該綜述總結分析了目前關于FRET原理設計的小分子熒光探針的最新研究進展,討論了能量多種供體-受體組合以及基于此的探針用于對陽離子、陰離子、中性分子、生物大分子、細胞微環(huán)境以及雙/多分析物的檢測與成像。尤其是對于利用FRET原理設計雙/多分析物同時檢測這一方向做了較深入的探討。并對目前存在的問題和以后可能的基于FRET技術原理的前沿研究和潛在應用做了分析和展望。為以后基于此原理發(fā)展復雜環(huán)境中的智能識別和信號輸出提供了很多有益的思考。該綜述對于從事化學生物學、分析化學、光化學和超分子識別領域的科研人員和研究生具有一定的借鑒和參考價值。
熒光探針已應用于包括生物、藥物和藥理學在內的諸多領域,也是許多化學和生物學家的一個研究主題。基于熒光探針的檢測方法展示出許多優(yōu)勢,例如:簡單、低成本、高選擇性、易適應于自動分析、能用于時空分辨成像以及提供多信號輸出模式。
F?rster 共振能量轉移(F?rster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 FRET)是根據(jù)理論物理學家Theodor F?rster命名,其在1948年提出了關于從能量供體到受體的電子激發(fā)轉移效率的方程式。FRET是通過供體-受體之間長程偶極-偶極作用的一種非輻射能量轉移過程。在光激發(fā)下,電子激發(fā)態(tài)的供體能量能被轉移到基態(tài)的受體。當供體和受體都是熒光團時,FRET經常被稱作“fluorescence resonance energy transfer”,即熒光共振能量轉移。
黃楚森教授向我們介紹,項目思路起源于其與英國巴斯大學Tony James教授的國際合作研究過程,由我院培養(yǎng)的碩士畢業(yè)研究生吳廬陵同學恰于James教授課題組攻讀博士學位。討論相關課題時,大家談到目前FRET綜述的文獻已難跟上最新進展,有必要對近幾年國際上相關最新研究進行總結。為此,在James教授指導下,基于課題組在FRET探針方面的良好前期研究積累,與華東理工大學,美國德克薩斯大學奧斯汀分校、韓國梨花女子大學等國內外高校合作共同撰寫完成了該綜述。考慮到有機小分子熒光探針領域近幾年的研究發(fā)表的論文基數(shù)很大,綜述僅挑選了最具代表性的研究成果作為具體實例進行設計原理和應用的闡述。
該綜述的第一作者為吳廬陵,論文在成稿過程中得到洪堡基金會、國家基金委、上海市科委和學院賈能勤教授的大力支持。
文章鏈接:https://pubs.rsc.org/en/content/articlelanding/2020/CS/C9CS00318E#!divAbstract
聲明:化學加刊發(fā)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wǎng)聯(lián)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