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陳子江院士:“病人的渴望,就是你該做的事”

來源:中國科學報   辛雨 廖洋   2020-08-16
導讀:2019年,陳子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讓陳子江最自豪的身份并不是院士或院長,而是醫生和老師。“作為醫生我得到了病人的認可,給病人解決了問題。作為老師,學生在我這里成長,成為優秀學者和醫生,服務更多的病人。這比我發表世界領先的成果更值得驕傲。”

image.png

陳子江,1959年10月生于湖北武漢,祖籍湖南瀏陽,山東大學齊魯醫學院教授、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事生殖健康及重大出生缺陷防控相關的臨床診療與科學研究,是國內較早開展人類輔助生殖技術的專家之一。

30多年前,蘇應寬覺得中國的生殖醫學還有大片“空白”,陳子江應該去“填一填”。于是,陳子江拿起畫筆,在這張“白紙”上,勇敢地畫了起來。

陳子江在導師蘇應寬的指導下創立了山東大學生殖醫學專業。她希望,中國臨床醫學的發展能走在世界前列,跟已躋身世界前列的基礎研究聯合起來,走一條更有前途的轉化醫學創新之路。

“我得趕緊跑起來,哪怕吃再多的苦”

1979年,陳子江考入山東醫學院(山東醫科大學前身)臨床醫學專業,此前的下鄉經歷,讓她特別珍惜進入大學學習的機會。這一學,就是10年半,這一來,便未曾離開。

作為山東醫學院首批兩名博士研究生之一,陳子江師從我國著名婦產科專家蘇應寬教授,從事婦產科學和生殖醫學的研究。生殖醫學是蘇應寬為陳子江確定的研究方向,“病人的渴望,就是你該做的事。我們應該像發達國家一樣,用最先進的技術來解決患者的難題”。陳子江至今都記得蘇老的話。

當時,國內還沒有生殖醫學的學科概念,在蘇應寬指導下,陳子江從“0”開始,以動物實驗“開道”,踏踏實實研究,解決一道道難題。

“那時我們實驗室的條件極其簡陋、艱苦,近乎作坊。沒有凈化設備,就用噴水壺反復噴水作為初級除塵方式;沒有層流和超凈工作臺,就用簡單木質臺罩和布簾代替。”經動物實驗反復驗證后,陳子江開始大膽謹慎地探索臨床試驗。

為避免開腹取卵給患者造成的痛苦、簡化受精卵體外培育流程,陳子江查閱了大量國外資料,大膽開創超聲微創經陰道穿刺取卵—精子體外獲能—配子宮腔內移植的技術路線,減輕了患者痛苦。通過該技術,1992年,世界首例宮腔配子移植嬰兒誕生。

“現在看來,雖然當時的研究進展只是一小步,但它卻是我打開科研大門的‘鑰匙’,使我體驗到收獲的欣喜。更重要的是,這段經歷鍛煉了我在科研中克服困難的能力。”陳子江說。

1993年,33歲的陳子江被破格晉升為教授和主任醫師,這讓她深感責任重大。她認為自己的經驗仍需積累,必須快馬加鞭做點事情。“我得趕緊跑起來,哪怕吃再多的苦。” 

既要“陽春白雪”又要“下里巴人”

剛攻克了出生難題,陳子江在臨床上又看到了新生兒出生缺陷的問題。有的患者連續生育遺傳病兒,有的患者5年甚至10年“試管嬰兒”不成功,生育時間窗眼看就要關閉。“個人等不起,國家也是如此。”陳子江下決心,一定要做好產前遺傳學篩查,確保優生。

為建立開展優生篩查的平臺,她向科技部申報,建立國家輔助生殖與優生工程技術研究中心。答辯匯報時,陳子江對評審專家說:“治療不孕癥一定要和優生優育結合起來,我們從事生殖醫學研究的人有責任從源頭控制出生缺陷的發生。”

2015年,我國首例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聯合無創產前單體型分析遺傳性耳聾基因健康試管嬰兒誕生,實現了耳聾防治從治療到預防性優生的里程碑式突破,阻斷了該遺傳病的家庭垂直傳遞。

2018年底,高IgM血癥合并染色體羅氏易位及人類白細胞抗原(HLA)配型的第三代試管嬰兒出生,由于植入前已與患病的哥哥進行HLA配型,嬰兒出生后的臍血干細胞可幫助哥哥治療其高IgM血癥,這是目前國內外尚無報道的成功案例。

陳子江在接受《中國科學報》采訪時表示,這說明輔助生殖結合分子遺傳技術不僅可以解決生育困難的問題,還能實現優生,救助有遺傳疾病的患兒。目前,陳子江團隊已自主開發出覆蓋100多種遺傳病的胚胎植入前遺傳學診斷技術,每年幫助1000多個有遺傳病史的家庭生育健康嬰兒。她覺得,能幫助患者生一個健康的孩子是最快樂的。

“高精尖的技術要‘闖’,那代表著國家的水平。但醫生不能只做‘陽春白雪’,也要‘下里巴人’,踏實解決患者的需求。”在陳子江看來,臨床治療不規范,嚴重影響患者的治療效果。

然而,行業標準的制定“不是幾個專家坐下來探討一番就可以商定的”。歷經數年,陳子江牽頭全國數十位專家聯合制定了我國生殖領域多項行業標準/指南——《多囊卵巢綜合征診斷》標準、《不孕癥診斷指南》等,在推動我國生殖疾病診治規范化上起到重要示范作用。

“這項工作異常繁瑣,付出的時間和精力也很多。但再難再累,也必須去做,這是一名醫者的初心。”陳子江說。

為醫為師為他人

無論是診室,還是辦公室,陳子江一直把導師蘇應寬的照片掛在墻上。談及自己的恩師,陳子江說道:“他是一個平凡卻特別偉大的人。那時候沒有‘帽子’、沒有論文,他不‘唯’別的,只‘唯’患者。”

如今,陳子江也成為一名老師,她很清楚自己該教給學生什么——“病人的渴望,就是你該做的事”。

陳子江也時常會與學生講起自己曾經的學習經歷。“或許陳老師希望通過自己的經歷,把老師教給她的,傳授給我們。”陳子江的學生顏軍昊告訴《中國科學報》。

長期的臨床實踐讓陳子江深刻感受到,要想解決臨床上的疑難雜癥,必須先了解其發病機理。多年來,陳子江帶領團隊開展生殖健康與出生缺陷的相關研究,為臨床診治與預防提供了重要理論依據。

“其實,并不是每個醫生都要成為‘醫生科學家’,但醫學的進步需要‘醫生科學家’。”陳子江認為,醫學科學需要創新,“醫學科學家”要不斷地做從“0”到“1”的創新。醫學教育工作者應該反思,怎樣才能給學生更寬松、更利于從“0”到“1”的創新環境。“我們應注重學生的素質教育,而不是直接授予他知識和本領。”陳子江說。

2019年,陳子江當選中國科學院院士。但讓陳子江最自豪的身份并不是院士或院長,而是醫生和老師。“作為醫生我得到了病人的認可,給病人解決了問題。作為老師,學生在我這里成長,成為優秀學者和醫生,服務更多的病人。這比我發表世界領先的成果更值得驕傲。”陳子江說。

參考資料

【1】微信公眾號“  中國科學報”(ID:china_sci),作者:辛雨 廖洋;陳子江:“病人的渴望,就是你該做的事”|走近新院士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