研究領域
趙東元院士一直從事沸石分子篩、無機納米材料的合成研究,致力于由分子自組裝、模板導向化學、表面活性劑、超分子組裝、溶膠—凝膠化學控制多孔性、納米材料的結構、排列、形貌,進而建立分子構筑與有序排列、功能組裝之間的橋梁,實現功能材料的合成設計和宏觀控制。
2000年之后研究方向為新型功能實用性有序多孔性材料的微觀組裝和宏觀控制、介孔分子篩材料的合成組裝,生長及物化性質研究;新型微孔分子篩的結構和合成設計;低維納米材料的功能組裝和合成設計;新型多孔材料和低維有序納米材料的合成及表征,嵌段式高分子界面上新型無機納米材料的定向生長和組裝;納米催化劑的制備、結構與綠色催化化學。
每天像小螞蟻一樣地工作
趙東元院士在學習中偏科嚴重,但對化學的癡迷和堅持是他成功的秘訣。大學期間,他將能在圖書館借到的書全部看了一遍,特別是關于有機化學的書。1990年博士畢業后開始工作,20多年來一直從事造孔材料的研究,1993年出國學習,1998年回國。剛回國時,趙院士廢寢忘食的工作,為了靈光一閃的實驗想法,常連續十幾個小時泡在實驗室里。他總是抓住機會吸收別人好的想法,從而保持自己思想的鮮活。回國后他創造了17種以復旦大學命名的新型介孔分子篩結構(FDU系列),應用于加氫裂化、HPLC的擔體分離蛋白質、固定化酶和生物玻璃補骨材料等方面,取得了較好效果。
2007年,趙東元教授當選中科院院士。對于當選院士這一榮譽,趙院士便顯得謙虛而淡然。他認為當選院士意味著要用更高的標準來要求自己,在科研方面進一步創新。談起他的造孔事業,趙院士說:“我真覺得搞科研挺累,腦子沒有休息的時候。可是,我就喜歡這個。” 趙東元院士的信念就是每天像小螞蟻一樣地工作,日積月累后,就能得到豐厚的收獲。因此他每天都會制訂計劃,并盡量去完成。他一直教育學生,如果不能專注于科學研究的話,是肯定不會成功的,所以一定要不怕清貧,不怕辛苦,持之以恒。
重視基礎,因材施教
趙東元院士非常重視基礎科學。盡管科研工作繁忙,但他仍堅持每天晚上回到實驗室和研究生交流,對他們進行指導,每年給本科生上“基礎化學”,他認為“我要從本科起就培養學生,將來我的學生們一定會青出于藍而勝于藍。”
趙院士主張教師針對學生的特點,因材施教。因為任何人都是不一樣的,有的動手能力強、有的則長于理論。教師在指導研究生的時候只有充分考慮和發揮學生自己的特點,才能做得好。
同時趙院士還非常鼓勵學術上的探討和交流。有些學生往往在試驗結果不是很好的情況下有些氣餒,不想和別人交流、展示,可是,如果你不和別人交流,就永遠也找不到實驗失敗的原因。”趙東元說。
趙東元不僅科學研究成果顯著,同時還以極大的熱情投入教學,多次被評為“優秀研究生導師”。
參考資料
【1】微信公眾號粉體人(ID:gh_b5722ae03923),趙東元院士:我就是一個造孔之人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