桌子上、窗臺上、書柜里,到處堆滿了書籍和資料。阜外醫院行政樓一個面積不大的房間,與其說是辦公室,不如說是書房。11月30日上午,本報記者見到顧東風時,他剛剛結束一個會議,理性、直接,待人溫文隨和,這是中國科學院院士顧東風給記者的第一印象。
從一名普通的機修工,到心血管疾病防治專家,再到中科院院士,顧東風完成了人生中高難度的三級跳。而支撐他跳躍的動力,源于對醫生這一職業的熱愛,對醫學科學的不懈追求。
差一點失去上高中機會
1958年,顧東風出生在啟東志良中央鎮一個普通的家庭。兄弟姐妹六個,顧東風排行老五,是家中的小兒子。
“小時候,見到鎮上醫生穿著白大褂,背著醫藥箱為居民看病,很是羨慕。”再加上大哥大嫂都在鄉衛生院工作,潛移默化中,顧東風對醫生這一職業充滿了向往和崇敬。
1972年當初中升高中時,由于不合理的考生推薦制度,顧東風被排除在高中考生名單之外。臨近考試,經好心人幫助,好不容易從鄉里爭取到一個臨時指標,他才急沖沖地奔向8里外的考場,參加了升學考試,以優異的成績升入高中學習。 “差一點我就失去了上高中的機會。”從此,顧東風異常珍惜每一次學習的機會。
從豎河中學高中畢業后,顧東風被分配到了當年的呂四機修廠當學徒工。每周上班三班倒。在工廠,顧東風接觸了一些技術員,對他們技術指導很佩服,暗暗下決心要努力學習。
不久,縣工業局要發展“高技術”企業,從北京、天津挖了數位技術人員來啟東,開發電器產品。經過推薦和遴選,顧東風被調到啟東電器廠,后又赴上海電子管廠學習技術。
1977年恢復高考后,為顧東風打開了通向大學學習的希望之門,他白天上班,下班后讀書。憑著苦學和智慧考上了南京醫科大學。
進入大學后,顧東風非常珍惜來之不易的機會,五年的時間,他從宿舍到教室、圖書館和食堂,基本上是四點一線,無暇他顧。在文革中未能有機會打好英文基礎,家鄉口音又重,大學初期他用中文標注英語讀音,課余刻苦自學。
大學時期,顧東風掌握了基本的臨床和預防醫學知識。臨近大學畢業,他深感醫學知識匱乏,需要進一步深造。
1983年,顧東風考入中國協和醫科大學研究生院,開始主攻心血管病流行病學和防治研究。1990~1992年,他獲得世界衛生組織的獎學金,赴美國明尼蘇達大學深造。
上世紀90年代初期,正值中國改革開放后第二波“出國潮”,大批科技人才赴海外謀求發展,和顧東風同一批出國的人,絕大多數留在了國外。
“我也有過留下來的想法,但最后還是決定回國做點事情。”1993年初,顧東風回到北京。
剛回國時,顧東風居住在簡易的“筒子樓”。談起那段“艱難時日”,顧東風笑笑說,要說一點困難沒有也不是真話,但工作很忙碌,大部分時間都在單位和調查現場度過,也沒覺得有多難。
為百姓提供更實用的防治模型
“心臟像汽車的發動機,血管相當于油管,油管堵塞,心臟、大腦等器官就會出大問題,我們所做的模型就是預測這些問題。”
顧東風向記者展示了心腦血管風險APP使用方法,在手機或電腦上輸入年齡、總膽固醇、糖尿病等指標,并結合中國特色的地域、腰圍、心血管病家族史等綜合指標數據,便能夠借助數學模型,預測個人十年內發生冠心病和腦卒中的心腦血管風險,并根據風險高低提供相應的預防和治療措施,如早期改變生活方式等。
冠心病和腦卒中,是我國居民健康的首要威脅。然而,目前關于心血管疾病(ASCVD)發病風險的預測模型多來自歐美人群,并不一定適用于我國。為了開發和驗證首個適用于我國人群的ASCVD發病風險預測“中國模型”,顧東風進行了跨越20年的大規模調查和系統研究。
1991年10月,阜外醫院牽頭完成我國第三次全國高血壓抽樣調查的現場工作,并由阜外醫院流行病研究室負責匯總。作為研究室主任,顧東風參與整理和撰寫了題為《中國人群高血壓患病率和變化趨勢》的重要英文學術論文。
1997年,為研究我國心血管疾病的致病因素和流行趨勢,顧東風主持開展了重要科研項目“中國冠心病、腦卒中發病和死亡影響因素的前瞻性研究”。
該項研究需要對1991年高血壓調查的20多萬人進行大規模隨訪。剛一開始,研究就遇到了許多挑戰。首先是時間比較久遠,沒有電子數據庫,檔案收集起來難度較大。
“有的人已經退休或者去世了,檔案沒有繼續保存。有些地方遭遇了洪水等自然災害,檔案遺失了。”顧東風說,這些樣本資料對于研究我國疾病譜的轉變、心血管等重大慢性病負擔和發病死亡影響因素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性。
“當時,我每天想的最多的事,就是如何把這些資料從全國各地搜集回來。”他說。除了尋求衛生部、醫科院和地方衛生局等部門的支持外,顧東風在美國校友何江教授的幫助下,成功從美國心臟病學會申請到了寶貴但有限的啟動經費。
與此同時,顧東風耗費大量時間和精力,通過幫助組織翻譯最新《國際動脈粥樣硬化防治指南》和編撰印刷《高血壓防治手冊》等方式,又從國內一些醫藥公司籌到部分研究經費。
就這樣,顧東風帶領科室成員和全國近20個合作團隊克服重重困難,歷時4年共搜集17個省市近18萬人的調查材料。材料搜集回來后,顧東風聘請資料輸錄員用近3年時間將資料錄入計算機。同時,還組織專家審核搜集回來的調查表格,對調查對象的發病診斷和死亡原因進行核實。經過不懈努力,調查研究的成果陸續發表在《新英格蘭醫學雜志》、《柳葉刀》、《美國醫學會雜志》等全球醫學領域權威學術期刊,揭示了我國高血壓和心血管疾病主要發病和死亡影響因素,推動了我國心血管病等慢性疾病的防治。
在此基礎上,2016年,顧東風領銜的團隊,順利完成了中國心腦血管病風險預測研究(China-PAR)。這一研究成果在著名國際醫學期刊《循環》雜志發表,雜志主編采訪并配發編者按,高度評價該研究有助于促進心腦血管病預測和防控。隨后開發了手機APP軟件和心腦血管風險評估網頁,方便廣大民眾的使用。
心腦血管風險APP一經推出即受到了社會歡迎,有不少企業跟顧東風接洽,希望能進行商業合作,但他都拒絕了。“這項研究是國家出資進行的,我們就應該提供無償使用權,造福更多老百姓。”顧東風告訴記者,目前,他和團隊正在不斷豐富這個模塊,以期為老百姓提供更加實用的預測模型,讓心腦血管風險APP更接地氣。
經過三十多年的堅持和努力,他在國際雜志上發表了270多篇學術論文,獲得國家15項發明專利授權,以第一完成人獲得2項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成果被寫入30多項國內外心血管疾病等防治指南、被195部國際專著引用,在國內外心血管與慢性病防控領域產生重要影響。
讓敬業與仁愛精神薪火相傳
初冬的北京,藍天如洗。位于門頭溝的阜外醫院西山科研基地內,“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幾個大字熠熠生輝。這里,也是顧東風的心血管病防治實驗室的所在地。
中午12點,A座三樓的實驗室內,顧東風正在跟助理研究員李宏帆商討最新的研究進程。隔壁的辦公室桌上,一份盒飯靜靜地等待著它的主人。
“教授一忙起來就時常忘記按時就餐,我們都習慣了。”阜外醫院助理研究員楊學禮說。顧東風經常夜以繼日地工作,白天處理行政事務,晚上還要進行科研工作、指導學生,40多歲的時候就有許多白發。
12:30,顧東風匆忙回辦公室扒了口飯。10分鐘后,他又召集同事和學生開會,總結前期工作,安排下周的任務。
除了帶領團隊做科研項目外,顧東風還擔任國家心血管病中心副主任、醫院副院長、流行病學部主任等多個職務,同時還任國內外多個學術兼職。而眾多的頭銜中,顧東風最重視的還是“導師”這一角色。
多年來,顧東風培養起來的學生工作于國內外醫學及相關領域。學生們有的成為教授、學科帶頭人、企業家、青年千人專家等學術骨干。他的學生之一,魯向鋒教授,國家優秀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現在國家心血管病中心負責基因組學研究,今年10月30日,他作為第一作者在國際一流雜志《自然遺傳》發表了的《東亞和歐美人群跨種族血脂異常的外顯子組研究》很有影響力的論文。
“從2004年開始跟隨教授,以前是學生,現在是同事,角色在轉變,但精神的傳承沒有變。”魯向鋒說,“顧教授治學嚴謹,對學生要求嚴格,執著于科研,身先士卒,每天工作很晚才回家,學生們也跟著一起干”。
醫者仁心。顧東風作為主管阜外醫院教育處的副院長時,總是對學生這樣說:“當大夫要有敬業仁愛精神,做好人;做研究要實事求是,不能有半點虛假,才能做好學問。”
阜外醫院第一任院長吳英愷院士是顧東風最為敬佩的前輩之一。吳英愷是中國胸心血管外科和心血管病流行學的奠基人,在醫療、科研、預防、教學等方面作出杰出貢獻。“翻閱他八十年代發表的流行病學和防治英文論文,你能感受到大醫為國為民解除病憂的情懷。”顧東風激動地說,“作為后來人,我們要牢記和傳承前輩的初心,沿著他們的道路砥礪前行。”
“看到學生學有所成,發表優秀論文,或接到學生們從海外送來的祝福,就特別高興”顧東風說。
從青年人身上他看到了國家未來的希望,其最大的心愿就是能夠培養出更多的青年學者,讓更多的年輕人脫穎而出,讓敬業與仁愛精神代代相傳。
希望有機會回報家鄉人民
“我是土生土長的啟東人,能夠獲得科技界最高榮譽,離不開家鄉人民對我的關心和培養。”顧東風說,獲得中科院院士的消息傳出后,除啟東市黨和政府及領導外,不少家鄉老同事、老朋友也來電或短信祝賀,讓他很受感動。
“初中時,我是居民戶口,父母再加上六個孩子,不到月底,家里的米缸就快剩下一個底,大家就勒緊褲帶少吃一點。暑期時常去撿柴禾或割點豬草。”回首自己的學生時代,顧東風感慨萬千。
雖然條件很艱苦,但年少時的日子卻充滿樂趣。無論是小學、中學,很多老師給了顧東風人生中最早的啟蒙,給他留下了深刻的印象。至今他仍能清晰地叫出許多任課老師的名字。“除感恩父母親養育和培養外,我感恩于這些家鄉老師,是他們帶領我走上了學習的道路。”
“我以家鄉為驕傲,啟東有很多更為杰出的人才,我只是比他們先獲得榮譽而已。”顧東風表示,“院士”這份榮譽是對他和團隊過去工作、成績的肯定,也是國家、中國科學院及所有同行對他的一個新托付,意味著一個新的起點。
這幾年回啟東,顧東風總是為家鄉的巨變而振奮。“啟東這幾年生活條件好了,水質好了,流行病也少了。基本公共衛生方面建設得有聲有色,我感到非常高興。”他說,啟東市人民醫院、中醫院這兩年也在不斷發展,醫療條件有了明顯改善。
顧東風認為,許多常見疾病還是要在基層醫院得到解決,像心腦血管疾病通過預防、早期篩查和針對性的防治,可以得到較好的控制。因此,他希望今后能抽出時間,對啟東市居民心腦血管病進行研究,跟基層醫務人員交流,指導心血管病防治工作。把預防和控制方案、價格低及效果好的藥品推介到鄉村衛生室,讓更多的老百姓受益。讓農村心血管病得到更好防治,造福家鄉人民。
參考資料
【1】微信公眾號“啟東融媒”(ID: qdrmt0513),紀實丨啟東走出的首個中科院院士顧東風:我以家鄉為驕傲,我以榮譽為起點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