趙玉芬,有機化學家,1975年獲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博士學位。寧波大學新藥技術研究院院長。曾任清華大學生命科學與工程研究院副院長,生命有機磷化學國家教委開放實驗室主任,廈門大學藥學系主任。199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學部委員(院士)。
主要從事生命有機化學、有機磷化學、生命起源、藥物化學和化學生物學領域的研究。發現了磷酰氨基酸能同時生成核酸及蛋白,又能生成LB-膜及脂質體。提出了磷酰氨基酸是生命進化最小系統的觀點。發現了絲組二肽切割RNA及DNA的切割機理與生物化學中水解磷酸二酯鍵一致。發明了合成抗癌藥三尖杉酯堿母核的新方法。主要成果有:(1)有機磷試劑在合成雜環化合物的應用;(2)N-磷?;被岬男滦再|;(3)磷酰化氨基酸與小肽;(4)氨基酸與小肽的FAB-MS研究。代表作有《元素有機化學》、《生命的起源與進化》、《磷與生命化學》。
回家之路
她,長于臺灣,學于美國,是第一批回祖國大陸的臺灣學者;她發現磷?;被崾巧鹪吹姆N子,平息了是雞生蛋還是蛋生雞的爭論;她是當時最年輕的中科院女院士,獲得世界磷化學最高獎Arbuzovs獎。
她一直在前行,從臺北到紐約再到中國大陸,最終是為了追尋回家的路;她一直在探尋,在化學學科耕耘四十年,始終是為了尋求生命的起源。
她常常笑著說:“只要你感興趣,肯堅持,就沒有困難。”她就是,趙玉芬。
1948年,趙玉芬生于湖北漢口,不到周歲就隨父母到了臺灣彰化。
在臺灣彰化女中讀書的趙玉芬,遇到了化學老師孔祥真?!袄蠋煱牙砘R講解的很有意思,很風趣,我們上課也不枯燥,做的實驗也很神奇。所以我從初中起就對化學產生了興趣?!眻罂即髮W時,趙玉芬直接選擇了臺灣新竹清華大學的化學專業。
1971年,23歲的趙玉芬完成了大學學業,并以優異的成績拿到了美國紐約州立大學石溪分校的入學通知,還拿到了高額的獎學金。
剛到美國的趙玉芬,美籍華人楊振寧教授剛好在石溪分校做了一次有關中國大陸的演講,“中國科學的春天就要來臨了,祖國需要大批的科研人才?!边@是趙玉芬第一次真切地聽到祖國大陸的消息。
第二年,一個中國科學家代表團訪問美國。趙玉芬作為臺灣留學生代表向代表團團長、中國生命科學界元老貝時璋教授獻花,和大陸同胞的第一次近距離接觸,讓“祖國”這個陌生但又讓趙玉芬魂牽夢繞的地方不再遙遠。
河南淇縣,是古老的中原文化發祥地,是擁有燦爛青銅文明的商朝國都,也是趙玉芬的祖籍地。1978年,趙玉芬從美國一位親戚得知了淇縣老家的地址,多方聯系,終于收到了回音。那年夏天,趙玉芬按捺不住,立即踏上了“故鄉行”。“我要回老家,我要去尋根,我要去替父母圓他們二十多年一直未了的心愿?!?/p>
走在那條小時候母親常常講述的淇河邊,趙玉芬看到了清清的流水和岸邊密密的楊樹林。在大陸一個月的時間,趙玉芬探望了九十多歲的外公,看他當場揮毫潑墨:“為人民服務思想好,外孫女如今回家鄉?!比チ撕幽弦笮婕坠俏倪z址,直觀而又深切地感受到了中華文化五千年綿延不絕的吸引力。也調研了北大、南開等幾所大學以及中科院的化學研究所,留意到自己在美國做實驗的主要設備那里都有。還到了當時的商業中心王府井,震驚于那些低矮陳舊的店鋪、極其匱乏的商品。
“回家、回家、回家!”當時已完成博士后研究,在生命有機磷化學研究開始嶄露頭角的趙玉芬做出了決定:回大陸工作,為自己的同胞盡一份力!她的導師、世界著名核酸化學家夏皮洛教授(R.shapiro)說:“你的決定很勇敢,但你回去是我們美國人的損失(Chinese gain, American loss)?!?/p>
“河南是我生命的根,臺灣是我發芽的地方,美國是我啟蒙的地方,中國是我的事業長成大樹的地方。這幾個地方就像一粒有生命的種子,生長的不同階段就好比是我生命歷程的濃縮和概括。”趙玉芬說。
是先有蛋還是先有雞?
回到大陸的趙玉芬,選擇了磷元素繼續進行研究。一個偶然的機會,她將磷與氨基酸連接起來,發現了一個文獻中從未記載過的異常現象:化學性質很穩定的氨基酸,一旦和磷結合成磷?;被?,就會變得非常活潑。它在水里可以長大,可以生成二肽(蛋白質前體),同時,還可以與核苷組成核苷酸。
蛋白質和核酸是生命的存在形式,其中蛋白質是執行功能的分子,核酸是遺傳信息分子。與“先有雞還是先有蛋”的爭論一樣,在生命的起源問題上,也有一個先后之爭。是先有蛋白質?還是先有核酸?這就是在科學界爭論已久的“雞蛋之爭”。
趙玉芬的導師拉米爾茲教授曾告訴她,“當某一個化學反應沒有出現預測的結果時,不要認為這是失敗,請注意觀察,實際上出現的究竟是什么。這個不依照你預測所出的結果,很可能是一個創新?!?/p>
趙玉芬抓住了這個異常現象,在十年內與她的學生們,把20種氨基酸和磷的合成實驗全都做了。據此,她首次從磷化學的角度去破解了生命的奧秘,提出磷酰氨基酸是生命進化的最小系統。這一驚人的發現,平息了“雞蛋之爭”,證明了雞和蛋是同時產生的。
1990年,在法國奧爾良舉行的第11屆國際生命起源大會上,趙玉芬以大量的實驗結果和嚴密的理論論證,提出了“磷酰化氨基酸是核酸與蛋白質的共同起源,是生命起源的種子”的理論體系,令與會的近400位科學家包括一些諾貝爾獎得主耳目一新。這一解釋生命起源的新成果已經被世界生命化學屆廣為引用,推動了世界磷化學和生命化學的進步,并打開了新藥開發的新思路。國際生命科學學會執行委員拉茨卡諾?安東尼奧等權威科學家認為“激動人心的重要成果,對生命科學的研究很有價值”。1991年,43歲的趙玉芬成了當時中國最年輕的中科院女院士,1993年獲第一屆“中國杰出青年化學家獎”,1995年當選為俄羅斯國際科學院外籍院士。2015年獲國際阿布佐夫獎——有機磷化學領域;2017年獲盧嘉錫化學獎。2018年11月,趙玉芬院士被中國空間技術研究院聘任為太空探索實驗科學委員會共同主席及天體化學、天體生物與生物工程分委會主席,牽頭組織多個重要單位,積極推動太空探索實驗國際大科學計劃,提升中國航天的國際影響力。趙玉芬院士在國內外權威學術刊物上發表論文500多篇,出版專著8部,獲得86項國家發明專利授權。
趙院士的研究方向是研究生命科學和藥物化學,她目前的人生經歷也和她研究生命科學相呼應,大陸-臺灣-美國-大陸,又回到生命的起點。趙玉芬說:“我們研究的是生命從無到有,這個跨度很大,地球到今天的壽命有45億年了。研究生命的起源,不是一個學生就能夠做完的,而是幾代學生研究。這一代學生研究一點,我們前進了一步,下一代學生再接著研究,再前進一步……從1979年開始,到今天都40年了,參與的不光研究生,就是博士生的數量都超過200個了。有些問題是一個個體解決不完的,只能一代代傳承下來,保持著興趣堅持下來,這樣人類才能進步,我們這些科學家就要有這個精神。”人類對自己從哪里來,有著永恒的好奇,而就是這樣的好奇激發著人類不斷前行。
參考資料
【1】微信公眾號中生藥協(ID:CBPIA68),【最年輕的中科院女院士】趙玉芬:尋找生命的起點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