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中國科學院“90后院士”陳俊武:一生為國所需

來源:科技日報   記者 瞿劍   2019-10-27
導讀:我國的兩院院士中,年滿80周歲而成為資深院士的少數人,被定義為“國寶”級人物。資深院士中,年屆90“還每天上班”的少之又少;而90歲以后仍立于科技前沿的,更是鳳毛麟角了。被人尊稱為“90后院士”的陳俊武,就是這樣一位工齡與共和國同齡的中國科學院資深院士。

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

今年92歲高齡的陳俊武院士,是我國著名的煉油工程技術專家、催化裂化工程技術奠基人、煤化工技術專家。

image.png

這套身份標簽中,專業性最強的“催化裂化”往往讓普通人一頭霧水。其實說白了,它就是石油煉化工藝技術之一,卻是我國石化行業采用的主流技術路線:目前我國有70%的汽油是通過催化裂化技術加工而成。

為何催化裂化成為技術主流?陳俊武解釋,它所具有的原料適應性強、投資少、操作費用低、產品受市場歡迎等優點,特別適合我國的原油資源秉賦。這恰恰印證了他對自己的“初心使命”的詮釋:“用四個字來概括,那就是:國家需要!”

上世紀60年代初,汽車背著煤氣包在北京滿大街跑,刺激石油工人王進喜“寧可少活20年,拼命也要拿下大油田”;帶給陳俊武的卻是另一種刺激:“這就像有了上好的稻谷,卻依然吃不上香噴噴的白米飯”。

1961年底,石油工業部決定自力更生開展流化催化裂化等5項煉油工藝技術攻關,這就是后來大家耳熟能詳的“五朵金花”。

34歲的陳俊武受命擔任國內首套流化催化裂化裝置的設計師。當清冽的汽油從撫順石油二廠60萬噸流化催化裂化裝置里第一次流淌出來,陳俊武和在場的人們一同流下了激動的淚水。

陳俊武在作業現場調試設備。

image.png

中國石化洛陽工程有限公司供圖

這套完全自主化裝置打破了當時西方國家對煉油深加工技術的壟斷,帶動我國煉油技術一舉跨越20年,達到當時世界先進水平。此后,陳俊武又主持完成了同軸式催化裂化、渣油催化裂化等技術,實現了煉油核心技術牢牢掌握在了我們自己手中。

目前,我國已建成投產各種催化裂化裝置已有150余套,總加工能力近2億噸,成為世界矚目的催化裂化強國。多年來,運用催化裂化工藝生產了近70%的車用汽油、40%的丙烯、30%的柴油。

神算源自腳踏實地

在中國石化,有一則陳俊武“決勝千里之外”故事廣為人知。

1995年的一個午夜,一個緊急電話打到了陳俊武位于洛陽的家里。原來,是千里之外的九江石化煉油廠催化裂化裝置運行不正常,各種分析判斷處理均不奏效,眼看只有停工了。有人建議,“不如請教一下陳院士再做決定”。

陳俊武詢問了現場情況和儀表參數,判斷是裝置內的一個閥門沒有被真正打開?,F場人員重新檢查、打開閥門,裝置很快運行正常。大家一片驚嘆:“陳院士真是神算??!”。

這個“神算”不是偶然的,它既來自扎實的理論功底,又來自豐富的現場經驗,以及對裝置結構的了然于心。

現任中國石化洛陽工程公司首席專家的劉昱回憶,陳俊武常常這樣告誡,“做工程設計的人,在現場工作的時間不夠,是干不好的”。他帶領著他們走南闖北,幾十米的高塔他親自爬上去察看,黑洞洞的反應器他要鉆進去探個究竟。年輕人從他身上學會了這樣的嚴謹和求實:每到一個現場,“我們都必做兩件事——鉆兩器、爬高塔”。

八十多歲再領軍

針對我國缺油、少氣、多煤的資源本底,上世紀末,陳俊武就開始了尋求原油替代工藝,同時關注全球氣候變化課題。

以煤替代原油生產烯烴(即俗稱的“煤制油”)是符合國情的新工藝路線,而煤制烯烴的技術瓶頸在于甲醇制烯烴。中科院大連化物所攻克這一世界性難題后,慕名找到陳俊武,尋求幫助。當時國際原油處于低價位,共同開發這項世界上沒有成功先例的技術,需要勇氣,更需要眼光。

image.png

以實驗室數據為基礎,直接放大一萬倍,存在巨大風險。陳俊武提出分兩步、兩個一百倍放大的方案,并強調“一定要搶時間。如果國外公司占領了中國市場,我們再國產化就晚了,這關系到國家利益!”

八十多歲的陳俊武又一次擔當研發團隊的領軍人物,他的辦公室成了項目指揮所,大家在這里討論,尋找一把又一把解鎖的鑰匙。

在與國外公司的賽跑中,他8次奔赴陜西華縣,3次前往遼寧大連,兩次北上內蒙包頭,現場指導,推進攻關,最終大獲全勝:2006年,“甲醇制取低碳烯烴技術及工業性試驗”通過鑒定。隨后,國家發改委采納了他從國家能源安全戰略高度提出的建議,核準相關工程上馬、并于2010年一次投產成功。

從中試成功到百萬噸級工業裝置產出,前后僅四年時間。

陳俊武對我國碳排放峰值的研究結論,則為我國參與政府間應對氣候變化談判提供了有益的建議和翔實可靠的數據。令人嘆服的是,他在2011年發表的成果,與三年后北京APEC峰會上中美共同發布的中國碳排放數據十分吻合。

身邊一盞明亮的燈

陳俊武的同事,常常稱他為“身邊一盞明亮的燈”,因為他在事業上“干驚天動地事”,在生活中“當隱姓埋名人”。

2014年7月,洛陽工程公司三分之二的人員搬到廣州工作,按照級別待遇,規劃給陳俊武安排一套100多平米的安置房。他聽說后,明確表示不要;多次勸他,他說:“我年齡大了,在洛陽工作和生活,要廣州那么大的房子干嘛?!”有人提醒他,可以留給女兒,或者以后賣了也是一筆不小的收入。他卻說:“我是我,她是她!”堅決不要這套房。

對自己這么“小氣”,幫助他人,他又非常大方:他曾把自己的獎金捐給公司幼兒園、捐給優秀民辦教師,還曾資助洛陽市新安縣貧困大學生上學,直至大學畢業。

在陳俊武工作時間最長的洛陽工程公司,有年輕人被問到最佩服他什么。年輕人答道,佩服他站在行業頂端的視野與眼光,追求科學的堅定與執著,科技報國的使命與擔當。

參考資料:

【1】微信公眾號:科技日報(ID:kjrbwx),“90后院士”陳俊武:一生為國所需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