利用太陽能驅動的人工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是減少二氧化碳排放并提供可再生能源的一種有效方法。但上述光催化反應的發生在熱力學和動力學上都存在較大困難,當前人工光合作用的效率依然很難超過綠色植物。因此,開發和構筑高效的催化反應活性位對于高效人工光合作用二氧化碳資源化利用體系的構建至關重要。眾所周知,單原子金屬碳基材料是近年來新興的催化材料之一,由于獨特的電子及能級結構,這類原子級分散的單位點催化材料可以為催化反應提供接近理想水平活性成分的原子利用率,表現出不同于傳統納米催化劑的催化活性、選擇性和穩定性。作為最常見的“單原子”催化材料,碳載體上四個氮配位錨定的金屬位點(M-N4)雖可提供相對穩定的配位環境,但也一定程度上限制了表面原子結構對活性位點電子和能帶結構的調控,制約了上述材料催化性能的提升。
鑒于此,該研究從材料的合成角度出發,創造性的開發了一種溫和的自上而下策略用于金屬顆粒原子化和單原子金屬配位結構調控。原位產生的氣態酸可將多種尺度的Fe顆粒刻蝕成Fe離子,汽化金屬離子被NC的表面缺陷錨定并在表面富集形成原子級分散的單原子金屬Fe活性位。更重要的是,上述過程中NC載體上形成的C=O基團將與單分散的Fe中心鍵合,最終形成獨特的Fe-N4O物種。通過構建具有獨特配位結構的單分散金屬FeN4O位點,使得Fe-NO/NC作為CO2還原助催化劑在均相和非均相光催化劑體系中均展現了良好的催化性能,反應一小時轉化數值分別高達1494和825,實現了高效的CO2催化轉化。該研究為探索和設計用于高效太陽能驅動轉化的高性能單原子助催化劑具有重要的借鑒意義。
論文第一作者為日本北海道大學李云祥博士,華中農業大學理學院青年教師汪圣堯副教授和日本國立材料研究所葉金花教授為論文共同通訊作者。該研究是汪圣堯副教授受我校“青年骨干國際培養計劃”資助在日訪問交流期間取得的重要成果。
此前,汪圣堯副教授在光催化二氧化碳還原體系的光譜吸收拓展、載流子遷移調控及催化活性位設計等方面的開展了系列創新性研究,相關成果發表在《自然?通訊》《美國化學會志》及《應用催化B:環境》等國際期刊上發表,受到了國內外同行的高度關注。
論文連接1. 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9060
論文連接2.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8350-7
論文鏈接3. https://www.nature.com/articles/s41467-020-14851-7
論文連接4. https://doi.org/10.1016/j.apcatb.2020.119096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