐘院士在家中接受本書采寫組采訪。談起自己人生的信念和感悟,何院士露出率真的笑容

image.png 

2012年11月26日,何國鐘(前排右四)與大哥何國禎(前排右三)回南海獅山鎮沙坳村探親,與何氏宗親合影

何國鐘曾經在一次總結中說道:做學問要老老實實,不能不懂裝懂,更不能弄虛作假。要提倡科研工作“三嚴”作風:精益求精,對名與利要知足,知足者常樂;對自己的工作成果要知不足,知不足者才能更謙虛、更勤奮;對待國家任務和工作,要努力做貢獻而不為人后,但是最后成功者,不必是我。

 ◆故鄉情  寄語家鄉年輕學子

生活中的何國鐘平易近人,待人謙和。因為來自廣東,當年還曾在筒子樓里用廣味豆豉做菜,滿樓飄香,大連化物所的師生們有時候會親切地叫他“老廣”,何國鐘是所內科研帶頭人,外形又頗像外國人,師生們還給他起了外號:何大帥。當年的學生楊金生回憶說,“我到化物所不久就聽說有位老廣叫‘何大帥’,但直到十年后的1992年,我才與這位‘大帥’——何國鐘老師有了第一次接觸?!彼恢庇浀煤螄娫菏坎W而認真,要求學生嚴格,上個世紀80年代所里發的工作服何國鐘院士一穿就是幾十年,而自己的那件早已作了抹布。何國鐘確實生活簡樸,從不浪費。他曾說:我們國家是發展中的大國,人多事也多。各項人均指標并不高。因此沒有資格大手大腳,鋪張浪費。應該繼續提倡勤檢節約的美德。不要講排場,拼闊氣。并要從自己點滴做起。他認為自己深受父母影響,父親曾手書家訓“知足不辱”以自省,并在座右銘要求自己待人和藹,處世謙虛。何國鐘一生將此奉為圭臬。

image.png 

2013年5月5日,何國鐘(右二)八十壽辰全家合影

image.png 

2013年10月13日,何國鐘為家鄉學子題詞

2012年11月,何國鐘偕同家人專程返回家鄉廣東南海縣獅西沙坳何氏宗祠拜祖,與村中鄉親敘舊,盡償數十年未曾返鄉的心愿。2013年10月,何國鐘還為石門高級中學的孩子們親題寄語,激勵家鄉學子。

 

參考資料

[1]微信公眾號方志廣東(ID:Fzhi-GD)【南粵院士之南海篇】何國鐘

[2]《南海院士風采錄》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