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77年恢復高考后,鄭蘭蓀如愿以償進入廈門大學化學系學習深造。從此,開始了由校辦工人到一名優秀教育工作者和頂尖科學家的化學蛻變。
負笈萬里求學路,苦讀天下萬卷書
1982年,中美聯合招收化學類研究生,當時就讀廈門大學四年級的鄭蘭蓀以全校第一名的成績成為首批CGP項目(Chemistry Graduate Program,“中美合作化學研究生項目”)的留學生之一。在美國,鄭蘭蓀師從美國著名化學家、1996年諾貝爾化學獎獲得者斯莫利(R.E.Smalley)教授,從事原子團簇的激光產生和研究。在美國的四年中,他幾乎沒有節假日;每天工作十幾個小時,每天只做一頓飯,分成三餐吃;每周工作80多個小時。
天道酬勤,辛勤的汗水終于澆灌出豐碩的成果。憑籍執著的科學熱情、勤奮的工作態度和堅韌的奮斗精神,鄭蘭蓀留學不滿四年就獲得博士學位。他的“超冷原子簇正負離子束”研究達到當時國際上最先進水平,博士論文被他的導師Smalley教授認為是他所指導的博士論文中最富有獨創性的論文,同學們開玩笑地稱他為“負離子先生(Mr. negativelcns)”。 Smalley教授多次感慨地說:“蘭蓀,從你身上,我可以體會到中國的長城是怎樣修筑起來的!”
滿腔赤誠愛國情,自研自創辟蹊徑
1986年5月,在戴上博士帽數天后,鄭蘭蓀毅然動身回國,成為CGP項目中第一個獲得博士學位并回國工作的留學生。美國、德國、沙特阿拉伯等國的同行均以優厚的條件挽留,都被他謝絕了。
回國后,鄭蘭蓀進入廈門大學物理化學博士后科研流動站工作,成為該站第一位研究人員。鄭蘭蓀選擇自己研制實驗室所需的儀器裝置,這樣干周期長、風險大,可能在幾年內出不了一篇論文,但卻有可能開展真正具有國際先進水平、有特色的研究。他一方面四處申請經費,購買儀器設備,籌建自己的實驗室;另一方面加緊充實在國外來不及學習的配位化學、有機化學和晶體結構等相關知識,為開拓新領域打基礎。經過一年多不懈的努力,他得到首屆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青年基金、霍英東教育基金、國家教委資助優秀年輕教師基金和博士后研究基金的資助。鄭蘭蓀把它們全部投入到購買儀器設備上。他采取“滾動式”發展方法,使研制儀器的水平和研究工作一直處于國際上該學科發展的前沿。他研制了我國第一臺激光等離子體源飛行時間質譜計,這臺儀器的研究成果獲得了“國家教委科技進步獎”和“福建省首屆青年科學獎”。
鄭蘭蓀從事的研究課題“原子團簇科學”被國家科委列為優先發展的領域。其“部分主簇原子簇的激光產生與研究”的研究成果通過國家鑒定,認為填補了國際上原子團簇研究領域的空白。這些開拓性的創新研究,為我國乃至世界原子簇科學研究領域的發展做出了貢獻。盧嘉錫先生曾稱贊鄭蘭蓀的研究工作是國內青年一代化學工作者的代表。
率先在廈門大學開展原子團簇的激光產生和研究的同時,他還毫無保留地向國內同行傳授有關的技術和方法,并指導和協助他們研制類似的儀器,帶動了國內原子團簇科學研究的開展,并在數年內迅速發展至一定的規模和水平,為推動這一前沿學科領域在國內的發展做出了積極貢獻。2011年他獲得了何梁何利基金科學與技術進步獎。
作為國內杰出青年人才的代表,鄭蘭蓀創造了許多“第一”。1992年,他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屆優秀中青年人才專項基金資助;1993年,入選國家教委首批“跨世紀人才計劃”專家;1994年,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首屆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鑒于他在科學研究領域的卓越貢獻,1995年,鄭蘭蓀當選為“全國先進工作者”;1996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00年被聘任為“長江學者”特聘教授;并于2001年當選為中國科學院院士,當時年僅47歲。
心系化學謀發展,潛心育人桃李芳
鄭蘭蓀將教學看作是自己職業生涯中最有成就感的工作。他認為,能夠與年輕學生面對面地分享自己掌握的知識,感受他們知識水平的點滴提高,是人生的莫大愉悅,也是作為一名教師的最大幸福。
當選院士后,鄭蘭蓀仍然堅持為本科生上課。在他看來,為本科生上課是教授義不容辭的責任,這樣可以將研究成果的最新發展動態直接傳授給學生,拓展他們的學術視野,增強他們對學科發展的信心。自1997年起,他開始承擔廈大化學系本科一年級主干課《無機化學》的講授,這是化學系學生進入大學后的第一門專業課。由于校區布局的原因,2003年至2012年,廈大的一二年級本科生在海對面的漳州校區,因此往返教學很是“車船勞頓”。他平均每周往返漳州校區兩次,給本科一年級學生上《化學原理》課,加上路程和備課時間,每次平均花費8小時以上。有時去校區上課碰上出差,他便隨身帶著行李箱,下課后直接從教室奔赴機場。
為了循序漸進培養一年級學生記筆記的習慣,鄭蘭蓀在授課時堅持板書。多年以來,始終如此。常常一堂課下來,他的身上沾滿了粉筆末。有同事曾建議他改用PPT,“板書每次寫都要擦掉,太辛苦了”,但鄭蘭蓀不同意,他說,“這些一年級的學生,剛從高中進入大學,用板書的方式可以一點點地引導他們進行思考,感受知識演繹的過程,對學生而言,比較容易掌握課堂上講授的知識點。”
在教學過程中,鄭蘭蓀注重“加減結合”:“加”是指,在講授課程中加入相關領域的科研內容,除了國際科學前沿的一些重要進展以外,他也十分注意介紹我國特別是本系化學研究的一些突出工作?!皽p”則是指,在教學內容上突出知識主干,少講或不講相關的枝蔓。重點講授最基本的概念、容易混淆的概念和較難理解的概念,特別發揮他多年從事科學研究的經驗和優勢,強調在今后從事化學研究中確實有用的知識。在講授各種重要公式時,強調它們的物理意義,避免復雜的推導。這樣一套“該繁則繁,宜減則減”的教學方法,讓鄭蘭蓀的課堂始終充滿活力、富有效率。
每年,鄭蘭蓀在給一年級新生上課時,都要首先強調批判性思維方式的培養。他明確告訴學生教材中的內容、觀點可能會有錯誤,他講授的內容、觀點也肯定會有錯誤,不要迷信教材、迷信教師、迷信權威;課程指定的教材僅是學習的參考書,他不會照本宣科,學生也完全可以參考其他教材。他在課堂教學中會亮出個人非共識的學術觀點,如認為“分子晶體”以外的“原子晶體”、“離子晶體”和“金屬晶體”都不是由分子組成,絕大多數無機化合物都是“非分子物質”,并且強調這只是他個人的觀點。
與其他教師一樣,鄭蘭蓀也會遇到回答不出學生問題的情形。碰到這種情況時,鄭蘭蓀不會勉強應付,而是根據實際情況,或者實事求是地承認自己還不掌握相關的知識,需要與其他教師討論或學習后才能解答;或者說明相關的科學問題尚未解決,鼓勵學生深入探究。
2004年,福建省授予鄭蘭蓀“杰出人民教師”稱號,以表彰他在科研攻關和教書育人方面所做出的突出貢獻。由他領銜講授的無機化學課程2005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課程、2013年被評為國家級精品資源共享課程,并于2017年在中國大學慕課網開設了慕課。他領銜的化學基礎課程教學團隊被評為首批國家級教學團隊,并獲得福建省“師德建設先進集體”稱號。
鄭蘭蓀心系學科發展,積極參與我國化學學科的教學改革工作。2006-2017年擔任兩屆化學類專業教學指導委員會主任,他主持化學類專業本科教學質量國家標準、基于化學的新工科專業設置和建設方案研究、化學專業結構調整、化學類專業指導性專業規范等多項教學研究項目,引領了化學教學改革的方向。他撰寫的教學論文在《中國大學教學》、《大學化學》等雜志發表,他本人也多次在國內各類化學教學研討會作大會報告,解讀、宣傳化學教學基本內容和辦學基本條件,對規范高校化學類專業教學起到了重要作用。他多方呼吁加強西部教師教學能力建設,舉辦多場化學專業西部教師培訓班,多次親自為學員講授示范課并和學員交流,學員們在總結中寫到:“很有幸本次培訓領略到鄭蘭蓀院士的大家風范,聆聽了他幾十年積累的研究與教學經驗,鄭老師嚴謹治學、實事求是、甘于奉獻的精神使大家深受感動和教育。”
精心培育新團隊,科研創新譜新篇
從上世紀九十年代中期開始,為了促進廈門大學化學學科的發展壯大,鄭蘭蓀毅然決然地將他的主要研究方向從物理化學轉移到無機化學。他創立了廈門大學無機化學博士點,重視培養、引進和選留優秀人才。
鄭蘭蓀招收的第一位博士生在畢業留校任教六年后即獲國家杰出青年基金資助,2007年入選國家“百千萬人才工程”,2009年受聘“長江學者”教授。他培養的一名碩士赴美攻讀博士學位、從事博士后研究,在通過恩師了解到母校已經搭建和諧而富有朝氣的高水平研究平臺后,毅然放棄美國優厚的待遇于2007年回母校任教,2009年即獲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資助,2010年受聘“長江學者”教授。
作為一名戰略科學家,鄭蘭蓀向來重視學科交叉和研究領域的拓展,先后引進了中山大學和香港中文大學等高校的優秀人才加入研究團隊。作為團隊負責人,他發揮傳幫帶的作用,引導學術方向,鼓勵大膽創新,積極為團隊成員特別是青年師生攻關創造良好的條件與環境。他提倡研究經費、招生名額等研究資源應該更多向青年研究人員傾斜,解決他們在研究條件和學術發展上的種種困難。研究團隊成為了青年研究人員成長的“孵化器”,先后培養了1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獲得者、1名“全國百篇優秀博士學位論文提名獎”獲得者、1名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優秀青年基金獲得者。
鄭蘭蓀以正直、謙遜、睿智的“大家風范”,經過近20年的努力,使原本相對薄弱的無機化學學科得到快速發展,組建了一支國內一流、國際上具有一定影響的研究團隊,并在C50的研究中取得了一批國際領先的成果。這支隊伍先后造就了6位國家杰出青年科學基金獲得者,3位“長江學者”教授。
研究團隊在國際頂級學術刊物上發表了多篇論文,產生了深遠影響,其中2004年發表在Science上的研究成果,被國際學術界譽為相關學科發展的里程碑;團隊于2008年起先后在Nature子刊發表了4篇論文。2006年,由他主持的“碳原子團簇的形成研究”獲得國家自然科學二等獎。2007年,作為學術帶頭人獲得國家自然科學基金委創新研究群體科學基金的資助,由于研究工作出色,該群體2010年獲得延續資助。
拳拳之心教育計,勤儉助學美名揚
鄭蘭蓀作為一名戰略科學家,一直密切關注著我國教育、科研領域的一些重大問題,并身體力行地推動我國教育科技事業的改革與發展。
近年來,他先后當選為全國政協常委和中國民主同盟中央副主席等社會兼職,在另一個舞臺上參政議政,為科教興國建言獻策。作為教育部高等學?;瘜W專業教學指導分委員會主任,鄭蘭蓀院士一直對高等化學的教學質量非常關心。他深知教學需要積累,提出“指導青年教師勝任教學”的理念,并通過政協提案、接受媒體采訪等渠道呼吁應進一步制定相應政策鼓勵教師鉆研教學。2007年“兩會”期間,他代表民盟中央在大會上作了題為《遵循高教規律,培育創新人才》發言,提出“要切實轉變當前高校中普遍存在的重科研、輕教學的傾向,確保高素質的教師隊伍從事教學活動,特別是承擔本科基礎課的教學工作”、“深化教學改革,不斷調整人才培養和學科專業結構”、“增加對教育的總體投入,確保學校能夠為學生提供學習、研究、實踐和創新活動的必需條件”等建議,引起很大反響。2011年“兩會”期間,他提出“科學研究應該‘頂天立地’”的見解,并陳述了“基礎科學的門檻”,“大力發展職業教育”,“支持高校教師創建獨立研發企業”等建議。
鄭蘭蓀在生活上嚴格律己,寬和待人。他克勤克儉,對物質生活要求極其簡單,至今還住在沒有電梯、87平米的房子里,辦公室空間小而簡陋,電腦已使用十幾年而不舍更換。他謙虛親和,在問題面前奮勇擔當,在榮譽面前謙虛禮讓,生活中頗具親和力,深受師生愛戴。
受父母的影響,鄭蘭蓀還慷慨解囊、增資助學,助力青年學子實現夢想。他的父母均為留學歸國的愛國知識分子。父親鄭重教授是中國現代著名海洋生物學家,曾任廈門大學海洋學系教授、博士生導師、海洋學系主任、生物學系主任。母親顧學民教授是中國著名無機化學家,曾任廈門大學化學系教授、化學系主任。1987年,鄭重、顧學民夫婦設立了廈門大學“重學獎學金”。2001年,鄭蘭蓀向該獎項增資,以表彰品學兼優、成績突出的優秀學生。
聲明:化學加刊發或者轉載此文只是出于傳遞、分享更多信息之目的,并不意味認同其觀點或證實其描述。若有來源標注錯誤或侵犯了您的合法權益,請作者持權屬證明與本網聯系,我們將及時更正、刪除,謝謝。 電話:18676881059,郵箱:gongjian@huaxuejia.cn