欧美色盟,色婷婷AV一区二区三区之红樱桃,亚洲精品无码一区二区三区网雨,中国精品视频一区二区三区

歡迎來到化學加!萃聚英才,共享化學!化學加,加您更精彩!客服熱線:400-8383-509

探尋分子世界的奧秘——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楊金龍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化學部)

來源:中國科大新聞網      2019-11-25
導讀:11月22日,中國科學院公布2019年新增選院士名單,中國科學技術大學副校長、化學與材料科學學院教授楊金龍新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當選院士,是國家對我所做科研工作的認可,這也是我科研道路上的一個新的開始。”楊金龍表示,對于他來說,更有意思的研究可能還在前頭,今后將堅守探索未知世界的“初心”,進一步在量子化學領域探索,并圍繞國家的需求,多為社會發展做貢獻。

將更多成果送上“書架”

科技創新,就像撬動地球的杠桿,總能創造令人意想不到的奇跡。“從國家和社會發展來講,基礎研究是創新的源泉。”楊金龍坦言,對于從事量子化學理論研究的他來說,將更多成果送上“書架”是他的夢想。

從1985年讀研算起,楊金龍在中科大學習和工作已有34年。從凝聚態物理研究,到量子化學研究,34年間,楊金龍始終與微觀世界的分子、原子打交道。“在微觀尺度上,物理與化學是分不開的,化學物理就是用物理的手段來研究化學的問題,研究的都是分子、原子最基本的規律。”楊金龍告訴記者,他所在的化學物理系由“兩彈一星”功勛獎章獲得者郭永懷創建,是中科大建校時就有的系,該系老師有一半是物理背景、一半是化學背景,學科交叉更容易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中科大單分子科學團隊,是國際上著名的單分子團隊之一。楊金龍與侯建國院士正是這一團隊的領頭人,其中楊金龍負責理論方面的深度掘進,侯建國負責實驗部分的精耕細作。近年來,楊金龍在新型功能材料的理論設計與模擬、表面單分子量子行為的表征與調控等方面取得一系列原創性成果,如成功實現單分子自旋態的控制等,在國內外產生重要影響。目前,他已發表SCI論文470余篇,其中3篇發表在《科學》上、4篇發表在《自然》上,相關成果3次入選“中國科技十大進展”。

“單分子科學團隊的大部分研究都是探索自然、發現規律,然后提出一些新概念、新機制、新判據,解決實際問題。”楊金龍介紹。在新概念方面,他提出雙極磁性半導體的概念,突破用磁場調控自旋的傳統固有模式,為發展新型自旋電子學器件提供了新思路。在新機制方面,他提出具有內稟電偶極矩的二維納米催化劑,突破傳統理論對催化劑能隙的限制,用紅外光也可直接分解水制氫。在新判據方面,他提出一種新判據來認定電子陰離子化合物,為建立普適的電子陰離子化合物理論奠定基礎。

“中科大的環境特別適合做科研,這里可以安放一張安靜的書桌,自由探索的氛圍比較濃。”楊金龍坦言,這里沒有太多的行政干預,科研人員可以靜下心來做原始創新,也有機會與國際最前沿的科學家交流。

促更多成果擺到“貨架”

讓成果上“書架”或上“貨架”,是眾多科學家的使命。上“書架”就是“錢變紙”,做好原始創新。上“貨架”就是“紙變錢”,把成果用起來,變成產品。對于楊金龍而言,上“書架”與上“貨架”并不矛盾,兩者缺一不可。

今年1月31日,國際頂級期刊《自然》報道一項重大成果:中科大路軍嶺、韋世強、楊金龍等人研發出一種新型催化劑,可以解除氫燃料電池一氧化碳“中毒休克”危機,有望加速氫能源汽車的民用推廣。

零排放、零污染的氫燃料電池汽車,代表著未來新能源汽車發展的重要方向。但當前氫燃料電池所使用的氫氣,通常含有0.5%至2%的一氧化碳。作為氫燃料電池汽車的“心臟”,燃料電池鉑電極容易被一氧化碳雜質氣體“毒害”,導致電池性能下降和壽命縮短,嚴重阻礙氫燃料電池汽車的推廣。“我們花了幾年功夫,重新設計了一種新型催化劑,可以有選擇性地高效去除氫燃料中的微量一氧化碳,為氫燃料電池在頻繁冷啟動和連續運行期間提供全時保護。”楊金龍介紹,目前他們正在推動這一成果產業化。

利用太陽光分解水制氫,為人類提供清潔能源,被視為化學的“圣杯”。楊金龍提出紅外光分解水制氫新思路,則大大擴展了太陽能轉化為化學能中可利用的太陽光頻譜范圍,有望對未來新能源技術發展產生重要影響。

“我的大部分研究都是力求讓成果上‘書架’。但另外一塊,用自己發展的方法來解決國民經濟相關技術難題,也是我們努力的重要方向。”楊金龍認為,讓適合做基礎研究的人做基礎研究,更多的人要做好技術創新和成果轉化。 

科技創新、科學普及,是實現創新發展的兩翼。在工作中,他不僅給本科新生上《科學與社會》課,而且參與該校中學生“英才計劃”,給中學生講科普,激發他們對科學的熱愛。“把科學家的成果變成科普知識,及給老百姓傳播,是科學家的義務。”楊金龍說。

不忘探索未知的“初心”

在楊金龍看來,對未知世界的探索,是他最大的興趣。“探索全世界都沒人知道的事情,這本身很有挑戰性,但把它搞清楚了,會很有成就感、滿足感,這就是科研的原動力。”楊金龍表示,做科研要沉得住氣、能靜下心,做自己感興趣的事情。

當今世界,科學研究快速發展,學術浮躁和急功近利的情況并不鮮見。“科研工作者不能隨波逐流,科研底線必須遵守。”楊金龍說,做科研不是靠吹出來的,也不可能一帆風順,要實現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的平衡。“做科研要不停地克服困難、解決問題,有些問題一時搞不清楚,可以放一放,等段時間換個思路,也許困難就會迎刃而解。”

作為中科大副校長,行政工作占據了楊金龍不少時間,但他樂在其中。“大學老師的工作,應該由教學、科研、服務三部分組成,這三者相輔相成。”楊金龍說,每個人都應該做些服務,這不僅對個人成長很有幫助,也為科研團隊的組織提供了很好的經驗。

近年來,楊金龍先后培養了40多名博士生。在學生心中,他始終是個溫和的人。“我的理念是給學生更多的自由,多跟他們交流、多多提問題,以此來激發他們的主動性和靈感。”楊金龍認為,做基礎研究要打好扎實的基礎,培養良好的科研范式,要有批判性思維和敏銳的眼光,真正能抓住問題、解決問題,不能人云亦云。

閑暇之余,楊金龍有一個特別的愛好——拍攝花朵。在他的微信朋友圈,隔段時間就能看到他的“新作”。通過拍攝花朵,他已經認識了400多種花。“科學就像花一樣,是一種很美的東西。如果這種美的東西我不知道,我一定會想辦法認識它、了解它。”楊金龍說。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