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倪嘉纘院士:橫跨多個領域的科研“雜家”

來源:長春科技小記者      2018-09-13
導讀:與倪嘉纘院士約定下午2點在他的辦公室見面,可此時偏偏下起了瓢潑大雨。擔心先生淋雨,打電話過去詢問采訪是否延遲,84歲的倪老回話“采訪正常進行”。

人物簡介

倪嘉纘(1932——),浙江嘉興人,化學生物學家。1952年畢業于上海大同大學化學系。1961年獲蘇聯科學院無機化學研究所副博士學位。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研究員。曾擔任該所副所長、所長。現兼任深圳大學生命科學院院長。1980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

曾從事原子能化學、核燃料的分離純化、稀土元素的配位化學、分離化學及材料化學等多個領域研究,為我國原子能化學及稀土化學研究作出了重要貢獻。20世紀80年代初,轉向與生命科學有關的生物無機化學研究,致力于稀土元素的生物無機化學、抗體酶及基因工程藥物等化學生物學的研究,在國內較早系統開展了稀土生物無機化學研究。十多年來,專注于研究老年癡呆癥的早期預報及防治。

曾獲第一次全國科技大會獎,中國科學院重大成果獎和科技進步獎。

與倪嘉纘院士約定下午2點在他的辦公室見面,可此時偏偏下起了瓢潑大雨。擔心先生淋雨,打電話過去詢問采訪是否延遲,84歲的倪老回話“采訪正常進行”。

“我做科研60多年基本不接受采訪。”采訪前,倪先生對我們提出一個希望、一個要求。“希望你們更多宣傳在一線的中青年科技工作者,他們的任務重,貢獻更大;第二個要宣傳那些已經過世的老同志,這些老先生比我的貢獻大得多。”他說“希望你們對我的報道要低調,我為國家、為科研做點工作是應該的,不值得宣傳。”

image.png

 回國從零開始研發新課題

 1952年,風華正茂的倪嘉纘從上海大同大學化學系畢業,國家分配他去東北綜合研究所(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的前身)工作。背上行囊,他踏上了從事一輩子的科研道路。從21歲進應化所到現在84歲,倪嘉纘從事科研工作整整63個年頭。從無機化學到原子能化學,從半導體物理到生物,科研工作跨越多個領域,這在科學界也不多見。因此,倪嘉纘常說自己不是專家,倒是一個不折不扣的“雜家”。

1958年,倪嘉纘被國家選派到蘇聯留學,期間他主要進行鉑的配位化學研究。1961年從蘇聯學成回國后,由于當時有報道稱這類化合物很可能成為極有應用前景的抗癌藥物,倪嘉纘非常希望能繼續進行相關研究。但由于當時蘇聯單方撤走專家,我國核武器燃料的相關研發被迫處于停頓狀態,國家需要大量的人才。于是,倪嘉纘和其他許許多多的年輕技術骨干一道被派去研究原子能和核燃料。所有的一切都是從零開始,倪嘉纘一點點學習研究,從入門到真正鉆研進去,解決了不少技術難度較大的課題。  

倪嘉纘在工作中不斷提出創新見解,他開展的草酸钚沉淀條件的研究開創了國內先河,他負責完成的用氟化物通過吸附進行鈾—钚分離及钚純化的實驗室工作等研究都為后續研究的開展打下了夯實的基礎。投入到國家原子能研究的工作中、為國家建設作出貢獻的這段經歷讓倪嘉纘畢生難忘。

 不斷轉行成“雜家”

 1972年,應化所作為軍管單位研究方向有所改變,于是倪嘉纘被派去從事太陽能電池研究,從化學領域跨入半導體物理的領域,又是一個全新的領域。他慢慢摸索前行,功夫不負有心人,在倪嘉纘的帶領下,研究工作有條不紊地展開,取得了不菲的成績。“十年動亂”結束后,因需要重建長春應化所具有優勢的稀土化學研究室,倪嘉纘又被派去研究稀土。起初,人員、技術、場地等各個方面統統都存在很多難題,但倪嘉纘沒有說過放棄。一次,實驗室引進一臺儀器和電腦,可工程師和專家走了后,大家一籌莫展。倪嘉纘號召學生自學,自己也以身作則,利用各種零碎時間,就連出差的時候也要擠出時間學習。

在完成了大量稀土配位化合物的性質與結構研究外,倪嘉纘意識到作為微量的肥料,稀土可以噴灑在樹上,但稀土給人吃到底行不行呢?為了解決這個涉及稀土在農業使用推廣方面的課題,當時已年過半百的倪嘉纘又開始轉向學習生物學,進行稀土生物無機化學的研究。經過近十年的積累,獲得了一批創新性的結果,盡管“稀土對人體有害與否”問題到現在全世界還沒有明確的結論,但是他負責主編出版的《稀土生物無機化學》等兩本專著給了科研人員很大的啟發,有很高的參考研究價值。

后來,倪嘉纘的研究方向慢慢轉向硒。他又開始研究大米、蜂蜜等食物中的硒對人體的作用。在研究硒時,倪嘉纘驚喜地發現硒可以進入人的大腦。于是,倪嘉纘開始研究硒對老年癡呆癥的作用。隨著研究的深入,倪嘉纘對老年癡呆癥這個與以往研究完全不同的領域愈發感興趣。20年來,除研究硒外,倪嘉纘專注于老年癡呆癥的防治和預報的相關研究。

“老年癡呆癥太可怕了,一旦進入中晚期,生活不能自理還需要藥物維持,必須要早期預報、早期干預。”他將許多博士生、博士后集中到一起共同研究這個課題。“得這種病的患者太痛苦了,我們要研究阻止和緩解老年癡呆癥的痛苦。”

 收集郵票和石頭成最愛

 您的科研今后還要轉向么?帶著這種疑問和好奇,記者與倪嘉纘院士進行了一番對話。

記者:您如何評價自己獲得的成就?

倪嘉纘:作為科技人員,真正有很大突破的只是少數,大多數是鋪路的工作,我所做的就是鋪路,只是在科研領域作出了積極的探索。

記者:下一步您的科研還要轉向嗎?

倪嘉纘:目前對老年癡呆癥的研究,我還是非常有興趣的。84歲,可能不會再變了!我要帶領團隊與一些醫院、養老機構合作,繼續就老年癡呆癥進行更深入的研究。

記者:您日常有什么愛好?

倪嘉纘:愛好很多,最大的愛好就是收集郵票和石頭,收集幾十年了。我還喜歡運動,滑冰、游泳,前些年曾帶女兒橫渡南湖。喜歡聽輕音樂,喜歡書法,盡管時間很少,但是一有空還是會練上幾筆。一個人一定要有業余愛好,為什么很多人退休了會有失落感,就是因為沒有愛好,這樣很容易得老年癡呆,特別是退休了一定要有一個新的生活目標。

記者:工作中您最大的快樂是什么?

倪嘉纘:科研工作具有挑戰性,雖然今天沒有成功,但每次取得一個進步,解決一個問題,都會使人感到快樂,我最喜歡和年輕人在一起搞教學、科研。

記者:八十多歲了,您還在給學生上課?

倪嘉纘: 二十幾歲時就是一邊搞科研一邊給學生上課,直到去年每周還用4個小時給研究生講課,這么一講就是六十多年。

記者:您覺得年輕的科技工作者最需要的是什么?

倪嘉纘:我常用“業精于勤”來激勵學生。一個人的成功,刻苦是最重要的,聰明是第二位的。一個人很聰明,但是如果他不刻苦照樣很難成功;如果一個人刻苦,他就一定會成功的。當然,除了勤奮刻苦,充滿動力對一個人來說也非常重要。一個科研人員的動力無非來自于兩方面:一是社會需求,二是本人興趣。有這兩方面的動力,很多事情就都能做好。但是,如果把求錢作為唯一的動力的話,科研很難做好。搞科研是一件很苦的事,有興趣的話,苦一點也高興。在我63年的科研生涯中,多次轉行都是順應了國家需求。但這既是國家和社會的需要,同時也是自己的興趣所在。

 image.png

參考資料

【1微信公眾號長春科技小記者(ID:cckjxjz)倪嘉纘:橫跨多個領域的科研“雜家”https://mp.weixin.qq.com/s/lCuVX3dfuxofe8ibwcAHoQ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