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鄭強教授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發表SCI 520余篇,系“長江學者”、“杰青”

來源:太原理工大學      2020-04-24
導讀:4月22日,太原理工大學召開全校干部教師大會,宣布鄭強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委員、常委、書記。鄭強1982年本科畢業于浙江大學化學系,后在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獲碩士、博士學位,是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2012年6月任貴州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2016年12月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

image.png

太原理工大學是國家“雙一流”重點建設高校,由原太原工業大學和原山西礦業學院合并組建而成。歷經117年傳承發展,學校業已建設成為以工為主、理工結合、多學科協調發展的高等學府,是國家“211工程”重點建設大學、教育部首批“卓越工程師教育培養計劃”試點高校和國家“大學生創新創業訓練計劃”實施學校。

image.png



在太原理工大學全校干部教師大會上,新任黨委書記鄭強從“為何而來”“來做什么”“怎么來做”等三個方面作了表態發言。他表示,來太原理工大學是響應習近平總書記中華民族偉大復興“中國夢”的召喚而來,是受山西大好發展局面的感染而來,是懷著對中西部高等教育特別是太原理工的深情而來。今后一定要在習近平新時代中國特色社會主義思想的指導下,在省委的領導下,與班子成員一道,團結帶領全校師生堅持走改革開放的道路,緊緊圍繞建設一流大學目標和立德樹人根本任務,緊密結合山西實際,努力實現培養德智體美勞全面發展的建設者和接班人的根本目標,改革創新、銳意進取,努力把太原理工大學建設好、發展好。鄭強還表示要恪盡職守,充分認識新崗位的更高要求,盡快完成角色轉變,牢記省委囑托,不辱使命、勇于擔當,忠實履行好黨委書記“第一責任人”職責,抓好黨的建設各項工作,在加快推進“雙一流”建設進程中切實發揮好“把方向、管大局、作決策、保落實”的作用,為新時代太原理工大學創新跨越發展鞠躬盡瘁、貢獻力量。

image.png

鄭強,男,漢族,福建武夷山人,1960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教育部“長江學者獎勵計劃”特聘教授、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新世紀百千萬人才工程”國家級人選、享受政府特殊津貼專家、高分子合成與功能構造教育部重點實驗室主任。現任中共太原理工大學委員會書記。

1978年至1982年,浙江大學化學系本科就讀(理學學士);1985年至1988年,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高分子材料系攻讀碩士學位(工學碩士);1990年至1992年,成都科技大學(現四川大學)攻讀博士學位,1992年10月至1994年10月中日聯合培養博士生日本京都大學留學,1994年12月獲四川聯合大學(現四川大學)工學博士學位;1998年晉升浙江大學教授。歷任浙江大學材料與化學工程學院副院長兼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主任,浙江大學副教務長兼本科生院常務副院長、求是學院院長。2009年2月至2012年11月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其間:2009年10月至2011年10月任貴州科學院副院長(掛職);2012年5月至2017年6月任貴州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2016年12月至今,任浙江大學黨委副書記(正廳級);2020年4月任太原理工大學黨委書記。

主要從事高等教育管理及聚合物流變學、多組分聚合物材料結構與性能、高分子復合材料和功能高分子材料等研究。先后擔任教育部科學技術委員會委員、教育部全國工程教育專業認證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普通高校本科教學工作評估專家委員會委員、教育部高等學校創新創業教育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教育部高分子材料與工程教學指導委員會副主任委員、中國化學會-中國力學會流變學專業委員會主任委員、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員會工程與材料科學部專家評審組成員、中國化學會常務理事、中國材料研究學會理事、浙江省復合材料學會理事長等。擔任《高分子學報》、《功能材料》副主編,《Journal of the Society of Rheology, Japan》中國地區編委,《科學通報》特約編輯,《Chinese Journal of Polymer Science》《高分子通報》《應用化學》《塑料工業》《功能高分子學報》《Journal of Zhejiang University,Science》等期刊編委。

近年來,先后主持國家重點基礎研究發展規劃(973)課題、國家高技術研究發展計劃(863)、國家科技支撐計劃、國家自然科學基金等國家級研究項目20余項,在國內外重要學術刊物上發表SCI 520余篇(其中影響因子大于10的5篇,大于5的50余篇,大于3的220余篇),獲國家授權專利40余項,應用研究成果已產生經濟效益逾50億元。獲寶鋼優秀教師獎(2002)、中國化學會高分子基礎研究王葆仁獎(2005),以第1完成人獲省級科技一等獎3項、教育部自然科學二等獎1項、浙江省優秀教學成果獎1項。

近十年,先后在全國20多個省市自治區高校、企業、機關、中學進行了200多場講演,主要涉及人才、科研、教育等與高校和人才息息相關的話題。央視1套《東方時空》《開講啦》《青年中國說》等欄目,中央教育電視臺《教育人生》欄目,《人民日報》《中國青年報》《環球人物》等雜志均予以專題報道。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