分子多面體化合物因其獨特的結構、限域空間及在催化、分子識別等領域的應用而備受關注。近些年來,化學家們構筑了形狀、尺寸、功能各異的分子多面體結構。但由于基本設計原則的匱乏,新多面體結構的發現仍面臨挑戰。近年來,曹曉宇-楊柳林聯合團隊借鑒數學中的面方向性多面體(Face-Rotating Polyhedra)概念,發展了以三聚茚、氮雜三聚茚、四苯乙烯等為基元的一系列分子面方向性多面體組裝體系,將組裝基元的二維手性傳遞至分子多面體的三維手性,是一類全新的分子手性形式 (Nat. Commun., 2016, 7, 12469; Chem. Commun., 2018, 54, 4685; J. Am. Chem. Soc., 2017, 139, 18142; Chem. Sci., 2018, 9, 8814)。
本工作基于圖論構建了預測分子多面體結構的模型,并通過五邊形面基元(F)和二胺頂點(V),進一步構筑了一類F2nV5n類分子多面體結構。但該類分子多面 體不屬于任何已知的經典多面體結構,是一類全新的多面體。圖論揭示了該類分子多面體的對稱性和拓撲結構,指出構筑該類分子多面體(n=2, 3)需一定弧度的五邊形基元和約70°夾角的頂點。五苯基吡咯是典型的聚集誘導發光分子,且苯環旋轉可使該分子呈現一定弧度。同時,環己二胺分子具有60°的扭式構象,符合頂點的結構要求。因此,通過五苯基吡咯衍生物和環己二胺分子,可在不同溶劑中分別得到了截角四面體和截角菱面體結構。通過高效液相色譜、質譜、圓二色光譜、單晶和理論模擬,佐證了該理論預測模型的正確性,并證實了溶液狀態下,五苯基吡咯分子的苯環受限而導致了分子多面體的手性。
該工作由楊柳林研究員、曹曉宇教授和田中群教授共同指導,博士生瞿航為論文第一作者,黃哲譽碩士、碩士生董雪、王忻昌博士、博士生湯嘯、博士生李之豪、碩士生劉昊亮協助完成工作。華南理工大學趙祖金教授和碩士生黃瑞山協助完成圓偏振熒光測試。此工作得到章慧教授、蘇紀豪教授、孫慶福教授、李霄鵬教授、汪騁教授、張維教授、王宇博士等積極幫助與支持,并得到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批準號:21971216, 21722304, 91427304, 21573181, 91227111)、中組部“青年拔尖人才”計劃、中央高校基本科研業務費專項資金(批準號:20720160050)、南強青年拔尖人才支持計劃支持。
論文鏈接:https://pubs.acs.org/doi/10.1021/jacs.0c08243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