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柳暗花明之間上下求索
在吳敏眼中,努力并不是一個階段,而是一個巡回。
自投身科研起,吳敏就在多個項目中肩負重任。其中一個項目,自2014年起歷時五年半,才從立項到完成定型并取得型號批文。現今已投入生產的這項設備,是吳敏花費數年心血鉆研的成果。
該項目科研任務重,設備質量要求高,當年申請的時候,許多朋友都勸吳敏:一位女老師就不要去選擇一個那么困難的,許多男老師都不愿意去做的項目了。但吳敏仍毅然決然地選擇了拼盡全力投入這項設備的研究,將其完成、完善。
去年年初,吳敏帶隊遠赴青海做環境適應性試驗,以保障機器在當地的順利運作。青海屬于高原地帶,氣壓、氣候都與濕潤溫暖的平原大不相同。這樣的環境下,不適應的不僅是機器,吳敏也產生了強烈的高原反應。身體不舒服,設備的適應性又需要現場調試解決,面對著身體和精神上的雙重壓力,吳敏選擇迎難而上,經常堅持工作到凌晨1點,硬抗也要抗下來。
當夏天灼熱的陽光將人們封堵在空調房里時,工廠的炎熱常常讓人大汗淋漓。吳敏為了更好地了解工廠生產條件,把控產品質量,親自跟廠了兩個月。在工廠里,吳敏和其帶領的團隊與工人們同吃同住,同上同下,學習相關的術語,了解生產的流程,監督場內的生產,直到開學前才急忙回來。在項目進行的過程中,他們需要不斷了解新的專業術語,不斷明確對方的需求,哪怕從頭學起。暑假原本應該是難得的休息時間,但吳敏認為,在學習交流中提升產品質量,以做出更好的產品,是比休息更加重要的事情。
據吳敏回憶,搞科研時開心的時間會比較少。往往有了一點突破,做出來一點成績,但很快又會面對新的挑戰。她曾經也退縮過,也產生過自我懷疑,但是學校的支持和團隊的戮力同心讓她樹立信心,堅持到底與跟大家一起克服困難,完成了定型工作。
在吳敏的同事和學生看來,她身為女性,還做得出類拔萃,真的很了不起。面對同事“執著認真、吃苦耐勞”的評價,吳敏謙虛地表示:“我只是結合自己的長處和愛好,熱愛做科研。在保持自己學習能力的同時,不斷堅持。”她始終相信,恪守承諾是奇跡的另一個名字。
科研這條路很難走,但是辦法永遠比困難更多。吳敏有著一套屬于自己的態度和方法:當遇到一時解決不了的困難,可以先停下來、靜下心來,只著眼于當前。她堅信只要做好眼前能做的事情,最后一定能攻克難關。
做科研的過程就是一次次的循環,披荊斬棘,步步前行。心靜者,一定能勝出。對吳敏來說,這是她對學生的告誡,也是她對自己所曾走過的科研之路的縮影。所謂努力是一個巡回,也就是在反復試錯后能夠永保赤誠。
在愛的傾注中挖掘潛能
教書育人的長途上,吳敏總是能恰如其分地做好“溝通、引導、發掘”。
“溝通”是吳敏心中與學生相處非常關鍵的部分。她認為,研究生在做課題、科研過程中出現壓力大,情緒焦慮等問題是常有之事。此時,老師與學生之間良性的溝通非常重要。對于心理狀態不佳的學生,吳敏往往首先通過溝通的方式去了解學生科研過程中遇到的困難,在給予充分理解的同時,與學生共同探討解決方案。在這之中,有一點是她反復向學生強調的,那就是放穩心態,跟隨自己的節奏,心平氣和地走向終點。她的關愛與溝通,是撫平學生焦慮的一劑良藥,鼓勵著他們在自己的節奏里不斷進步。
盡管在學術上對學生要求嚴格,吳敏并不干涉學生對自己發展道路的選擇,而是引導他們去選擇自己喜愛的。在科研中,她鼓勵學生尋找自己熱愛的研究方向。在未來規劃上,她為自己的研究生留出研三一整年的時間,去尋找畢業后想投身的事業。正是吳敏作為老師對學生個人選擇的充分尊重,使學生能夠在最大程度上去實現與發揮自我價值。
在一個項目團隊里,學生是一支不容忽視的重要力量。吳敏非常注重對學生潛能的發掘。吳敏一般要求自己的研究生在大四畢業的暑假就來到實驗室,加入科研項目的工作之中。一方面,這能使學生盡快熟悉科研與工作流程,使學生在正式開始研究生學習之前就有足夠的知識儲備。另一方面,她也希望能夠通過整個暑假的相處,去了解每個學生的性格特色與長處所在。由此,在正式開展項目工作時,吳敏就能根據每個學生的個人特點去分配工作,以便能最大限度地挖掘學生的潛能,提高整個項目團隊的運作效率。
在學生們的心目中,她更是一位溫雅平和、可親可愛的老師。在學術上,她為學生們提供豐富充足的資源、優質的實驗室設備、負責任的實驗指導,做學生們強大的科研后盾。在生活中,她常常為嚴肅繁忙的實驗室帶來輕松快樂的氛圍。據吳敏的研究生何風與李志豪回憶,在同學們加班加點在實驗室熬夜做課題時,她常會手提幾袋零食前來探問。又比如放長假后第一次開組會時,她會備好家鄉的特產與學生們一同分享。甚至為學生們削水果、煮泡面也都是常事。吳敏老師一面是執著堅韌的科研“女強人”,另一面則展現著無比可愛的親和與溫柔。
吳敏的為師之道,正是在愛的傾注中挖掘潛能,在尊重與理解中幫助學生實現個人價值。然而她對待學術的一絲不茍,對待事業的持之以恒,對人的率真坦誠,本身已是其以身作則為學生樹立的榜樣。堅韌,勇敢,善良,是學生眼中吳敏身上最為閃耀的品質。她也不斷地用自己的“磁場”,來影響她所有的學生。
她曾指導研究生兩人次連續兩年獲得一等獎學金(前5%)、優秀學生干部、優秀團員等榮譽,組織學生參加2020年互聯網+全國大學生創新創業大賽,成為重點項目,帶領學生參加日內瓦國際發明展等。
在自己的節奏里從容邁步
平時,我們都被反復教育要對世界有更深層次的認知。而實際上,比深度認知更重要的是,要建立自己的認知坐標體系。吳敏就擁有這樣一個屬于自己的認知坐標體系。
吳敏曾求學于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在研究所工作一段時間后,取得了南京工業大學的碩士學位。而后她攻讀了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材料物理化學專業的博士學位,頗為順利地成了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但這一切并非全是機緣巧合。
在前期,吳敏曾經將自己的生活重心放在家庭,因為她認為家庭分工需要一個人來平衡;在兒子出國求學后,她全心投身科研事業,把這理解為家庭中的每一個人逐步實現個人理想。吳敏認為家庭和團隊一樣,其實也是一個集體。“有的時候我們需要幫助一個人先實現他的理想。但是這并不意味著放棄自己的理想,而是分時間段有所側重。”在家庭中由她做了一個整體的平衡,但在她看來這并不意味著“犧牲”。
吳敏常將每個人比喻成一座信號基站,每天從早到晚,隨時隨地發射和接收各種信息,應接不暇。她擁有一個遙遠而清晰的航標。在這個航標之下,她有著自己的節奏。“有的人急性子一輩子,有的人慢性子一輩子,但是到了終點實際上都差不多。”在多重困難和壓力之下,哪怕經歷過很多次崩潰,吳敏仍然可以保持微笑面對未知。她深刻地認識到,所有的成績都不是一蹴而就的。
實際上,很多人都認為高校研究成果只停留在實驗室水平,到不了產業化的階段。面對外界的質疑和偏見,吳敏始終堅持認為高校擁有更全面、更專業的知識,絕對不可能會比別人做得差。與此同時,科研對于女性的挑戰似乎更大。女性除了需要平衡家庭以外,也更加感性。但是吳敏認為機會常常偽裝成困難來敲門。淚水并不能瓦解我們內心對堅強的希求,反而會使人瞬間成長。在追求事業的道途中,順利得償所愿是極少的,更多的是欣喜與失落交錯。
吳敏常跟學生說,感覺到累是因為你曾經過于舒適。比如一天走一萬步,有人覺得累,有人覺得輕松。但是如果天天堅持的話,哪怕走兩萬步也沒關系。大學和社會環境已經提供了很好的平臺,所有人應該從讓別人需要你開始。“累是無底線的。但是一直堅持,絲毫不會疲憊。”絲毫不會疲憊的她,愿意不斷克服焦慮,反復試錯;保持純真溫厚,遵循內心。
社會的浮躁,心靜者勝出。這是吳敏的生活哲學,也是身為東大人“低調內斂,務實沉穩”的風骨。正是這份靜氣,使得她愿意夜以繼日,面對挑戰迎來機遇;正是這份靜氣,使得她猶如橄欖枝,愈是苦難襲來,愈是能釋放精華;正是這份靜氣,使得她在前行征程中恪守初心,愿為祖國的偉大復興獻出綿薄之力。
使命呼喚擔當,榜樣引領時代。1500多年前,一株古柏在四牌樓扎根,歷經風霜,仍然倔強地展現它的蔥翠與遒勁。“臣心一片磁針石,不指南方不肯休。”榜樣是時代精神的坐標。越來越多像吳敏一樣的科研工作者,迎難而上,真抓實干,走在東大的前沿,走在國家的前沿,走在時代的前沿。(謝程程 游思平 潘欣雅)
【人物簡介】
吳敏出生于1969年,東南大學化學化工學院教授。1991年華東化工學院(現華東理工大學)學士學位,2000年南京工業大學碩士學位,2011年東南大學博士學位。先后主持重要項目六項,參加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江蘇省科技廳、江蘇省環保廳、江蘇省教育廳、江蘇省自然科學基金等項目五項。發表SCI論文二十余篇,申請國防專利4件,發明專利40余件,進入國際專利PCT二項,許可實施三項,授權發明專利26件。在其主要研究方面數次獲獎。獲東南大學第十屆“我最喜愛的研究生導師”、教學工作優秀一等獎、青年教師授課競賽三等獎、東南大學教育基金會獎教金,入選創新型企業家人才計劃。
【院系薦語】
吳敏老師治學嚴謹、溫雅平和、踏實細致。在科研工作中,吳老師巾幗不讓須眉,將每一次挑戰都視為一次創新摸高,將每一次考驗都作為一次能力淬煉。在教書育人上,吳老師以身作則,關懷備至,無論是學術還是生活上,都能夠恰如其分地把握“態度、力度、溫度”三個度,做好“溝通、挖掘、引導”三方面工作。在生活中,她能夠團結同志,幫助他人,想他人之所想,急他人之所急。在化學化工學院任教多年,吳敏老師總是能夠把每件事情都做到“精致”,把每項任務都干成“精品”,起到了非常好的帶頭示范作用,受到師生們的一致好評。——化學化工學院黨委書記孫岳明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