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浙江工業大學前校長,沈寅初剛到浙工大時,謝絕了學校給的所有津貼和補助,只有一個單純的想法,就是建立一個研究基地,帶領年輕人把事業發揚光大,為社會作一些貢獻。多年來,在他的悉心指導和精神感召下,他精心培養的團隊在實現工業生物技術產業化的征程中,取得了一個又一個科學成果。作為“中國微生物源農藥之父”,沈寅初先后主持開發了井岡霉素、7051(阿維菌素)等生物農藥產品,為我國生物農藥工業的建立奠定了基礎。他長期從事生物化工和生物農藥研究,成功研究了我國第一個用量最少、對環境最安全、對人畜無毒害的井岡霉素新農藥,并實現廣泛推廣。他還成功研究了微生物催化法生產丙烯酰胺,建立了我國第一套利用生物技術生產大宗化工原料的工業化裝置,推廣了生物催化在化工行業中的應用。沈寅初圍繞神奇的腈水合酶的發現、研究及生產應用展開了這次報告。
腈水合酶的發現是沈寅初對基礎生物化學原理活學活用的經典案例。沈寅初首先教授師生們如何結合社會需求進行科研選題。他指出,“剛成立的機構出成果要有顯示度,要有創新性,要符合國家戰略需要。想要引起國家重視,就要拿出重磅炸彈”。他談到,在研究課題確定之后,接下來的關鍵問題是如何尋找一個合適的微生物菌種。針對這一問題,沈寅初在傳統基礎上改進篩選方法,建立了篩選方法,提高了篩選效率。正是得益于這個巧妙和高效的策略,在篩選了163株菌種后,他找到了理想的菌種。他強調,“大學學習是科研的基礎,而在實際工作中要勤動腦筋。如果方法不對,就算找了上千種也未必能找到”。
這項成果本來可以申報國家科技進步一等獎,但沈寅初堅持認為自己沒有發現酶催化作用的輔因子,在原始創新上有所不足,因此只申報了國家科技進步二等獎。他認為搞科研的人,研究成果應該體現在論文的原始創新水平、對國家的貢獻度以及技術實用度上面。
在解答同學們對于科研方向的困惑時,沈寅初分享了自己的科研歷程。在畢業之時,國家在大力建設農藥研究所,在對農藥研究這一方向一竅不通的情況下,他毅然投入農藥的研發當中,他說:“國家的需要就是我們的需要”。在場同學無不為之動容。沈寅初強調,科研的方向基于大學所學的知識,本科學習十分重要,一定要在這一階段打好基礎,要主動去學習,這樣在之后的工作中才能根據工作需要靈活運用。
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主任張立新教授主持本次講座,并代表學校和國重室向沈寅初頒發了“俊棠論壇”獎章。
“俊棠論壇”的開設是為了紀念華東理工大學生物反應器工程國家重點實驗室的創始人和第一任主任俞俊棠先生。今年是俞先生誕辰90周年,俞先生一直倡導要有獨立創新的成果,注重科研與產業發展密切結合創造效益,感恩老一輩科學家為國重室鑄魂。2019年創建的“俊棠論壇”已經邀請了11位來自世界各地的院士或諾貝爾獎獲得者來國重室傳經送寶,不斷促進國重室的發展,力爭在生物智能制造上成為國際領跑者。
上世紀80年代,正值我國生物技術發展的高峰,生物技術與化工產業的結合受到了國家的高度重視。1985年,沈寅初的前期研究工作得到了科技部關注,順利立項,接連拿下“七五”“八五”“九五”的公關課題。項目于“八五”之后確立了基本的工業路線和工藝控制,為大規模生產丙烯酰胺奠定了基礎。當時,科技部設定目標年產50噸,而沈寅初實現了年產440噸,項目各項指標超額完成,遠優于化學法,引起了國家高度重視。完成項目后,他又積極投入到產業化生產工作中。沈寅初指出,“有了技術之后,不能認為自己已經可以交賬了,任務完成了。實際上產業化是十分關鍵的,其中也有很多問題需要克服”。他尋找很多工廠進行了試驗,在“九五”公關中萬噸級研發十分成功,解決了國內重大需求。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