質樸的個性,掩不住成就斐然。半個多世紀以來,沈之荃以國家需求為己任,植根中華大地,勤奮耕耘、碩果累累,為建立和發展我國合成橡膠事業做出重大創新貢獻。
時光撥回上世紀60年代,世界各國都把橡膠視為戰略物資,然而我國橡膠物資和原料卻極其緊缺,還遭到了國外技術封鎖。彼時,沈之荃被調任中科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展開研究工作。為了打破西方世界的技術封鎖,在有限的條件下,她和老一輩科研工作者開展了合成順丁橡膠的研究。
順丁橡膠是合成橡膠的一種,工藝的核心是“聚合”,其中,離不開催化劑的作用。1963年,沈之荃首先提出了三元鎳系催化體系,合成了加工和物性均優的高順式聚丁二烯橡膠。然而從找到合適的催化劑,到實現順丁橡膠科研成果轉化還有相當漫長的過程。
長期深入車間一線、缺少技術借鑒只能自主摸索、常為了一個小問題重復幾十次試驗……在極其困難的情況下,沈之荃和同事們以強烈的使命感和責任感堅持攻堅。從1965年開始,沈之荃等人在錦州石油六廠經過多次小試、中試,終于在1971年9月,讓我國自行研究、開發、設計、制造的第一套萬噸級順丁橡膠生產裝置建成投產。
找到突破口后,我國順丁橡膠產業開始迅速發展。基于該聚合工藝基礎,順丁橡膠生產成為我國在通用高分子材料生產領域中惟一成功地采用全系列國產技術進行經濟規模生產的項目,到1976年,已在全國地建成了同樣的四套生產裝置,短短幾年,我國順丁橡膠的生產能力已超過每年7萬噸。后順丁橡膠生產新技術獲“國家科學技術進步獎特等獎”,沈之荃正是主要獲獎人之一。
這些年大熱的稀土資源開發利用,沈之荃早在上世紀60至70年代便和同事們開始研究了。他們采用稀土化合物作為催化劑,成功地首先在世界上研制出了可與天然橡膠媲美的橡膠新品種——稀土順丁橡膠和稀土異戊橡膠,1982年榮獲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這些后來被前蘇聯、意大利、德國、美國和日本等國家競相采用及研究的“稀土系橡膠”被公認為性能最好的合成橡膠品種。
青絲化雪,風采如故。2018年9月,中國科學院長春應用化學研究所建所70周年慶典大會上,沈之荃被授予“吳學周獎”,以表彰她在高分子合成領域所做出的卓越貢獻。
天闊孔鸞飛,江晴荃若春。上世紀80年代,沈之荃來浙江大學任職,開啟了事業的另一扇大門。在新崗位上,她毫不懈怠,繼續開拓稀土催化劑在高分子合成領域的應用,研究發現稀土催化劑是環氧烷烴開環均聚合以及與二氧化碳共聚合的優良催化劑,并獲國家自然科學三等獎。
更重要的是,堅持科研同時,沈之荃將“傳道,授業,解惑”作為自己的神圣職責,培養了大批桃李。據不完全統計,調任浙大至今,沈之荃親自帶的碩士和博士生多達80多位,如今他們遍布全球。
在學業上,沈之荃對學生嚴格是出了名的。她時常教導學生,做學術一定要誠信和嚴謹,不能造假是底線,實驗數據一定要反復驗證,以得到客觀可重復的結果。生活上,沈之荃如慈母般關心自己的學生。2008年,汶川發生八級地震,得知課題組里一位來自都江堰的同學家房屋損毀,她悄悄給了對方一筆資助。
浙江大學高分子科學與工程學系副教授朱蔚璞是沈院士的學生之一。他說:“老師的家國情懷伴隨其一生,當年做科研為了是國家需求,后來從事教學工作時常教導我們要弘揚愛國精神。在她的影響下,我們也心懷國家,不斷奮斗,續寫時代新篇章。”
沈之荃,高分子化學家,1931年5月27日生于上海。1952年畢業于上海滬江大學化學系。浙江大學教授。曾任浙江省科學技術協會副主席,浙江大學化學系主任、高分子研究所所長等職。1998年被評為第二屆中國“十大女杰”。1995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從事高分子化學領域的基礎研究和應用基礎研究,主攻過渡金屬和稀土絡合催化聚合。20世紀60年代首先研制三元鎳系順丁橡膠,并為成功地建立我國萬噸級順丁橡膠工廠作出突出貢獻。在創建具有中國特色的稀土絡合催化聚合學科方面作出了重大貢獻。60-70年代開展并組織領導了稀土絡合催化雙烯烴聚合及產物橡膠的研究。80-90年代將稀土絡合催化聚合研究推進發展,又取得一系列創新成果。 曾獲國家自然科學獎二等獎、國家科技進步獎特等獎等。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