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些本科生學霸都來自化工學院的朱緒飛教授科研訓練團隊。現在,朱老師的“追夢學子群”中還有30余名四個年級的在校本科生,由朱緒飛和宋曄教授共同指導。近幾年,團隊獲批5項國家自然科學基金,授權專利10余項,發表SCI論文近百篇,其中JCR的一區二區論文占70%以上,兩篇ESI高被引論文。朱緒飛教授曾獲學校“優秀教師”和“優秀班導師”“我最喜愛的導師”“師德師風先進個人”等稱號。
在閃亮的成績面前,朱緒飛教授的經驗卻特別簡單:多替學生著想,幫學生解好三道難題。
在學生眼中,朱教授既是材料學科方向的學術大牛,又是愿意帶科研小白入門的引路人;既能花三四個小時、一對一講解課題的研究機理,又能在清晨5點給學生回復論文修改意見;既能整天陪學生修改參賽材料,又會給學生做麻辣蝦和美味年糕,還能隨時隨地幫學生減壓。學生喊他教授大叔,因為他有教授的學識和眼界,更有鄰家大叔的暖意和胸懷——
解科研難題:要想“錦”上添花,須得先織好“錦”
除了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本科專業課外,朱老師還開了一門《智慧與成功》公選課,在校內熱度很高。很多選修這門課的同學成了朱老師成功實踐的“粉絲”。近幾年,朱老師團隊的本科生獲獎越來越多,發的論文層次越來越高,很多學生慕名而來,通過一些交流后,正式加入科研訓練團隊前要師生約法三章:學習成績要穩步上升、英語六級要達標、最重要的是要有明確的發展目標和超強的行動力。
放在第一位的就是課堂學習不能耽誤,知識體系要全面而扎實。朱老師定期會了解每名成員的年級排名。朱老師說,課堂學習永遠是夯實基礎的主陣地。科研訓練是第二課堂,是錦上添花的好事情,能添多少“花”,首先得看“錦”織得有多大有多好。2018級張健鵬說:“朱老師一直強調,學業是第一位的,不要求我們占用學習時間搞科研,但也要我們珍惜科研訓練的機會。”團隊成員的一篇篇高水平學術論文,是學生課余時間科研成果的結晶,更是課堂學習成果的體現。
“抓大放小”和“傳幫帶”是朱老師的秘訣。在實驗細節上,朱老師可以花幾個小時手把手教,面對面談,然而在有些事情上,他卻很樂意當一個“甩手掌柜”。2018級周沁怡說:“剛進團隊的時候,感覺像進入了一個未知的新世界。老師花很長時間,用特別生動的語言介紹課題的機理,教如何查閱文獻、整理文獻,逐步幫我理清科研方向。”暑假開始至今,周沁怡已經有了階段性成果,經過老師反復多次的修改,她的論文已經投出。
在確保規范和安全的前提下,朱老師經常當一個“旁觀者”,讓學生在群里自由討論解決。剛進入實驗室的本科生,由研究生們手把手教他們實驗操作、分析曲線、繪制圖表。出現難題時,也是先與師兄們商討解決方案,遇到實在解決不了的難題,或者出現了方向性錯誤時,老師才伸手支援。朱老師說,“傳幫帶”很重要,高年級學生已經有了基礎,讓他們指導學弟學妹,不僅能讓他們重溫實驗過程,也能讓新入門的成員更細致地了解實驗過程中的難點和易錯點,這樣有助于本科生獨立科研能力的提高。
解發展難題:出成果很重要,有方向更重要
不少新成員加入團隊初期,是被師兄師姐的一篇篇論文、一項項專利、一個個獎勵所吸引,缺少清晰的個人目標以及發展方向。朱老師在和大家交流時,經常提到:成果很重要,有方向更重要。科研訓練的目的絕不是獲獎證書,而是為了讓學有余力的同學找準自己適合且擅長的研究方向,繼而深入鉆研,做出創新的成果。有了這些,論文和參賽獲獎都是水到渠成的。在關注學生科研進展的同時,朱老師和宋老師還和每名同學一起制訂新一個階段的目標,指導學生將科研成果完善成論文、專利等形式,隨時備戰下一個階段的各類賽事。機會總是格外垂青有準備的人。團隊的一項項獎勵的獲得,和這細致而周到的計劃分不開。
當學生在團隊里得到一定的鍛煉,且有了更心儀的方向之后,朱老師很舍得將學生“送出去”。提起2018級張家駿,朱老師不吝夸獎:基礎扎實習慣好、肯下功夫有自信、腦子靈活善于思考,是個搞科研的好苗子,缺點就是對自己要求過高,不太會在眼前得失和長期收獲間找到平衡。朱老師摸清張家駿的情況后,鼓勵他到更合適的舞臺去歷練自己,去見識別人的長處。大一第一學期就成功在牛津大學EC期刊上發表論文的張家駿斗志昂揚地參加了多項賽事,卻遺憾在全國大學生數學競賽(一等獎第六名,無緣決賽)和一次校內重量級獎項評比中鎩羽而歸,張家駿陷入困惑之中。朱老師幫他一起分析失利原因,幫他“調轉車頭”在另一個地方爬起來。張家駿漸漸回到最佳狀態,同時也認識到自己最大興趣點不在朱老師的材料學方向,而在有機合成方向。朱老師多方打聽了解到,學院海歸教授張根在這個方向的研究水平較高,且團隊正需要學生加入,朱老師就果斷將張家駿“送”了出去,就像送學生去名校深造一樣。“幫助學生插上騰飛的翅膀”是每一位師者最真誠的心愿。
朱緒飛說,因材施教說的就是這個意思,首先得看學生適合什么方向,要給學生打造最科學合理的培養體系。另外,學生的性格特點也要了然于心,要適時調動學生性格特點中的有利因素,打磨學生的部分缺點,讓性格特點轉化為學生成長成才的助力。
解生活難題:大叔永遠正能量滿滿
說話永遠帶著笑,每天早晨都在微信群里發勵志的話鼓勵每一個學生,回復問題時永遠帶一個小花的表情……這是學生提的最多的生活中朱老師的形象。張釗熒說:“老師每次在群里答復問題的時候,都會在每一句話后面加一朵花,我們在群里交流時也加,大家心照不宣,老師這個小小的舉動帶動了我們這個團隊的默契感,誰遇到了問題,大家都會熱心解答。”
朱老師和學生之間有接頭暗號。“大石頭、八個大字、原子彈……”這些都是朱老師和學生約見面的地點。周沁怡說:“老師總是考慮不耽誤我們的學習時間,配合我們的時間。每次談課題進度和解決難題,老師總是根據我們在的位置,來找我們,從來不讓我們去找他。”銀杏廣場的大石頭處、圖書館一樓的八個大字處、止戈園的兩彈一星紀念碑處……到處都留下了朱老師和學生交談的身影。
有時候,課題組的同學們沒空吃飯,朱老師會從家里帶飯過來,也經常會請大家去他家吃飯,朱老師最拿手的菜是麻辣蝦。很多同學都說,在實驗室呆久了,心心念念的就是這一口。在本科期間發表了7篇SCI論文,拿獎拿到手軟的于夢詩剛進入北京大學深造。在我校讀書期間,她經常太過專注忘記好好吃飯。那時,朱老師每周有一天在紫金學院授課,晚上下班后都會從食堂帶一份蒸餃給于夢詩,順便溝通一下當周的科研進展和難題。于夢詩說:“朱老師是一個永遠都充滿正能量的人,他對所有的事情都懷揣著巨大的熱情。每次陷入低谷都是朱老師激勵我前行。”
剛獲得全國“挑戰杯”競賽一等獎的2016級李晨說:“在備賽期間,朱老師經常整天陪我們修改ppt和講稿等內容。忙到晚飯的時候就帶我們去一號門吃水餃,這是在緊張備賽過程中難得的休閑時光。朱老師對作品說明書、視頻和講稿等方面的指導細心仔細,光視頻就前前后后提供了8次修改意見,收到老師的郵件很多時候都是清晨五六點,老師一直把我們的事情看得最重要。臨近比賽日,朱老師讓我們暫且從繁重的資料中離開半天,帶我們去周邊逛逛,給我們減壓。到了比賽現場,還從包里掏出象征豐收和收獲的小食物,比如花生,年糕,給我們加油鼓勁。那一刻,真的體會到了一種我在比賽,有家長在等待的感覺,特別溫暖!”
暖暖的教授大叔,最愛幫學生解題,每道題都解到了心坎兒里!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