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5年年初,原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侯建國出任科技部副部長,于是乎,中國科技大學校長一職在近兩個月內一直空缺,在北京大學、浙江大學、清華大學、中山大學、南方科技大學、北京航空航天大學七所知名高校陸續“換帥”之后,中科大的“新帥”終于露面。
3月27日,在中國科技大學召開的全校教授干部大會上,中組部有關負責人宣布,中國科學院院士萬立駿出任該校校長。至此萬立駿成為中科大建校56年來的第9任校長,前任校長包括郭沫若、嚴濟慈、谷超豪、侯建國等學界泰斗。他也是中國科技大學近20年來第一位“空降”校長。而上一次“空降”,還要追溯到1988年復旦大學數學研究所所長谷超豪轉任中科大校長。
與此前新上任的北京大學校長林建華、清華大學校長邱勇一樣,萬立駿也是化學專業背景出身,這3位國內頂尖高校的校長也由此被稱為“化學三掌門”。
萬立駿表示,中科大經過57年的發展,正處在建設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的關鍵時期,面臨著全新機遇與挑戰。未來,他有決心和全校師生員工一起堅持正確的辦學方向和教育理念,尊重科學,維護學術尊嚴,攻堅克難,為將中國科學技術大學早日建成世界一流研究型大學而努力奮斗。
“當好大家的服務員”
“受命來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工作,我深感榮幸。我來自中國科學院化學研究所,與科大同屬科學院系統,借‘全院辦校、所系結合’的紐帶,有幸早與科大結緣,這里有我崇拜的學術大師,有我尊敬的老領導,有我科研合作的伙伴和好朋友,在相知相識中,不斷加深了我對科大的認識和了解……”萬立駿在全校教授干部大會上說。
的確,這些年萬立駿和中科大時有交集。2012年3月26日,萬立駿應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執行院長楊金龍教授邀請為中科大盧嘉錫化學科學英才班和師昌緒材料科學英才班同學做了題為“新型能源材料與表面研究”的報告?!?/p>
在報告會之前,萬立駿指出,中科院化學所和中科大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之間一直有著密切的關系,化學所前輩,我國著名化學家柳大剛、王葆仁、華壽俊先生曾先后兼任科大建校初期化學學科領導,并親自教書育人,為化學學科發展和人才培養做出了應有的貢獻。今天的化學所在化學與材料科學研究方面做出了突出的成績,為我國的科學技術發展做出了較大的貢獻,這些都離不開人才的培養,特別是大學人才的輸送。在新的形勢下,我們要乘著“科教結合,全院辦學”的春風,將科學研究后備軍的培養工作做好,把英才班辦好,為國家的戰略發展提供生力軍。這樣的肺腑之言讓在場的大學生們激動不已。
2014年11月,萬立駿為中科大化學學院研究生做了一場學術前沿講座?;蛟S連他自己也沒有想到,僅僅在四個月之后,他就成為中科大的“新掌門”。
在就職講話中,新校長萬立駿不僅“敬佩各位先生從容執著,嚴謹治學,兢兢業業,教書育人的大師風范”,“贊頌科大學子為科學發展學習,自己不斷成長,也把聰明才智貢獻到科大的發展之中的業績”,還特別贊頌了分布在全國各地、全世界各地的科大校友。
在他看來,中科大是一所“具有優良與光榮傳統、具有重要學術影響力的全國重點大學”,“幾代科大人不懈努力,艱苦奮斗,奮發圖強,憑借自己的科教實力,已使科大享譽全球,是科技英才的搖籃”。
“今天,我有幸成為科大的一員,自知自己能力有限,也自知責任重大,我一定按照黨中央的要求,在中科院黨組的直接領導下,盡快熟悉情況,努力學習研究教育規律,盡心盡力,嚴格要求自己,當好大家的服務員,以努力不負組織所托,不負師生厚望。我也懇請科大的廣大師生員工,海內外校友,支持我和學校黨政領導班子工作,一如既往地為科大發展貢獻力量?!比f立駿說。
他是一位科研攻堅者
在中科大歷任校長中,9位校長全部是男性。萬立駿是第一位在日本獲得博士學位的中科大校長。嚴濟慈為法國國家科學博士;管惟炎為前蘇聯科學院物理問題研究所副博士;滕藤曾在前蘇聯進修;谷超豪為莫斯科大學物理數學科學博士;湯洪高曾在牛津進修;朱清時與侯建國均有留美經歷。從學術背景看,9位校長中有5人擁有博士學位,2人畢業于中科大、是土生土長的“科大人”,有6位是中科院院士(1983年前稱學部委員),無一不是“大咖”。
萬立駿的主要研究領域是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技術(簡稱STM)和納米材料科學。對于大多數人來說,“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技術”是個陌生的術語。
“簡單說來:物質世界是由原子和分子組成的。研究原子和分子的運動是科學家們的夢想,只有了解了原子和分子的運動之后,才能想辦法改進和創造新的具有特殊功能的材料。而電化學掃描隧道顯微技術可以在溶液的環境下,比如電池充電放電的過程中,原位觀測到原子和分子的運動和反應。除了觀測之外,這項技術還有一個功能,就是可以進行原子操縱,通過一定的方法將原子、分子進行移動、組合,進行人工‘化學反應’?!比f立駿耐心通俗地向記者介紹起自己的研究領域?!?/p>
目前,STM技術研究的重大前景是可以利用單個分子結構來“制造”與信息、電子有關的器件。比如電子電路中的電阻、電容、二極管等,使電子器件信息的存儲量增大,不失為材料、信息的一次革命?!?/p>
萬立駿在納米材料方面的研究,則是將電化學和納米材料兩方面相結合,發展新能源材料,包括手機和數碼產品常用的鋰離子電池,應用于汽車的燃料電池等;以及發展新型吸附材料,用于飲用水的處理等。
迄今為止,他已在國際多個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300余篇,單篇最高引用率近700次,總引用次數超過一萬次。作為主要參加者、課題負責人及首席科學家,他參與了國家“973”,中國科學院重大基礎性研究項目,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項目等,2000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支持,2002年被評為中國科學院“百人計劃”優秀入選者,并榮獲2001-2002年度中國化學會-德國BASF巴斯夫青年知識創新獎、中國分析測試協會一、二等獎等,2005年獲北京市科學技術一等獎(第一獲獎人),2007年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第一獲獎人),2009年獲發展中國家科學院(TWAS)化學獎等。他被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和發展中國家科學院院士,被選為英國皇家化學會“Fellow”,中國化學會副理事長,中國電化學會主任,SPM系列國際會議組委會委員等。還擔任國內外10余種學術期刊的顧問編委和編委,擔任《中國科學·化學》的主編。
這一長串成績和榮譽,萬立駿并沒有過多提及。他說,和很多同齡人相比自己是幸運的,“在人生道路上,我選擇了科研這個方向,并且不怕吃苦堅持走了下來”。
參考資料
【1】中華兒女新聞網,萬立峻 中科大“新掌門”,http://elite.youth.cn/gnb/201504/t20150409_6570824.htm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