曲折的求學之路
汪爾康的童年時代,正值日本侵略中國、中國軍民奮起反抗的年代。其父誓不為日本侵略者服務,全家失去了經濟來源。
汪爾康貧寒的家境和強烈的求知欲打動了“鎮江立人學堂”的教書先生,隨后學堂破例允許汪爾康做些掃地、打水、擦桌椅等雜活,以換取旁聽資格。
學堂先生是個崇尚科學的人,他常常在學生面前講:“電燈怎么會亮?留聲機怎么會響?這都是科學發明的結果。”先生的引導為汪爾康幼小的心靈打上了深刻的烙印。他憧憬著自己將來也能成為有發明、能創造的科學家。
憑著天賦和刻苦,汪爾康在未滿16歲時一舉考入上海滬江大學理學院化學系。在校期間,黃浦江畔旖旎的校園風光和多彩的校園活動從未讓汪爾康多停留一秒,他惜時如金,把時光全部用在了學習上。
1952年大學畢業后,在很多同學都留在南方的大趨勢下,年僅19歲的汪爾康積極響應黨的號召,毅然來到條件艱苦、滿目瘡痍的東北,來到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從此踏上60多年的科研之路。
一生與化學結緣
新中國成立后,汪爾康赴捷克斯洛伐克科學院極譜研究所留學,師從著名分析化學家、諾貝爾化學獎得主海洛夫斯基教授,主攻當時新興的、中國科技界少有人問津的極譜學。
在布拉格,汪爾康僅用三年時間便取得了常人要四五年才能拿到的副博士(哲學博士)學位。
留學期間,他首次提出“陰離子促使汞電極氧化產生出極譜氧化波的普遍規律”和“與汞形成配合物和形成汞鹽膜”的理論。海洛夫斯基在與我國極譜學先導韓祖康教授的通信中,多次稱贊汪爾康聰明、刻苦、成績優秀。這位著名的老科學家滿懷深情地預言:中國的科學事業將在新一代手中前途無量。
1959年,汪爾康以獲得副博士學位的榮譽,結束了在國外的學習生活,婉言謝絕了導師的再三挽留,回到了日夜思念的祖國。
歸國后,汪爾康把目光聚焦在電分析儀器的研發上。20世紀70年代中期,他研制成功我國第一臺大型脈沖極譜儀,其分析靈敏度和穩定性均達當時國際的領先水平。80年代后又首創多功能新極譜儀,并獲得國家新產品金龍獎。他先后研制成功經典極譜儀、各類示波極譜儀、方波極譜儀、示波/方波極譜儀、脈沖極譜儀、循環伏安儀、電位溶出伏安儀、四電極系統循環伏安儀、線性電流掃描伏安儀和水質檢測儀等。
針對我國環境保護監測以及人民健康、生命科學等諸多領域中的重大分析問題,從上世紀末,汪爾康就開展了“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儀”的研發。他創新性地將毛細管電泳的分離技術與電化學發光檢測技術相結合,在此基礎上,成功地將毛細管電泳分離和電化學發光檢測各自特點集為一體,研制出國際首創、具有我國自主知識產權的“毛細管電泳/電化學發光檢測儀”。
甘當“鋪路石”
多年的潛心研究,使汪爾康在國際科學界頗有盛譽。他先后被美國休斯頓大學、法國第戎大學、日本京都大學、香港科技大學、日本山梨大學聘為客座教授。
幾十年來,汪爾康為培養年輕科技人才傾注了滿腔心血。他甘作“人梯”“鋪路石”,不管科研任務有多重,總是要擠出時間,編寫教材,親自講授。
至今,汪爾康已培養碩士、博士研究生150多名,博士后13名。學生中有5人獲中科院院長獎學金特等獎,3人的論文被評為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4人獲中科院優秀博士學位論文,1人被評為全國優秀博士后。他本人也多次被評為中科院優秀導師。
生活中的汪爾康是一位不折不扣的勤儉長者。
采訪時,《中國科學報》記者無意中看到老先生的外套,在手肘和袖口處有兩個磨漏的小洞。在閃亮的科研光環之外,老先生人格的魅力也讓人深深為之折服。
參考資料
【1】中國科學報,記著名分析化學家汪爾康:旁聽生中走出的院士,http://news.sciencenet.cn/htmlnews/2014/6/296838.shtm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