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年的春節假期,因一場突然來襲的新冠肺炎疫情打亂了原有的秩序,全國人民一度禁足在家。原本打算趁孩子在新東方參加培訓之際,春節過后陪父母去北京看看,隨著疫情的爆發蔓延,這些計劃也就隨之取消,遵照指示,宅家抗疫。
受疫情影響,教育部門要求學校延期開學,同時引導學生“停課不停學”。我們學校一方面采取線上教學、線上輔導、線上考試等手段完成教學任務。同時采用線上健康打卡、微信推送政策及通知等形式和學生保持密切聯系,掌握學生的日常情況。在此基礎上學校開設了“治學大家談”欄目,讓老師、校友以及學生分享自己的求學、工作、做人之道,拉近師生之間心靈距離,真正做到立德樹人。兩周前收到嚴校長約稿郵件,心里很茫然,回顧了一下自己走過的路程,實在找不出可供同學們借鑒的閃光的地方,因此,也就只能硬著頭皮聊聊自己求學、工作經歷中的點點滴滴,供同學們借鑒。
1985年9月,我從陜西商州的一個農村孩子變成了陜西師范大學化學系的一名學生,入學報到那天是父親陪著我一起去的,也是我第一次遠離家鄉到一個陌生的地方,心里既有期盼又有惶恐,但期盼什么,惶恐什么,我根本說不清楚。我本身性格內向,不善言辭,平時和陌生人說話都會結巴、手心出汗,因此也不愿主動和別人交往,班里大部分活動能不參加就不參加,學習上也沒有多大的動力,看著同學各方面能力都比自己強,愈發有時刻遠離他們的沖動。自己知道這樣下去不是辦法,但就是不知道如何改變,這種狀況一直持續到大二第一學期中期。給我們主講有機化學課的張本才老師,是陜北人,曾經在蘭州大學化學系進修過,他的課講得特別生動有趣,但有濃重的陜北地方口音,時常惹得同學們在課堂上大笑,但他并不生氣,總是說只要我講的內容你們聽懂就好,別的都不重要。由于他的和藹可親,我和他逐步建立了深厚的師生情誼,我經常在課余時間去他的辦公室、實驗室請教問題。我給他講我的情況和困惑,他也很坦誠地講了他的經歷供我參考,并給了我受益終生的建議:“學生的主要任務是學習,學習是提升能力的主要途徑,而自信則是能力的體現,要多向優秀者學習”。在學習上他給了我很多指導和幫助,建議我在努力學好課堂內容的基礎上去閱讀相關的教材專著,積極參加科學研究工作。這不僅強化了我的基礎理論知識積累,同時也擴大了我的眼界和理論聯系實際的能力,更激發了我的學習興趣。在他的鼓勵和幫助下,我的學習成績得到大幅度提升,并考取了研究生。
1989年9月我進入蘭州大學化學系攻讀碩士研究生。我們是唯一一屆先按專業集中學習基礎課,一年后再分配導師的學生。我有幸進入馬永祥先生門下學習,先生在我眼里既是一位大家,也是一位長者。先生早年在羅馬尼亞留學,學習石油化工,在蘭州大學率先開展《化學專業英語》課程教學。我有幸參與先生的《化學專業英語》教材的再版編寫,這對我英文寫作水平提高幫助很大。先生是那個年代蘭州大學發表SCI論文最多的學者之一,經常幫助系里青年教師和研究生修改英文文章,對青年教師和研究生的成長傾注了大量心血。先生也是蘭州大學化學系最早重視科學研究、服務國家戰略和地方經濟社會發展的倡導者,他參與了蘭州石化異丙苯氧化制丙酮、苯酚的項目。我來組后還參加了過氧化二異丙苯的新工藝研究。先生更是我們科研團隊建設的典范,我進入先生課題組時,組里有曾正志、黃國生、武小莉、宋慶寶和金培嵩幾位老師,可謂陣容強大,而研究生只有2人。實驗室每年暑假都會接受本科生來實驗室參與科研訓練,如果參與橫向項目研究,先生還會支付一定的報酬。實驗室的氛圍寬松和諧,每到節慶日,先生還會自掏腰包請實驗室里的老師和學生吃飯,并形成了慣例一直到先生退休,如今這一慣例在我的實驗室得到了傳承。
1992年我研究生畢業留校,當時化學系的領導決定讓我留在有機教研室搞教學,同時隨馬永祥先生做科學研究。留下來的前三年教學任務很重,我每周獨立帶一組實驗,要提前做預備實驗,要填寫實驗卡,要批改30份實驗報告,并作為沈鳳嘉老師的有機化學課程助教隨堂聽課,課后輔導答疑,批改兩個班60多人的作業,一周集中上一次習題課。當時使用的教材是美國西北大學化學系英文教材《introduction to organic chemistry》,我足足花了一年多時間才完全吃透了這部教材的內容和編排體系。經過這段助教經歷,自我感覺英文和有機化學專業水平又上了一個新的臺階,也明白了古人講的教學相長的道理。留校第四年改任焦天權老師助教,她用的教材為南京大學胡宏紋院士編寫的《有機化學》,這次主要是學習她的教學方法和課堂掌控能力,為自己走上講臺做準備。同時在這段時間接替許鵬飛老師擔任90級有機班班主任。
轉眼30多年過去了,每當回想起求學和剛走上工作崗位時的情形心中會激起莫名的感動和不安。感動是因為在迷茫的時候有人指引和幫助,使我獲得了不一樣的人生。不安是因為我還不夠努力,沒有取得老師和朋友所期待的成績。期望同學們能以我為鑒,從我做起,從現在做起,發憤圖強,做對新時代有貢獻的人。
(作者簡介:梁永民,蘭州大學化學化工學院院長,萃英學者二級教授。)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