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0年,世界上第一代復方口服避孕藥(COC)問世,此后的60年,COC幫助億萬女性遠離流產傷害,讓女性可以自主地決定生育問題,更好地安排工作和家庭計劃。60年來,不僅僅是避孕,COC在生殖內分泌領域也被廣泛地應用,包括規律月經、緩解痛經、治療相關婦科疾病以及降低卵巢癌、子宮內膜癌的發生風險等。60年來COC 這份“愛的處方”一直秉持初心,與婦產科醫生攜手呵護女性生殖健康,保護女性生育力。基于此,中國醫學論壇報策劃“愛的處方”欄目,并邀請北京協和醫院郎景和院士作為欄目發起人,邀請眾多領域內權威專家圍繞“COC 60年與女性生育力保護”這一主題展開深入的探討。本期我們有幸邀請中國福利會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暨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院長黃荷鳳院士,圍繞如何全方位的保護女性生育力,提高人口質量這一重大話題進行討論。
黃荷鳳 教授
中國科學院院士,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
主任醫師、教授、博導,上海交通大學講席教授,浙江大學求是特聘教授。上海交通大學醫學院附屬國際和平婦幼保健院院長,上海市胚胎源性疾病重點實驗室主任,教育部生殖遺傳重點實驗室主任,中國科學院大學存濟醫學院副院長,中國醫學科學院學部委員,英國皇家婦產科學院榮譽院士,香港大學榮譽教授,澳大利亞阿德萊德大學客座教授,中國婦幼保健協會副會長,中國優生優育協會副會長。國家重大研究計劃首席科學家、“十二五”國家科技支撐計劃項目牽頭人、863項目負責人、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重大國際合作項目負責人,國家重點研發計劃重點專項負責人。在國際上首次提出“配子源性疾病”理論學說,對精/卵源性疾病的代間及跨代遺傳/表觀遺傳機制進行了開創性研究。針對輔助生殖技術(ART)出生子代近遠期健康的關鍵科學問題,通過ART出生隊列和基礎研究,創建輔助生殖新技術,提高了試管嬰兒安全性,從源頭阻斷遺傳性出生缺陷,作為第一完成人獲國家科技進步獎二等獎。擔任Endocrinology等 SCI雜志編委,在Nat Med和PNAS等SCI雜志發表論文260余篇。
COC作為一種性激素類藥物,60年來為女性帶來了真正的解放
今年恰逢COC發明60周年,COC的問世真正推動了女性權利的解放,改變了半個世紀以來的女性角色,改變了現代女性家庭、事業的選擇觀。
瑪格麗特·桑格傾全力在美國推廣節育運動(來自人民網)
但是,COC作為一種性激素藥物在我國育齡期婦女中的使用率非常低,公眾對COC的了解不足或存在偏見,對激素類藥物還存在恐懼心理。 但經過不斷的科學研究和藥物迭代,目前臨床上的COC已將炔雌醇的含量不斷降低,同時不斷研發新型孕激素、改變給藥方案等,最大程度降低了藥物副反應。從60年代開始,我國學者就不斷對COC中雌孕激素的劑量進行探索,在這一方面對世界做出了非常大的貢獻。
但與歐美國家相比,國人中普遍存在“談激素色變”現象,主要是由于人們擔心使用激素類藥物后會增加癌癥及血栓的發生風險。因此,應用COC時應根據患者的不同情況,給予個體化處理,在高效避孕的同時,最大程度防止或減輕不良反應。對有乳腺癌家族史的婦女,可以合理選擇使用COC,在使用的過程中,定期隨訪即可,根據大多數的研究結果,對于COC與乳腺癌風險之間的關系,可以不必過分擔憂。目前,COC除了在臨床上被廣泛用作避孕、預防非意愿妊娠外,其在使用的同時所帶來的健康獲益越來越多地被大眾所認知,而其已知的健康風險罕見,對大多數育齡期健康婦女都安全和適用。
但目前仍然還有幾個問題可能是大家比較關心的,就是腫瘤患者能不能使用COC?血栓高危人群能不能用?按照目前臨床的經驗來說,在醫生指導下短期使用COC是比較安全,但有血栓家族史或有血栓高危因素的患者還是應該慎用。因此,識別危險因素(如年齡、個人史、家族史、肥胖等)是降低使用COC 婦女靜脈血栓栓塞癥(VTE )發生風險的關鍵。對于腫瘤患者也是一樣,應首先充分評估患者的情況,對于乳腺癌的患者,應避免使用COC;對于子宮內膜癌的患者,雌激素是不適合的,孕激素是適合的。
傾向于使用COC的婦女認為,這種避孕方法能夠由自己控制,并可以隨時停用,不影響性生活。COC對生育的影響是可逆的,停藥后即可恢復。若堅持正確使用COC,使用COC 期間可避免妊娠,停用后即可恢復生理周期和生育力,停藥第1 個月經周期就可以恢復排卵,恢復生育功能。但我個人建議盡量停藥3個月后再開始妊娠是比較穩妥的。
生育力保護不等于生育力保存,輔助生殖只是最后的選擇
近年來,隨著全球生育力下降,生育年齡的延后、環境污染、惡性疾病年輕化等問題凸顯,女性生殖健康面臨嚴峻挑戰,生育力保護已經成為世界范圍內婦科領域專家研究的熱點問題。同時,隨著國內全面二孩政策的放開,如何全方位保護女性生育力也是臨床醫生面臨的巨大挑戰。目前,我國尚沒有可靠的統計數據,一般認為我國不孕癥的發病率約為10%,甚至更高,其中男女方因素各占50%。
實際上,關于女性生育力保護的概念,我們還存在一個普遍的誤區,即認為女性生育力的保護就是指生育力的保存,這實際上是兩個不同的概念。生育力保存是指保存卵子或生殖組織的方法和手段,適用于有不孕不育風險的人群和治療某些疾病可能會影響生育功能的患者。世界首例女性腫瘤患者的胚胎凍存是在2006年,該技術目前已經成為生殖醫學中心常用的方法和不孕患者的首選。另外,人類卵巢組織移植也取得了令人鼓舞的成績,至今已經有一百多例活產數,但這些方法僅僅是保護生育力的最后一步,我們不應該這么狹隘的理解生育力的保護。臨床醫生應該嚴格把握輔助生殖技術的適應證,以疾病為中心,為真正有需要的患者提供幫助。例如,腫瘤患者無論是采用局部還是全身治療,都會影響生育能力。對于年輕的特別是青春期前的女性,因腫瘤本身或放化療、卵巢手術等會不同程度地損傷卵泡,導致卵巢功能減退甚至功能喪失,對這類患者可考慮行保留生育功能的治療。
而生育力的保護涉及方面更廣,尤其是保護青少年的生育力是非常重要的一環。不良的生育行為會給生育能力帶來難以挽回的損傷,如可能造成輸卵管炎癥、輸卵管阻塞、盆腔炎癥、子宮內膜異位癥等。因此,應從各個方面加強青少年的性教育,并讓廣大女性了解人工流產手術雖小,但是對女性生育力的傷害很大,人工流產不是一種避孕的方法。世界上第1例試管嬰兒的誕生,就是因為母親輸卵管阻塞導致的生育力損傷后的選擇。因此,提高女性對這一問題的認識,避免非意愿妊娠的發生,選擇科學的避孕方式是保護生育能力最根本的一點。
環境因素也對生育力的影響巨大,近年來,無論是男性或女性,生育能力都有所下降。與三四十年前相比,男性每毫升精液所含精子數量出現了很明顯的下降,這其中的原因可能就受到了環境因素的影響,如自然環境、工作環境、食品安全等。因此,我們努力塑造和自然之間的和諧關系,既是在保護我們自己,也是在保護人類的健康繁衍,保護我們的子孫后代。
這一輩子做創造新生命的工作,我覺得很欣慰
成為婦產科醫生,我是真的熱愛。1977年,作為恢復高考后的首屆學生,我服從分配進入了浙江醫科大學(現浙江大學醫學院)。能夠讓每個女性都擁有做母親的權利,每個家庭都擁有更為健康的新生兒,使我感受到婦產科工作的神圣,也成為我堅定從事生殖醫學的源動力。我希望有更多的年輕人能夠加入到我們婦產科的行列,感受生命最初的那些美好,一起堅守這份事業。
精準把關,關注全生命周期,提高我國人口質量
當前,人類生殖健康日益受損、出生缺陷居高不下。因此,我們團隊目前的研究重點主要關注在出生人口質量的生殖技術創建上面,目的是降低缺陷新生兒的發生率。另外,在對輔助生殖技術出生的孩子進行長期隨訪的過程中,我們發現很多慢性疾病來源于生殖細胞的表觀遺傳,意思是,如果一個人得了糖尿病,那么有可能他父親的精子或母親的卵子上就帶有與糖尿病相關的表觀遺傳信息,正是這種遺傳信息增加了子代得糖尿病的風險。因此,關注配子(精子和卵子)和胚胎發生期,人類就可以從源頭上防控這些慢性疾病。
對于準備懷孕的夫妻,我們建議他們都要做一下孕前的咨詢。如果家族有遺傳病史的話,那么就可以在醫生的指導下,進行胚胎植入前遺傳學檢測(PGT)來避免生出攜帶疾病的嬰兒。同時,用手術或者藥物可以矯正的缺陷則越來越多。比如先天性心臟病和甲狀腺功能性疾病現在都可以提前防治,日后孩子還是可以健康地成長。因此,雖然降低出生缺陷率目前還很難,但是讓缺陷兒可以正常生長發育的幾率已經大大提高。
從孕前檢測到新生兒出生、成長,為他們層層把關,建立嚴密的遺傳病防控技術體系,在全生命周期中保證下一代的安全,將切實提高我國人口質量。
參考資料
【1】微信公眾號“中國醫學論壇報”(ID:CMT-zonghe),【愛的處方】黃荷鳳院士:生育是人類繁衍永恒的課題,生育力保護亦是當前人類面臨的機遇與挑戰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