聰明出自勤奮,真知源于實踐
“聰明出自勤奮,真知源于實踐。”這是李洪鐘常說的一句話,也是他人生的座右銘。1941年出生于山西省晉中市昔陽縣的李洪鐘,其父親曾擔任中國共產黨領導的昔陽西區地下抗日政府的秘書。母親雖然文化程度不高,卻十分懂得文化知識的重要,節衣縮食,供五個孩子上學。
在這樣的家庭氛圍中,李洪鐘努力讀書,從小學起學習成績在全年級便名列前茅。1960年更是以接近全滿分的成績考入太原工學院,在這里度過了奮進的五年。
他一方面加班加點地學習,另一方面作為班長和團支部書記誠心誠意為同學服務,被黨支部列為重點培養對象,受到老師和同學的一致好評。由于在大學畢業實習期間表現突出,被中科院山西煤炭化學研究所擇優錄取,從此走上了自己鐘愛的科研道路。
在這條路上,李洪鐘一干就是13年。1978年恢復研究生招生考試,當時已37歲、身為三個孩子父親的李洪鐘,在父母和愛人的支持與鼓勵下,積極備考,最終被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北京研究生院錄取。
經歷過知識貧瘠時代的李洪鐘,深知知識對于祖國發展的重要性,也更迫切地期望將自己一腔報國之志融入到祖國改革發展的偉大事業中。
獻身科研,執著追求
擔國家之任,則盡為國之力;處隊伍之前,則登險峻之峰。李洪鐘深知作為研究人員必須心無旁騖;作為共產黨員更是要義無反顧。幾十年如一日,堅定的信念和強烈的責任心驅動著他在科學探索的征途上不斷前行。
在工業移動床氣固兩相流裝置中,經常存在串氣、架拱、氣壓與固體流率波動等不穩定現象,操作困難,極易造成事故。李洪鐘根據氣固移動床中氣固相互作用的特點,提出顆粒群體內的氣固間曳力與重力相似具有體積力特性、散料力學適用于氣固移動床的論點,并進一步將多相流基本原理與散料力學相融合,建立了移動床氣固兩相流理論,繪制了垂直氣固移動床流動相圖。他根據上述理論,取得了多項與移動床相關的專利技術,豐富了多相流學科的科學內涵,指導解決了生產中的技術難題。
為解決傳統氣固流化床中存在大量氣泡和顆粒聚團、大大降低流化床反應器生產能力的問題,李洪鐘又對氣泡和顆粒聚團的形成與調控機制進行了深入而系統的研究。他領導科研人員用自制微觀攝像探頭,首次拍攝到快速流化床內瞬態聚團和稀密兩相結構的照片,證實了顆粒聚團的存在。該成果于1999年獲得中科院自然科學獎一等獎。
李洪鐘常說,科研是我們的本職工作,是我們共產黨員的戰斗崗位。科研學術上冒尖就是發揮先鋒模范作用。
低品位復雜礦產資源的高效清潔利用是國家重大戰略。李洪鐘一直致力于流態化技術在礦物加工中的應用,指導完成從10萬噸級難選鐵礦流化床磁選焙燒示范工程到一年20萬噸氧化錳礦流態化還原產業化示范工程。盡管年逾古稀,他依然會親自去四川攀枝花、新疆石河子等,進行實地調研、考察和指導。
歲月易逝,初心不變
科研上李洪鐘是出色的學者,生活中則是良師益友。
記得有一名學生畢業后出國留學,但資金困難,得知消息后的李洪鐘毫不猶豫地主動資助了該生5000元,還多次詢問剛入組的其他學生是否需要幫助。
現如今,李洪鐘已經78歲高齡,每隔一段時間我們便會到醫務室為他取藥,每次都要取上好幾袋。但是,他從未將病痛表現在臉上,依然來辦公室為學生修改論文,時刻保持著對工作的熱情和動力。
李院士常對我們說:科學無國界,科學家有祖國,我們要做對祖國建設和人類文明有所貢獻的中國人。
此刻,我想起了朱自清在書案下壓的那張紙條:但得夕陽無限好,何須惆悵近黃昏。
參考資料
【1】中國科學報 ,但得夕陽無限好 何須惆悵近黃昏 ——記中科院過程工程研究所研究員李洪鐘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