邱水平,男,1962年6月出生,中共黨員,1983年8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法學理論專業碩士研究生畢業,二級大法官。曾任北京大學團委書記、學生工作部部長,北京市朝陽區副區長,平谷區委副書記、區長、區委書記,北京市委副秘書長、政法委常務副書記,2017年1月至今任山西省高級人民法院院長。
郝平,男,1959年9月出生,中共黨員,1982年8月參加工作,北京大學國際關系學專業在職博士研究生畢業,教授。曾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北京外國語大學校長,教育部黨組成員、副部長,中國聯合國教科文組織全國委員會主任,2016年12月至今任北京大學黨委書記。
尊敬的周祖翼部長、陳寶生部長、魏小東部長,
老師們、同學們、同事們,大家下午好!
剛才,周祖翼部長宣布了中央關于北京大學黨委書記、校長調整的決定,陳寶生部長和魏小東部長發表了講話。我完全擁護并堅決服從中央的決定,也非常感謝各位領導對我在北大的工作給予的充分肯定。我相信,在邱水平書記和郝平校長的帶領下,北大一定能建設得更好。
我在北大求學和工作了整整四十年。從1998年擔任化學學院院長起,在學校擔任管理工作也已經整整二十年了。北大培育了我,北大的精神滋養了我,我熱愛北大,也感恩北大。我很幸運,能夠有機會在這樣的重要崗位上,實實在在地為北大做一些事情。我要感謝全校師生員工和同事們,你們的寬容、信任和支持,是激勵我前行的力量。還要感謝一直關心和幫助我的老領導們,與你們一起工作是很愉快的經歷。
改革開放以來,特別是近二十年,北大的變化舉世矚目。我們當然可以用很多數據、指標、大學排名表明北大的發展和進步。比如說,我們的論文和經費的數量,在過去二十年幾乎都增長了10-15倍左右,各類大學排名都在前五十,自然指數更是進入前十。但我更看重的,還是我們在教育教學、師資隊伍、人事體制、學科布局、治理體系和資源配置等方面取得的進步,因為這些才真正代表了學校未來發展的潛力。
人才培養是學校的核心使命,我們任務是培養能夠引領未來的人。本科教育改革涉及培養模式以及學校、院系、教師和學生管理的方方面面,涉及面廣、難度大。在長期探索的基礎上,我們推廣了元培經驗,在全校范圍內自由選課,學部內自由選專業。同時,壓縮專業核心課,創建跨學科教育項目,鼓勵主修輔修等等。我們已經看到了很多令人欣喜現象:院系更加重視本科教學了,學生們有了新的學習體驗,教師的教學熱情也激發了出來。我們一直在持續推動研究生教育改革,在培養機制、三助體制、導師遴選等方面都形成了好的制度規范,博士生和專業碩士的教育改革逐步深入。當然,為學生提供更好的學習和成長體驗是一項長期的任務,我真誠希望大家繼續努力,一定要使我們的教育真正成為世界上最好的教育,拜托大家!
建立公正、透明和高標準的教師人事體系,是學校的一項基礎性工作。經過十多年的不斷努力,北大新的教師聘任、評價、晉升和薪酬體系基本完成,新老體系的并軌也有序展開。對于這樣一項既涉及教師利益,又關乎學校未來的重大改革,能夠平穩實施是很不容易的。我要感謝院系、部門和教師們,你們的理解與支持、擔當與悉心,是完成這項重大改革的基礎。
我們堅持“以隊伍建設為核心,交叉學科為重點,體制機制創新為動力”,推進學校的學科建設與發展。我們組建了數十個由世界頂尖學者領銜的跨學科研究機構,聚集一大批優秀青年學者。我們推進北大醫學的融合發展,實施跨學部的集群聘任,促進以臨床醫學為中心的學科交叉。我們構建人文社科跨學科交流合作機制,激發學者的創造潛力。我們根據院系實際,設立院系精準建設方案,破解發展瓶頸,釋放院系潛力。大家可能已經感覺到了北大學術氣氛的顯著變化,學者更加自信,在學科前沿的原創成果越來越多,承擔重大項目的能力也越來越強了。
大學是高度依賴個人創造力的教育和學術機構。只有當學者們擔負學術管理的責任,才能建立起既寬松自由、又規范嚴謹的良好氛圍,真正釋放人們創造潛力。我認為這是維護和弘揚北大學術傳統的根本途徑。我們改革學術委員會,組建以學者為主的學科建設委員會、學術道德委員會和教師紀律委員會。重組學部,加強學部協調院系的職能,推進管理重心下移。學者更多地參與學術事務管理,不僅使學校的學術決策更加符合實際和學術發展規律,也使學者們能夠真正地感受到:北大是他們的家,在這里是最受尊重的,是可以安心教學、靜心學術的。
習近平總書記對北大的改革發展給予了充分肯定,在5月2日北大師生座談會上,他指出:“近年來,北大繼承光榮傳統,堅持社會主義辦學方向,立德樹人成果豐碩,雙一流建設成效顯著,服務經濟社會發展成績突出,學校發展思路清晰,辦學實力和影響力顯著增強,令人欣慰。”
我們這一代人都是很幸運的,能夠生活在一個偉大的變革時代,親眼目睹中國的崛起,親身經歷中國高等教育和北京大學的變化。二十年前,我們還在為北大和個人的前途擔憂,今天,我們滿懷信心地面向未來;在二十年前的學術會議上,我們還只是在傾聽和學習,今天,我們的學術成就已讓世界贊嘆了。二十年前,我們擔憂教師隊伍的青黃不接,今天,我們的一些學者和學生已經成為世界頂尖大學的獵頭對象了。二十年前,我們的影響只在國內,今天,北大已經是全球舉足輕重的大學了。這些變化和成就,是在學校黨委的堅強領導下,在廣大師生員工的共同努力下取得的。同時也凝聚了衷心熱愛北大的校友和朋友們的心血,他們為我們的成功而歡欣鼓舞,為我們的建設和發展慷慨捐助,也在為我們的任何不足和失誤而痛心疾首、焦慮不安。
北大有了很大進步,但實事求是地講,我們與世界最頂尖大學仍然有很大差距,擺在我們面前的任務仍然很重、很艱巨。目前,國內外形勢的變化很快,北大將會面臨更多新的挑戰。面向未來,我們只有堅持守正創新,保持一種積極和平和的心態,按辦學規律做好每一件事情,才能真正把北大辦好。
三年多前,我在入職講話中曾說:“北大從來不止是一所學校,她是人們心中的圖騰”。北大是國家的、民族的、人民的,我們在北大做事情,絕不能就事論事,更不能只考慮一己之利,一定要從國家、民族和人類文明的視角,來觀察、規劃和做好每一件事情。我們要有為他人作嫁衣裳的心態,肯為他人付出,必定功不唐捐。只有這樣,我們才能真正培養出胸懷大志、腳踏實地能夠引領未來的人,才能不辜負黨和國家的期待和廣大人民的愿望,把北大真正建設成為一所偉大的學校。
從今天開始,我將卸任學校的管理崗位了。我們的生命和奉獻是有限的,而北大是永遠的。我們每一個人今天所經歷的,只能是她歷史長河中的小小的漣漪,我們今天做的事情也許微不足道,也許很快被人們忘記,但正是這日日年年、點點滴滴,才匯聚成了北大的不朽之魂。
我想再次感謝中組部、教育部和北京市領導,感謝朱善璐和郝平書記,感謝你們一直的信任和支持。我還要感謝全校的師生員工,感謝一同工作的同事,感謝熱愛北大的校友們和社會各界的朋友們,我相信,有了你們的厚愛和支持,北大的明天一定會更加美好。最后,我也要感謝我的親人們,正是有了你們的理解和付出,我才能全身心地投入到學校的工作中。
祝福永遠的北大!愿每一個北大人,秉承守正創新、一生平和安康!謝謝大家!
——2018年10月23日
林建華北大入職演講:大學是個大家庭
尊敬的各位領導,老師、同學們,大家好!
離開北大四年零兩個月,重新站在這個熟悉的講臺上,面對著曾經一起學習工作數十年的朋友、同事,面對熟悉的北京大學,還真不知道說些什么。剛才,中組部領導宣布了中央任命,我感謝中央的信任,也感謝教育部和北京市委市政府的信任。我深知,北大校長這副擔子的分量,也清楚自己能力有限,但我有信心,也有決心,與全校師生一道,把北大建設好、發展好。
在人們的心目中,北大從來不止是一所學校,她是人們心中的圖騰,寄托著中國高等教育的未來和希望;未名湖、博雅塔、靜園草坪,這些再普通不過的園林景觀,也都被賦予了太多的夢想與期望。的確,世界上恐怕從來沒有一所大學能如她這樣,與一個民族的命運如此緊密相連、休戚與共。新文化運動搖籃、最早傳播馬克思主義的基地、影響中國和世界學者大師的搖籃,歷史的輝煌,使北京大學成為人們心中的精神家園。
過去四年多,我走過了兩所學校,目睹了中國大學的奮力和崛起。重慶大學的質樸與親情,浙江大學的務實與求新,都在我身上留下了深深的烙印。但無論走到哪里,人們都對北京大學滿懷的敬意,希望北大能夠繼續引領中國高等教育走向輝煌。過去四年多,在幾任領導的帶領下,北大發生了深刻的變化。每次回到北京,我都會晚上在未名湖畔快走健身,目睹了校園日新月異在改變;每次遇到同事和朋友,他們都會自豪地講起學校的發展變化:優秀學者聚集北大,學術研究成就斐然,教育質量穩步提升,綜合改革持續推進,這些發展和進步為學校的未來奠定了堅實的基礎。我想要特別感謝王恩哥校長。恩哥是我的老朋友,我們也曾一起在北大共事。作為校長,他為北大的發展嘔心瀝血,作出了卓越的貢獻,這次他要回科學院擔任重要職責,我對他表示深深敬意和感謝!
在我的心中,北大就像是一個大家庭,老師、學生、工作人員和校友都是我們大家庭中的成員,親情和規矩把我們緊密聯在了一起。師生如父子,老師總是把他的一切傳授給學生,希望他們超越自己;同窗如兄弟,共同的學習生活,使他們心心相印,質樸純真;盡管同事們來自五湖四海,共同的理想與追求,使我們親密無間、肝膽相照。作為一個大家庭,也一定是要有規矩的。當然,我們都要遵守國家的法律法規,教師還要遵循師德和行為規范,學生要遵守校紀校規。但大學的規矩不僅如此。大學是傳播和創造知識的場所,教學和學術都是高度個性化的創造性勞動,只有在寬松的氛圍中,才能碰撞出創造的思想火花。學生也只有在錯誤和失敗中,才能成長和堅強。大學有責任營造良好的學術氛圍,無論是教師、學生,還是校長、院長,沒有高低貴賤,不論學派親疏,大家都心平氣和,平等地爭論學術,探討學校發展。
古人云,“道德傳家,十代以上,耕讀傳家次之,詩書傳家又次之,富貴傳家,不過三代”。家族興衰,德行為要;大學發展,也必須堅持自己的精神傳統和核心價值。我們不能為世俗而拋棄學術的獨立與尊嚴,也不能為名利而嘩眾取寵、放任自流。大學的精神文化應當是簡單的、純潔的,不能有爾虞我詐、奉承迎合,也不應有急功近利、好大喜功,真理才是我們永遠的追求。大學必須守護真理的純潔,不允許任何不良社會風氣玷污青年人的靈魂;大學有責任代表社會良知,維護核心價值,只有把師生的個人理想與社會主義核心價值完美結合,才能實現大學使命。
記得1998年剛剛擔任化學院院長時,曾在化學院通訊上寫過一篇東西,最后講到一句話:我與我們中的一些人一樣,可能只是做為北大化學學院過渡時期的過客,但我們應當為我們曾做出的點滴貢獻、任何犧牲而感到自豪。愿北京大學化學學院的明天更加美好!今天我想說的是,愿北京大學的明天更加美好!
——2015年2月15日
林建華簡介
林建華,男,漢族,1955年10月生,山東高密人,1976年7月加入中國共產黨,1973年11月參加工作,理學博士,教授,博士生導師。北京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主持學校行政工作,負責人事、財務和審計工作。
1982年2月在北京大學化學系獲得學士學位,1986年12月在北京大學化學系獲得博士學位。1986年12月起在北京大學任教;1988年12月至1993年6月先后在德國Stuttgart的Max-Plank固體研究所和美國Iowa州立大學化學系和Ames國家實驗室從事博士后研究,研究領域為無機固體化學和無機材料化學;1993年6月回國后在北京大學化學與分子工程學院任副教授,1995年任教授;1998年6月至2002年4月任北京大學化學學院院長,2001年4月任校長助理,2002年2月任教務長;2002年9月至2004年12月任北京大學副校長兼教務長;2004年12月至2010年12月任北京大學常務副校長兼教務長;2010年12月至2013年6月任重慶大學校長。2013年6月任浙江大學校長。2015年2月任北京大學校長。2017年4月任北京大學校長、黨委副書記。
主要研究領域為固體化學,涉及新型無機固體化合物的合成、結構和性質。近年來,主要從事過渡金屬復合氧化物、新型微孔硼酸鹽、稀土-過渡金屬金屬間化合物的合成、結構、物理和化學性質方面的研究。1995年獲國家教委科學技術二等獎,1996年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2009年獲國家級教學成果一等獎。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